×

早教 > 性格心理 > 正文

引导宝宝正确思考,谨防抑郁

作者: PCbaby 出处:pcbaby 2011-10-20 16:30
1回顶部

  抑郁症看起来是成人的疾病,似乎与宝宝无关。但是,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病情都起源于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又大都与童年的经历有关。因此,如果我们从宝宝入手,在他对周围环境还感觉无能为力的时候,就引导他换一种方式去看待,那么他在成人后罹患抑郁症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模式,跟他的成长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很多人都会在潜意识中沿用小时候从父母身上习得的各种模式而不自知。

  不仅如此,如果父母教育宝宝的方式欠妥,还会带给宝宝更多的压力,使宝宝在父母不太客观或期望值太高的评价下而学会自我贬损,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排解负面情绪的能力就比较欠缺,抑郁的可能性自然就会增大。

    父母偏心也可能导致孩子抑郁

  父母偏心孩子,这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父母潜心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却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美国康奈尔大学老年医学专家卡尔·彼莱玛研究发现,为人子女,无论是妈妈的掌上明珠,还是她眼中的害群之马,常常感到妈妈偏心——对一个孩子好过另外一个孩子,他们长大以后一直到了中年,都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母亲也许很难避免偏心。研究人员调查了275名60~80岁的妈妈,她们有两个或以上的成年子女,发现70%的妈妈会有一个感觉关系最亲密的孩子,而她们的孩子之中仅有15%认为妈妈是不偏心的。与之类似,92%的孩子和73%的妈妈反映妈妈和某一个孩子常常产生冲突。最后,研究人员当着孩子的面问妈妈:“当你生病的时候,或者生活不能自理之时,你指望那个子女来照顾自己?”当妈妈们指出一个会照顾她们的孩子后,所有孩子都出现了抑郁症状。

  既然如此,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引导他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让他学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那么,他们将来罹患抑郁症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下面是父母要注意纠正宝宝的一些错误观念:

  自我贬损:给宝宝的未来蒙上阴影

  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都会在无意识中让那个可爱的小人儿习惯自我贬损的评价模式——“我不会做”“我做不好”“我不是好孩子”“我比不过豆豆”,“我老犯错”……当宝宝接受这种自我贬损的模式之后,他的未来就可能被蒙上不快乐的阴影。

  即便成人之后,他也会变相地以类似的方式贬损自己——“这下彻底完了,今天有客户投诉到老板那里,老板很生气,把我狠狠地批了一顿,看来我在这个公司很难再干下去了。”“唉,我干得再多再努力也没用,老板永远都不会重视我的。”

  这些自我贬损的评价模式就像幽灵一样,会时刻伴随着我们,就算我们在别的方面做得再好,它们也会一叶障目,导致我们看不到那一小朵乌云之外依然灿烂的广阔天空,夸大我们内心的那种负面情绪,让我们变得毫无自我价值感。

  评价方式不同,结果大不同

  到底是什么导致宝宝习得了自我贬损的评价模式呢?我们来看看以下一些常见的场景,透过这些场景,我们就能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好心,要用对地方

  错误的方式

  1岁多的宝宝正在努力,想打开一个瓶子,可是他怎么都无法如愿。于是,他有些急躁起来。宝宝拿起瓶子,有些不耐烦地在茶几上敲着,试图把它敲开。看到宝宝的情绪有些不对,妈妈赶紧走了过来,接过他手中的瓶子:“哦,宝宝太小了,打不开瓶子。还是妈妈来帮你吧!”妈妈一边说,一边将瓶子拧开了,递到宝宝手里。

  有了多次这样的经历之后,宝宝就会透过妈妈的这些评价意识到,很多问题他都没有能力去解决,于是,他会逐渐接受妈妈的这种评价,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且,每当遇到有一点点难度的事情,他就会很自然地交给妈妈去处理:“宝宝搭不好积木,妈妈搭。”“宝宝不会吃饭,妈妈喂。”

  正确的方式

  妈妈走过去,很开心地说:“宝宝想自己打开瓶子啊!真不错,你看,你都知道怎么拧瓶盖了。你在顺时针方向拧,又换成逆时针方向拧了。你还会变着方向拧呢!让妈妈也试试看,看妈妈能拧开吗?”接着,妈妈接过宝宝手中的瓶子,悄悄地拧松了,再递给他:“好了,你再拧拧看!”

