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正文

《中国人应该这么用药》对滥用输液治感冒说“不”

作者: PCbaby 出处:凤凰联动 2014-02-13 16:51
1回顶部

  从乡村到城市,到处吊瓶“林立”

  有一年春节,我去云南的一个小山村旅游,住在一个乡村医生开的客栈里。据说这位村医是中医世家出身,家里常备着一些从山上采来的草药。傍晚时分,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聚集在客栈的小院里聊天,身兼客栈老板的村医便拿出自采的草药为我们调配饮,时不时还为住店的客人免费号脉。起初我以为他就是个纯粹的中医,但当一个村民走进院子找他输液时,我对他的认识完全被颠覆了。他把村民带到中堂的沙发上坐下,简单地询问了村民几句后,便用刚刚为我们泡过茶的手熟练地为村民调配药品,扎针挂吊瓶。扎上针后,村医就坐在中堂里陪着村民东拉西扯地聊家常,聊得热火朝天,如果不是一个输液的瓶子那么明显地挂着,根本看不出这是医生在为病人治病。

  中堂的门一直敞开着,我坐在院子里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村民走后,我问村医:”“刚刚那个人怎么了?看起来不像得了很重的病。

  村医回答:“没大毛病,普通感冒发烧。”

  “一定要输液吗?吃点退烧药不行吗?”我问。

  “吊来得快,病人自己也要求吊水。”他答。

  我本想和他说“普通感冒发烧不应该滥用输液,所谓吊水来得快不过是暂时控制了发烧的症状,并不能把普通感冒病毒从身体里清除出去”之类的话,但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这是村医和村民“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儿,我一个外地游客的话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这样想想也就忍住了没说。之所以在这里记录下这件事情,是想道出一个无奈的社会现实:在媒体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普及滥用输液有风险的今天,中华大地几乎每个角落都在继续上演着滥用输液的剧情!

  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如果你无力改变某些不良医疗现状,那就试着改变自己,用最基本的医学常识先把自己武装起来,弄清楚自己经常得的小毛病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以便能及时规避在这些小毛病上被滥用输液的风险。

  抗生素注射液和普通感冒治疗,风马牛不相及

  滥用输液最经常发生在治疗小病普通感冒上。

  国外的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每人每年患普通感冒的平均次数是5~7 次,成人每人每年患普通感冒的平均次数是2~3 次,由此可见,普通感冒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得的疾病,也是我们最熟悉的疾病。按理说我们应该最懂这个病,但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弄懂普通感冒是怎么一回事儿,因此滥用抗生素输液治疗普通感冒的例子才会比比皆是。

  普通感冒在医学上的名称是“上呼吸道感染”(俗称“上感”),上呼吸道包括鼻、口、咽、喉,也就是说从鼻子到喉咙这些部位的急性感染都算感冒,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发烧、头疼、嗓子疼、咳嗽等,明确的致病原因就是病毒感染。

2回顶部

  随着普通感冒病程的进展,有少数病人可能会有细菌感染的并发症,抗生素的使用应该是在明确有细菌感染时才用,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普遍提前预防性使用。事实上,感冒后是否会有细菌感染的并发症,取决于入侵身体的病毒的毒力以及被病毒入侵的个体的自身免疫力,和是否提前使用抗生素没有半点关系。前文说过了,抗生素是用来治疗细菌等致病菌感染的,对病毒没有作用,因此用抗生素输液去治疗普通感冒属于滥用抗生素行为。这种滥用会有什么样的危害,前文也已经讲过了。因此我们应该对滥用抗生素治疗普通感冒坚决地说“不”,对以输液的形式滥用抗生素更要说“不”。

  抗病毒的利巴韦林注射液不治感冒

  或许你会说,现在明白了,抗生素是杀细菌的,不能治疗由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那用抗病毒的药去治疗普通感冒应该对吧,所以普通感冒咱就输抗病毒的药吧。很多人这样想也就这样做了,因此抗病毒的利巴韦林注射液在中国比任何国家都有市场,广泛滥用于治疗很多与病毒相关的甚至可以自愈的疾病(像普通感冒、轮状病毒感染等)。最触目惊心的是有些哺乳期的妈妈因为普通感冒也被输了利巴韦林注射液。我第一次听说这个问题是在网上遇到一位哺乳期妈妈,她留言问我输完多久能哺乳。

