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聚在一起,总会围绕“我家孩子”的话题进行聊天,并且越说越“有趣”。如果此时孩子在身边,更是像抓着“证据”一般,就着孩子进行话题的延续。
前不久去朋友家里做客,她家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都特别活泼可爱,兄妹俩在角落里玩玩具可开心了。可不一会儿,妹妹就哭了起来。朋友不问缘由,直接对着大儿子喊:“你怎么这么调皮,又整哭了妹妹!能听话一些吗?”我看了眼小朋友委屈的表情,已经快要哭出来了!
我问朋友:“没有了解情况,为何就责备你儿子呢?”
朋友开始吐“苦水”般开启了“吐槽”模式:“不是有种说法叫做‘三岁小孩狗不理’吗?现在就是三岁多一点点,最近真是变得特别调皮,没一刻安静的,一不留神就作妖,要不是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要么就是弄哭妹妹。淘气得很!我不用问,肯定又是抢了妹妹的玩具,一天要上演好几次这样的大戏。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太累了,想把他送回老家带一段时间……”
眼看朋友似乎没有要停止,而她儿子就在角落里听着,还时不时往这边看两眼,此刻又是满眼的不安,我赶紧喊停了朋友。
别以为孩子听不懂,你的絮叨会深印于心
孩子还小,虽然对大人之间谈话的逻辑还不能正确了解,但是他能从字面上去揣摩,也会从语气中去感受,并且对大人的谈话信以为真。有时候,你的无心之说,却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感情,又或是让孩子丧失了自信,导致了自卑。
还有的家长并不给孩子贴负面的标签,而是不断贴正面的标签。比如:“我家孩子真的很聪明,特别优秀”,“你家孩子长得真漂亮啊,以后日子好过了”,“你家孩子学习真的厉害,次次都拿一百分,不像我家孩子”。其实,这些词汇的过度使用,有时候甚至会超越孩子本身的能力匹配范围。
试想一下,孩子在旁边听到这样的对话,会产生哪样的心理感受呢?是信以为真、沾沾自喜,还是会内心谦虚地接受?对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前者的可能性更高。
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要撕下来就难了
很多的家长都习惯当着孩子的面谈论他,甚至会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贴上的标签,无论是“好”是“坏”,都会深埋于孩子的内心,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儿童最容易受“标签效应”的影响。
比如,妈妈说我胆小,内向,不爱说话,我就是这么不乖的;妈妈说我太调皮,老欺负人家,我就是这么坏的……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成人的话语在他们眼里又有权威,一旦被贴上这些标签,孩子可能会直接给自己下定义,认为“我就是这样的”。
给孩子贴上标签,还会限制孩子将来的发展。比如,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他是“书呆子”,“不爱运动”,久而久之,他就会用这个标签来定位自己,最后朝着这个方向靠近。
无论标签正面还是负面。一旦形成,孩子都会朝这些方向发展。时间久了就会固定化。标签形成很容易,不过三两句话的事情,但想要再撕下就很难了。
所以,作为父母,不要随意当着孩子的面讨论孩子的好的坏的行为,更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形形色色的标签。如果你觉得孩子的行为不正确,可以严肃地与他沟通,让他意识到错误,而不是当着娃的面与他人去讨论这些行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一个孩子很容易、塑造一个孩子不容易,但毁掉一个孩子却很容易,我们不能轻视孩子的情感。各位宝爸宝妈们共同学习吧!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