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而当事人换成自己,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
同理心的意思是用他人的眼光看事物,认同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及行动背后的原因。具备同情心则使你能够帮助别人感受好些,因为你明白他正在遭受不幸。这些建立成功关系所必需的品质是孩子们在家学到的。比同情心试图分享他人的感受更进一步,同理心让孩子试着理解他人。
不论孩子们接受多好的教育或多么精通电脑,他们成年后成功与否都不取决于这些技能。幸福感来自于充满爱的关心。在我们所在的是会培养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孩子是困难的,因为这个是会十分看重利己主义,鼓励人们无限索求,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种“以我为先”的想法哪怕最简单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影响。
在一个缺少联系的世界中培养亲密关系是一个挑战,尤其父母每天的时间都被小孩、琐事、工作和责任填满。尽管我们努力想要成为富有同情心的成年人,但我们常常无法做到如自我期待中那般富有同理心,就连对待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然而,养育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小孩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冷漠的世界更需要关心他人的人,同时也是为孩子们着想。曾有人说,向生活索取能使我们活着,但给予则让我们拥有完整的人生。
尽管孩子们有时表现出深切的爱心,但也有可能作出令人惊讶的自私举动。这种现象源于自我中心的信息,是孩子在发展自我意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婴儿期栽种同理心的种子,在童年期悉心培育它,然后看这个美丽的特质在青春期和成年期绽放。比其他定义成功儿童的特质更显著,同理心能力的建立在婴儿期就应打下基础。婴儿们可以从别人照顾自己的方式中学习如何照顾别人。父母们通过他们同情理解宝宝的方式传授同理心的技能。把宝宝看作是独特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感受的父母同时也把同情他人的方式展现给宝宝。当他们回应宝宝的需求并帮他表达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同时也让宝宝做好准备敏感应对自己和别人的需求。要具备同理心,首先要理解人的情感。宝宝从爸爸妈妈的抚养关系中第一次学习各种感受。当宝宝哭泣的时候,妈妈回应以温柔的抚摸和关心的一句“我来了”,宝宝就会明白压力会被随之而来的安慰缓解,所以感到悲伤也不用担心,而且感受能够被控制和转移。宝宝还会认识到,自己身处一个充满同情、爱和可预见性的世界中。
孩子与世界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与他和父母的关系相似。在最初的几个月中,父母就是婴儿的全世界。他将凭借聪最初世界收集到的信息,去理解他将走入的广阔世界。
即使是不到1岁的宝宝,也已经具备了初级的关于同理心的神经化学通路。当婴儿听到另一个婴儿的哭声时,他也可能会哭泣。妈妈哭的时候宝宝大多也会哭。所以,亲密育儿法所采用的高度感受和回应的风格,对宝宝快速发育大脑中同理心的通路起到了强化作用。
一个年幼的孩子不愿意放弃他的玩具,因为他的玩具几乎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如果他让另外的孩子玩他的玩具,他就不确定这些玩具是否还属于自己,以及是否还能拿回来。分享的过程要求孩子在情感和智力层面建立新的认识。
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经历的每个阶段都加强了他的分享能力。
1、他拥有所有权。“这是我的!”年幼的孩子必须首先认识到他拥有某些东西。这些所有物是他本人的延伸。在给予和分享过程开始之前,一个孩子必须从拥有私人物品中获得安全感。
2、他的世界变得更宽广。“这是你的。”孩子开始意识到他周围的事物并不全归他所有。他对其他人也开始有了新的认识。你会听到他开始重复念叨诸如“妈妈的钥匙”“爸爸的汽车”,或“詹妮的溜冰鞋”。他明白了有些东西是“我的”,有些“不是我的”。
3、时间非常重要。“妈妈,要多久?”鉴于他的一天曾经像永远那样长,孩子现在已经可以理解诸如“几分钟就好”或“数到10就行了”的说法。对时间最初的理解让年幼的孩子可以和他珍贵的财产短暂分开——有时候还是犹豫不决——但他明白这个东西还将会再度属于他。