  我从事药师工作十几年,从来没接触过利巴韦林的注射液,我工作过的几个药房也都没采购过这个药品。于是我上网去查中文说明书,发现说明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利巴韦林有少量药物由乳汁排泄,且对母子二代动物均具毒性,因此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期间需暂停哺乳,乳汁也应丢弃。”单看这一句,似乎只需在用药期间暂停哺乳,停药就可以哺乳。但作为专业的药师,我不能给出这样的答案,因为我知道人体不是一根直直的管,不是水龙头一关掉水管里就没水了,药物在人体的代谢排泄远比水管排水复杂得多。再看说明书里的药代动力学项中写着“药物在红细胞内可蓄积数周”,正是因为这个药有在体内长期蓄积的这个特性,外加又有明确的对胎儿的致畸性,在美国,利巴韦林只有口服和雾化吸入两种给药剂型,没有注射剂,也就是说没有输液给药的剂型。而且在药品的说明书里注明了这样的话:“即使接触低至1% 的治疗剂量也会产生明显的致胎儿畸形的可能性。因此育龄期女性以及她们的性伴侣应该在使用这个药的6 个月内避免怀孕。怀孕中的医务人员也应该避免为病人操作利巴韦林的雾化吸入。”

  看到这儿,咱再回到哺乳期妈妈问的那个问题,我实在不忍心告诉她这个药有可能在身体内停留那么长时间,有可能会对吃奶宝宝造成影响,不忍心告诉她原本就不应该为了治疗可以自愈的普通感冒而被输注利巴韦林!那是不是除了孕妈妈和哺乳期妈妈,其他人普通感冒就可以去输利巴韦林了呢?答案仍然是“No”。

  在美国,利巴韦林的雾化剂型只允许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重度下呼吸道感染。注意,这里说的是“重度”,而且是气管以下的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原来就有肺部疾病的住院病人的治疗。而利巴韦林的口服剂型只用于与干扰素联合使用治疗成人的慢性丙型肝炎。我知道可能会有人跳出来说:“这里是中国,别老拿美国说事儿!”那中国是不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呢?我们来参考一下世界卫生组织2013 版最新的《基本用药目录》,在这份目录里,强调了利巴韦林用于儿童时,只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用于成人时,除了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外,也只是和干扰素联合使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看到这里明白了吧,这个药对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普通感冒)没有作用,因此别再滥用了。

3回顶部

  使用激素地塞米松注射液退烧可能导致严重感染

  发烧本身是一种疾病吗?把烧退了就能把病治好吗?如果我们都能了解有关发烧的基本常识,很多医患纠纷就能避免,滥用输液的现象也能减少很多。

  发烧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是人体在调动免疫系统对抗疾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因此发烧不完全是坏事儿。很多种疾病都可能引起发烧,体温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不一定成正比。个人的体质不同,体温调节的敏感度也会不同,有的人轻微感冒就能烧很高,有的人即使严重感染了也不见得有很高的体温。这里说的“感染”可能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细菌等其他病原体感染。单纯退烧只是缓解发烧这一症状,不能治疗引起发烧的感染本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标不治本”,要想彻底治愈疾病得针对造成感染的病原体本身。比如普通感冒,反复发烧3~4 天很常见,吃退烧药就能退烧,几小时后体温又再次升高,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正常免疫功能的人而言,普通感冒不用特意使用药物去“治本”,也没有药物可以用来“治本”。我们有自己的免疫系统,如果我们的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完全可以把普通感冒病毒从身体里清除出去,只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和普通感冒病毒作斗争需要一个练兵的过程,不是一看到病毒进入身体就能把它清剿,而是要先花1~2 天的时间试探一下对方的实力,然后再花1~2 天的时间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有针对性地把病毒清剿,所以普通感冒有时会有3~4 天的反复发烧。另外,在这场免疫系统与普通感冒病毒作战的战役中,将病毒赶走后清理战场(即咳出呼吸道分泌物以及修复受损的呼吸道黏膜)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患普通感冒后咳嗽两周左右也很常见。