  在这样处理之后,也许,宝宝就能顺利地拧开了瓶盖,于是,那种成就感就油然而生。即便他没有拧开,反而拧紧了,至少他也会意识到,他的行为仍旧是有价值的,因为他知道顺时针方向拧,还知道逆时针方向拧,他还因此感受到了更多描述性的语言,获得了更多的动力去做这个事情。就算他总是失败,他也会不厌其烦地做这个事情。或许某一天,他突然就在这样的实践中获得了灵感,懂得了正确的拧开瓶盖的方法。

2回顶部

  批评,不可贬损宝宝的自我价值感

  错误的方式

  2岁的宝宝自己会吃饭了,不过,他手里那一小碗饭能有30%成功地进入嘴里就不错了。他可不管这些,仍然陶醉于吃饭这个事情,乐此不疲。不仅如此,他还时不时地抬眼看着妈妈,一脸热切的表情:“妈妈,我会吃饭了。”妈妈看了看小家伙那神情,又好笑又好气,不由得来了一句:“你会吃什么呀?你看你,弄得一地都是饭菜。吃饭要小心点,不要让饭菜掉到地上。”听到妈妈的话,宝宝发怒了,他用力地拿筷子杵着小碗里的饭菜,更多的饭菜掉落在衣服上,又顺着衣服滑落到地面上。、

  妈妈这样的方式传递给宝宝一个信息:“虽然我自己吃了一些饭进去,可是我吃得不够好。我真笨!妈妈不喜欢我这样。”于是,为了化解自己的情绪,他会变得对抗,或者干脆不再做类似的事情,以免听到妈妈那些负面的评价。

  正确的方式

  面对一地的饭菜,妈妈仍然发自内心地赞赏了宝宝:“哇,宝宝真能干,会自己吃饭了。我看你能把饭菜放进嘴里了,自己给自己喂饭,味道一定特别好吧?”

  妈妈的这些话给了宝宝恰当的鼓励,让他觉得自己真的很能干,同时又隐含了另外一层意思,饭要尽量放进嘴里。听到妈妈这样评价自己的行为,宝宝就会更加热衷于做这个事情,并且努力把饭菜都放进嘴里,而不是掉落在衣服上,地面上。于是,妈妈的目的达到了,而宝宝的自我价值感也在妈妈充满技巧的夸奖声中得到了提升。

  期望值,不要太高

  错误的方式

  3岁的宝宝正在专心地用积木搭城堡,他的城堡看起来有点歪歪扭扭,整体结构有些重心失调,看起来不是那么漂亮。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宝宝的情绪。他大呼小叫起来:“妈妈,我搭了一个漂亮的城堡。”妈妈过来看了一眼:“是吗?我看看!这个城堡有点不对称哦,你看,好像要倒了。我们把它搭整齐了,瞧,现在这个城堡好看多了吧?”

  妈妈这样处理这个事情,看似在指导宝宝做得更好,实际上是在变相地贬损宝宝,宝宝会觉得很沮丧。他的反应只能有两种,一种是很生气,因为妈妈没有表扬他,另一种是贬低自己,以后不敢再尝试搭城堡这个游戏。

  正确的方式

  看到宝宝在搭城堡,妈妈立刻做出响应:“哇,你这个城堡真是漂亮。我看到有红色、绿色、蓝色,还有黄色,好多颜色搭配在一起,色彩很鲜艳,还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积木拼在一起,虽然搭得不是特别整齐,但是弯弯扭扭的也很有趣,好像在跳舞似的。”

  这样的评价一定让宝宝非常舒坦,同时让他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比如关于颜色、大小、形状、城堡的整体结构等。当妈妈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评价宝宝的时候,他就能学会从一件看起来比较失败的事件当中看到积极的意义,他自然就不会沮丧,而是更加充满激情地去面对生活、挑战未来。

展开全部内容
制作海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文章
展开全部内容
温馨提示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定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