4、朋友是必不可少的。“有人来玩儿。”蹒跚学步的幼儿和3岁的孩子倾向于并排玩耍(也称平行游戏),但很少会玩在一起。大些的学龄前儿童开始渴望友谊。在孩子们发展自己的小社会时,他们逐渐领会到围绕着诸如公平/不公平、给予/获得、正确/错误这些理念的相关规则。他们学习到了社交互动中的相互迁就关系。年幼的孩子意识到,虽然玩具是他的,但他的朋友可能也喜欢。他也明白朋友只是玩一会儿,接着就会还给他。
在这个阶段,分享是对他人产生意识的证据。在年幼时需求和性格都得到尊重的孩子长大后不会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站在他人角度看事物的能力随着年龄逐渐增强。在小学期间,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拓展思路,想象其他人的思想和感受。这样的教育不用离家很远就可以实现。实际上,让孩子想象在非洲挨饿的情景,甚至想象在美国无家可归的情景都是很困难的。你可以从建立孩子对他人的意识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他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人。
1、提倡对他人的理解
某位店员粗鲁又没耐心。与其让孩子听着你对这种糟糕服务长篇大论的抱怨并打道回府,为何不就这位店员无礼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孩子展开一场引发同情的讨论呢?他会不会是病了,正在受着感冒或头疼的折磨?或许他的孩子病了,所以他昨晚没有睡好,或者他的狗刚刚死了。教育孩子用同情的方式思考,我们将给他们开启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活生生的人们各有各的需要、痛苦和烦恼(也要确保孩子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不好的行为都有“借口”——那位店员也许只是需要再好好学习一下服务顾客的技巧)。
每当有合适的机会,我就试着担任协调人的角色,把我收集到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孩子们,否则他们自己并不见得会遇到类似的事情。
2、倡导同理心
让孩子们更清楚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例如,当你们开车经过在雨中作业的施工队员时,谈论一下在恶劣天气中工作的辛苦。当你们看到一位坐轮椅的残疾人需要绕远路进入建筑时,谈谈在挨近前门的地方没有坡道是多么令人沮丧。寻找合适的教育时机,真实生活中的经验能够给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当孩子放学归来,抱怨另一个孩子的行为时,让他从那个孩子的角度重新考虑这个情况。“你觉得他为什么会那样说?为什么他会那么生气呢?”鼓励孩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是的,那样的行为确实让人无法接受。因为他被其他的小孩刁难得有些过分,所以他忘了该怎样表示友好。你去做他的朋友好吗?”对同龄人表示同情不是每次都很容易,但把同情带给同班同学或玩伴们的孩子,可以为某个同学的生活或一群小孩们彼此相处的方式带来很大的不同。
3、鼓励同情他人
如果家里老人正遭受手部关节炎的困扰(或某个同学罹患脑瘫),尝试以下的教育手段来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身体机能障碍会如何影响到生活。在孩子的手指上缠一大块胶布,这样一来弯曲手指变得困难了,但也不是完全做不到。给他一碗麦片和一个勺子,问他,手不能活动自如的情况下吃麦片是不是很困难。然后再给他一支笔和一张纸,让他写下自己的名字或画个图。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告诉他这些就是许多人所经历的身体机能障碍。这样一来,只要有机会,他将会迅速地对老人或同学提供帮助。
4、鼓励孩子对外部世界施加正面的影响
当孩子们感到有些事情不对劲时,他们指望父母能做出澄清,并允许在某种感受驱使下采取行动。父母必须教育孩子,在介入某种挑战他们的正义感或公平感的情形时,要抱着尊重他人的态度。
和多数关于价值观的教育一样,这个方面也是由父母在家里通过处理棘手的情况来为孩子提供教育范例的。当孩子得到温和的纠正,并且父母在他们犯错或做出糟糕判断的时候仍然礼貌且和蔼地对待他们,孩子们将学会用更加得体的方法指出他人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