  现实的就医环境中,由于很多人缺乏对发烧这一症状的常识性认识,这就给滥用激素提供了市场。人们在就医时常常对医生说“我没时间养病,我不能休息,我得把烧快点压下去”。鉴于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不少医生为迎合病人的这一需求,就会给病人输注激素强行退烧。于是地塞米松被当作退烧药加入输液中便成了十分普遍的现象。实际上,地塞米松不是退烧药,它属于糖皮质激素的一种,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激素。激素能起到抑制免疫的作用,免疫系统不工作了,烧也就退了,但它同时阻碍了人体自身对抗疾病的能力,使得病菌趁机生长繁殖引发新的感染,也就是说,容易使人的体质变差,可能会导致严重感染。

  还有,强行退烧会使体温骤降,大量出汗容易导致虚脱,进而容易损伤肾脏,因此退烧不能指望速战速决,更不能滥用激素。这在官方的文件中也有体现,在2011 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已经明确指出,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属于滥用药物。

4回顶部

  临床中问题频发的中药注射液,专业中药师都不认可

  我在网络上看到有医务人员分析,现在的某些医生喜欢在输中药注射液的时候加点地塞米松,为的是抑制中药注射液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我是西药师,我工作过的几个药房都没给病人用过中药注射液,还真不清楚这样用的医生是怎么想的。但从我的专业角度出发,我反对给患普通感冒的病人使用中药注射液,我还专门就中药注射液的问题咨询过中药师,专业的中药师也不认可中药注射液。如果是口服药物,我们人体的胃肠道还能作为一道天然的屏障来阻挡药品中的杂质,而注射液这种剂型是毫无阻挡地直接把药物打到血管里,因此对制剂的要求非常高,溶液一定要无菌、无热原,要和身体有相等的渗透压、相等的pH 值等。

  而中药注射液里面的成分太复杂,杂质太多,不可控因素太多。由于不可控因素导致过敏的概率太高,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也太大,过去的几年里,中药注射液频频出事。2006 年腥草事件,若干名患者在使用了鱼腥草注射液后直接死亡;2008 年刺五加注射液发生3 起

  患者死亡事件,茵栀黄注射液导致4 名新生儿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 名死亡……

  这样的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网站(www.sfda.gov.cn)上就能搜到。比如这个案例:“患儿,男,7岁,因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滴注喜炎平注射液,约10 分钟后,患者出现大汗淋漓、双眼球持续充血、两眼肿胀、全身荨麻疹伴瘙痒,停止使用药物,并静注地塞米松5 毫克,口服开瑞坦,测血压为63/30 毫米汞柱,加用多巴胺、阿拉明各一支,半小时后血压上升,上述症状有所缓解,留院观察。”

  你看,为了治疗一个可以自愈的普通感冒,差点搭上性命,非常不划算。而这还不只是个案,在2011 年1 月1 日~12 月31 日的一年时间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喜炎平注射液的病例报告共计1476 例,涉及14 岁以下儿童患者病例报告达1048 例,占整体报告的71%。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此高的中药注射液,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不”。听说在不少医院的药房,中药注射液从西药取药窗口发药,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区分中药注射液和西药注射液,我建议你在药盒或者药品说明书里找一下药品批准文号,批准文号以拼音字母“Z”开头的代表中药,以拼音字母“H”开头的代表西药(化学药品)。

5回顶部

  感冒药只治标不治本

  前文说了那么多在感冒时应该拒绝输液,那么你是不是急于想知道不输液该如何治疗感冒呢?

  感冒分两种:流感和普通感冒。流感一般发病比较急,伴随着发烧、头痛等症状,这样的症状常常要持续3~4 天,同时会有肌肉酸痛、轻中度寒战等症状,得了流感后身体感受到的乏力、虚弱等症状往往会持续2~3 周(也就是说,身体需要14~21 天才能完全康复),而且流感的并发症往往会很严重。比较而言,普通感冒发病较慢,在儿童身上会表现出和流感一样的发烧、头疼症状,可能会持续3~4 天,但在大人身上则很少表现出发烧、头疼症状,往往鼻塞、流鼻涕症状更常见。而且普通感冒的并发症也没有流感那么可怕。引发流感的病毒通常是甲型流感病毒或者乙型流感病毒等有限的几种病毒,因此预防流感可以选择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时间一般是每年的9~12 月份(有些医院可延续到第二年的春天)。而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可以是鼻病毒、腺病毒等很多种病毒,因此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普通感冒。在流感表现出症状的48 小时内,可以针对病因选择奥司他韦(商品名:达菲)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来进行抗病毒治疗,但仅限于发病48 小时内使用,如果超过了48 小时,抗病毒药也不再有治疗作用。而治疗普通感冒则完全没有针对病因治疗的抗病毒药物可用。

