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生活中都很喜欢拖延,明明应该这个点做的事情,却总想着再晚一点做,总会做之类的,这种情绪如果不是拖延症,那么也可能是延宕情绪,延宕情绪是哈尼雷特中提出来的一种情绪,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延宕情绪的相关知识吧。
延宕情绪的宕字相信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那么延宕情绪怎么读的呢?
延宕情绪读作yán dàng。延宕情绪主要经典地在哈姆雷特剧目中使用。延宕情绪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
要知道延宕情绪始终不懈的紧张,只会使观众感到疲惫,暂时的缓解,是调节情绪,为进一步紧张作精力上的准备。对于延宕,学界一般都视之为哈姆雷特的独特行为。
延宕情绪传播学也是一门学问来的,具体来说延宕情绪传播学是什么来的呢?
哈姆雷特忧郁的表现就是他对世界和周围人的看法的彻底改变,延宕主要表现在复仇的行为中。在知道仇恨真相之后对于世界和周围人的态度一下转变成消极和忧郁,对前途也失去了信心,变成一个忧郁王子;在复仇过程中,由于他所面对的邪恶势力过于强大,再加上他本身的性格原因,所以行为上表现出延宕特点。
要知道哈姆雷特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他对生活由充满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坚定,在磨炼的过程中他通过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来提升自己。在磨炼中他变得坚强,变得不再犹豫,做事果断,他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命运。最终他虽然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为了正义被奸人所害,他的愿想也就落空了。他是为正义而死,死得伟大,但是也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延宕情绪手法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见的,那么延宕情绪手法是什么意思呢?
在叙事文本中,故事有狂奔结局的本性冲动,读者亦有窥探谜底的剧透执念。初学写作者则常应二者的诉求,不由自主地叙事“狂飙”。叙事速度加快,导致叙事时间被大量蚕食,叙事空间被极度压缩,好比整部《西游记》在孙悟空的一个筋斗里结束。
叙事的文学作用除了讲述故事外,构建文学要素也是重要的目标。叙事时空的摧毁,不仅使得故事残缺,也让其它文学要素,如人物的出场、形象的清晰、关系的搭建、环境的描写等,失去立足的空间。表现在学生习作中,就是故事短小却不精悍,人物干瘪而不生动,环境空洞且无光彩,至于文学写作最为看重的情绪灌注,更是浅薄而难以动人,这就是延宕情绪手法了。
延宕情绪很多人其实都不太了解,那么我们来说下延宕情绪名词解释吧。
延宕是指拖延;而延宕情绪/情绪延宕是指将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通过拖延等待的方式转化一种良性的积极的情绪,以转移淡化这种负面情绪。比如将强烈的愤怒转化为对渺茫希望的期待。
在文学中,叙事延宕的一种方法就是在原本顺畅的叙事路径上,制造情节阻碍,变一览无余为层峦叠嶂,变风平浪静为一波三折。当然阻碍情节只是叙事的减速带,而不是拦路虎,作品里的阻碍情节总是会被有效地破解,也必须被破解。否则故事就只能在阻碍情节处停滞,故事自然就变成了文学的“事故”。因为阻碍情节的可破解性,在故事达成的目标上,阻碍情节可以重复运用,在这一点上,《西游记》将其运用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