  感冒通常建议多喝、多休息,靠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来对付病毒。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感冒药基本上是以缓解流鼻涕、头疼、发烧、咳嗽等感冒症状为主的药物,也就是所谓的“治标不治本”的药。这类感冒药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缓解不适,提高患病期间的生活质量,不至于让患者太难受,但不会缩短感冒的病程,人们常说的“吃药一周好,不吃药七天好”就是这个道理。药店里的西药感冒药成百上千种,面对满架的药品,普通老百姓常常无所适从。事实上,感冒药的品种虽多,但不同品种包含的有效成分却大同小异,而且这些成分的数量也非常有限,熟悉这些有效成分比记住感冒药的商品名更重要。西药感冒药里的有效成分无外乎下列六类:1. 抗过敏成分,2. 减轻鼻黏膜充血的成分,3. 解热镇痛成分,

  4. 祛痰成分,5.镇咳成分,6.抗病毒成分。

  如果感冒后有流鼻涕、流眼泪、打喷嚏的症状,要选择含抗过敏成分的感冒药,这类成分包括马来酸氯苯那敏(俗称“扑尔敏”)或者氯雷他定等。前者有嗜睡的副作用,后者则没有。

  如果感冒后有鼻塞的症状,要选择含减轻鼻黏膜充血成分的感冒药,这类成分主要指伪麻黄碱。由于这个成分曾经被不法分子从感冒药里提炼出来去制作冰毒,目前国家对含此成分的感冒药实施限制购买政策。

  如果感冒后有发烧、头痛、关节痛等症状,要选择含有解热镇痛药物成分的感冒药,这类成分包括对乙酰氨基酚等。

  如果感冒后喉咙里有痰,要选择含祛痰成分的感冒药,这类成分包括愈创木酚甘醚、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等。

  如果感冒后伴有咳嗽的症状,要选择含止咳成分的感冒药,这类成分包括右美沙芬、可待因等。

6回顶部

  至于第六类抗病毒的成分,国内市售感冒药里常用的是金刚烷胺,而国外感冒药里则完全没有这个成分,因为目前国外的临床数据表明,感冒病毒对金刚烷胺耐药严重,因此这个成分对感冒病毒基本上没有作用。2012 年5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修改了含金刚烷胺的感冒药说明书,对于可用于儿童,也可用于成人的氨酚烷胺胶囊,将原说明书中“5 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修订为“5 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在禁忌一项中新增加“因缺乏新生儿和1 岁以下婴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新生儿和1 岁以下婴儿禁用本品”。我个人甚至不推荐成人选用含金刚烷胺成分的感冒药。

  选择感冒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缓解感冒症状要尽量只吃一种药,针对症状选择含有相应有效成分的药品,能选择单一有效成分时,尽量用单一有效成分的药品。多个症状同时出现时,要针对症状选择含有相应有效成分组合的感冒药。其二,含有相同有效成分的不同感冒药一定不要同时服用,比如“白加黑”和“日夜百服咛”,它们含有相同的有效成分伪麻黄碱、对乙酰氨基酚、右美沙芬以及属于同类别的抗过敏成分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同时服用会导致相同有效成分以及同类成分过量中毒,可能会损害肝脏和大脑(参见第243 页附录2《常见感冒药所含有效成分分析》)。其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甲亢、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含伪麻黄碱成分的感冒药。前列腺增生患者应避免使用含抗过敏成分的感冒药。其四,目前欧美等很多发达国家都不推荐4岁以下儿童服用感冒药(详情参见第050 页“4 岁以下儿童,国外不推荐使用复方感冒药”的相关内容),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规定。

  输液有弊也有利,掌握3 点趋利避害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句广泛流传的话非常正确,但要认识到这里面包含着选择。有选择时选择前者,可以规避由输液带来的输液反应、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静脉炎等风险;但没有选择时,要理性接受后者。因为在急救病人以及治疗危重症病人时,输液的给药方式能够及时将药物送入血液,免去了药物通过小肠被吸收再进入血液的步骤,因此可以让药物更快地发挥药效。另外,输液不需要病人的主动配合,即使病人意识不清、无法吞咽药物,也能通过输液的方式高效地为病人补充分、补充营养、调节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因此大家一定要有理性的思维,知道不该输液时不滥用输液,但该输液时不能盲目地拒绝输液。

  由于病情的需要必须输液时,除了指望药品质量安全以及医务人员责任心强外,自己也要学会规避输液相关的风险。输液是事关性命的大事,不能只是要求医生和护士等医疗工作者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他们也是人,难免会有疏忽的时候。有效规避风险,你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做。

7回顶部

  第一,主动核对药品信息。

  在医院里,医生开药、药师发药以及护士给药之前都有严格的查对制度,即使这样,也难以保证100% 不出现用药差错。用药差错最常发生在药名容易混淆的药品上,比如“阿糖腺苷”和“阿糖胞苷”这两种注射剂,药名一字之差,用来治疗的疾病却完全不同。这两个药就曾经

  在上海的某著名大医院被搞错过。百度百科上有关的事件介绍是这样的:“2012 年12 月4 日,因呕吐症状从外地去上海就诊的儿童‘小毅’,因进修医生的失误,误将静脉注射药物阿糖胞苷作为阿糖腺苷且注射到小毅身上。2012年12 月13 日,医院通过微博寻得此人,并且给予赔偿和道歉。2012 年12 月17 日下午,与小毅在同一天就诊的9 名沪籍患儿现身,他们皆被院方通知用药错误。”

  为避免这样的用药错误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建议患者在下面三个环节中多问问题以规避风险。在医生开药时,问问医生开的是什么药,这些药怎样起作用;在药房拿药时,问问药师这是什么药,用于治疗什么病,以便及时发现药品是否针对自己的病症,药拿到手后逐字和处方比对,打开药品说明书对照适应证无误后再交给护士;护士扎针前,继续问护士这药是治疗什么病的,同时仔细核对输液袋上的病人名字以及药品名称是否是自己的。前不久,在北京的某大型医院,就曾发生一个患者输液过程中突然死亡的医疗事故,查找死亡原因时发现输错了药,将别的患者的药输到了这个患者身上。

  第二,别擅自调整输液速度。

  输液的时候,看着液体滴答滴答慢吞吞地进入血管,你是不是总有想把输液速度调快的冲动?千万别这样做。首先,输液的速度是根据药物的特点和安全性设置的,并不能随便更改。有些药物可以快速滴注,并且快速滴效果会更好;而有些药物非得慢慢滴才行。滴快还是滴慢,都要严格遵从医嘱。如果随意将速度调快,液体大量涌入血管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这对于心脏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可能没事,但对于原来心脏功能就不好的人来说,这些额外的负担很可能引起心力衰竭。其次,很多药物对血管有刺激性,如果输液速度过快容易发生静脉炎等不良反应。

  第三,注意输液不良反应。

  输液的操作是直接开放静脉,药物本身以及输液操作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和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常见的是过敏性休克,最容易使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的药物是抗生素和中药注射液,因此输注此类药品时,一旦出现冒汗、心慌或呼吸困难,要及时通知护士。

  另外,如果输注的药品和药品稀释剂之间相互不兼容,形成沉淀或者发生化学反应,也容易出现问题,患者可能出现发抖、高热等输液反应,因此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自己也要密切关注输液袋中液体的变化,若发现结晶、絮状物、变颜色等现象,要及时通知护士。

  切记输液过程中不要离开输液室到处走动,要在医生、护士的视野之内活动,万一发生过敏性休克,可以及时获得救治。有时候,某些输液的不良反应不会立刻出现,因此保险起见,输完液应在医院再待30分钟,确认没有反应再离开。

回到目录

展开全部内容
制作海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温馨提示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定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