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正文

《中国人应该这么用药》治疗幼儿急疹和川崎病,退烧消炎药最常用

作者: PCbaby 出处:凤凰联动 2014-02-13 16:51
1回顶部

  幼儿急疹难预判,护理发烧是关键

  幼儿急疹是一种小儿常见病,绝大多数的宝宝,在1 岁之前,第一次发烧都是因为这种病。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病毒感染。之所以把幼儿急疹放在发烧之后谈,是因为它通常表现的症状就是高烧。这种病即使你带着宝宝去医院,很多时候医生也不能明确给出诊断,只能作病后诊断。等宝宝热退疹出,就是烧了3~4 天,疹子出来了,医生根据这些表现,才能够判定宝宝患的是幼儿急疹。

  这种病对身体伤害没有那么大,如果在高烧时用退烧药退烧以后宝宝精神状态挺好,就不用太着急。疹子出来以后宝宝就没有什么症状了,疹子通常也不疼不痒的,也就不用对疹子进行特殊治疗了。

  我有一个病人的宝宝,5 个多月的时候患了幼儿急疹。一开始她误以为宝宝发烧一定不要给他吃退烧药,就坚持给宝宝物理降温,即使物理降温退不了烧也硬扛着不给宝宝吃药。当宝宝烧到了39.8℃,家人心理防线完全崩溃了,才想起家里备着美林。宝宝倒还好,还没有出现惊厥抽搐,家里人就按照估计的剂量把美林喂给了宝宝。结果宝宝吃完两个小时后,体温迅速降到了35.2℃,身上变得冰凉。宝宝妈妈当时吓坏了,马上查询我的微博,这时她才知道,6 个月以上的宝宝才能吃美林!还有,即使宝宝的年龄达到吃美林的年龄,也应该按照宝宝的体重给剂量,而不是估算剂量。

  另外一点,对于退烧药的使用,我一直强调,首选的退烧药应该是对乙酰氨基酚,也就是家长们熟知的泰诺林,只有吃了泰诺林烧退不下来,才会考虑到要用美林,也就是布洛芬。因为在布洛芬的说明书中,按作用排序应该是消炎、镇痛、解热,布洛芬的首要药理作用不是退烧,而是消炎,解热的作用是排在最后的。

  发病12 天内是治愈川崎病的黄金时间

  如果你对布洛芬这个名字不熟悉的话,你一定听说过它的老大哥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和布洛芬属于同一个消炎镇痛药家族,是这一家族中的长子。

  日常生活中,阿司匹林是人人皆知、家庭常备的药品,许多人甚至总结出了“头痛发烧,阿司匹林一包”的生活经验。然而,研究发现,如果给患有病毒感染的儿童服用此药,容易引发雷耶综合征——一种由阿司匹林引起的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疾病,病人表现出过度疲劳、异常兴奋、频繁呕吐、体温高和肝功能异常等症状,死亡率可达30%。因此,所有阿司匹林的药品说明书里都会有这样一句话:“16 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不宜服用本品,除非有明确的适应证,如川崎病。”

2回顶部

  目前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这里有必要普及一下这个病,给家长们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川崎病又称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常常发生在5 岁以下婴幼儿身上的急性、发烧性、出疹性疾病,症状表现为持续性发烧、皮疹、口唇红、手掌及足底脱皮和淋巴结肿大等,病因目前还没研究清楚。由于此病是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出来的,因此被称为川崎病。此病首发症状是发烧,身上同时伴发有疹子,所以常常会被误诊为感冒麻疹猩红热。判断是否患上了川崎病,主要看有没有以下6 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持续发烧5 天以上,发烧大多在38℃~40℃。

  感冒通常发烧3~5 天会自动退烧,超过5 天的高烧一定要去医院明确诊断。另外,与感冒相比,川崎病患儿发病初期常常食欲不振,精神不好,多数在发病之初就比较严重;而感冒的患儿发病初期常常吃、喝、玩不误,精神状态还好。

  第二,双侧白眼球、结膜充血,但没有眼部分泌物。

  第三,口腔和咽部黏膜充血,嘴唇发红并干裂,并呈现草莓样舌。

  第四,颈部淋巴结肿大。这一症状是所有主要症状当中出现频率最低的一个,两岁以下患儿出现的比例可以低到50%,很多两岁以下患儿不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

  第五,躯干部形成多形性红斑,但没有疱或结痂。红斑或者是渐渐消退,或者是形成更大的斑,像地图一样。

  第六,发病初期掌心和脚心出现红斑,手心和脚心红肿,如同冻疮一样硬肿。发病的第10~15 天进入恢复期,开始出现手指和脚趾的膜状脱皮。

  对川崎病的诊断比较简单,6 个症状中只要出现5 个就可以确诊。如果6 个症状中只出现4 个,但通过超声心动检查或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了冠状动脉瘤(或动脉扩大),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可以确诊为川崎病。

  值得家长们欣慰的是,川崎病并不是疑难杂症,川崎病早期治疗效果非常好。在宝宝发病12 天以内治疗都算早期,绝大多数可治愈,对它的治疗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治疗药物:

  第一,阿司匹林。早期需要的剂量会比较大,主要是针对炎症,后期继续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主要是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止冠状动脉的血栓。这很好理解,从药理学分类上看,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消炎药,有消炎的作用,另外,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毫克)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因此现在广泛作为抗血栓药使用。北京市卫生局曾发布新闻,指出北京市住院和死亡原因排在首位的是血栓性疾病,因此市卫生局将“推广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工作纳入“阳光长城计划”,对社区医生开展专业培训指导,提高血栓性疾病患者阿司匹林的使用率,从而降低其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第二,大剂量的丙种球白。90% 的患儿对丙种球蛋白都是敏感的,所以,使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后,一般在48 小时之内,持续的高热就可能退下了,也可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患儿通常在一周左右就可以出院,但冠状动脉的病变有可能滞后,所以在治愈后的两个月内,要继续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并定期进行心脏彩超或者心电图的复查。

  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川崎病导致的心脏并发症并不多见,家长们不要被网络百科上的可怕并发症吓到,平时多储备疾病方面的科普知识,病到临头时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顺便提一句,如果宝宝接受了丙种球蛋白的治疗,通常11 个月内不建议接种活疫苗(比如麻疹以及水痘疫苗),因为这期间接种活疫苗有可能不产生抗体,也就是说有可能打了白打,疫苗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3回顶部

  治疗中耳炎可用抗生素

  宝宝哭着抓耳朵,可能得中耳炎了

  婴幼儿急性中耳炎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在临床上仅次于感冒,也是感冒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来自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儿科医生开出抗生素处方最多的疾病就是急性中耳炎。很多妈妈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中耳藏在耳朵里头,病菌是怎么跑进去的呢?答案很简单:人的鼻咽部与耳部是通过咽鼓管相连的,婴幼儿的咽鼓管特别短,又比较宽而扁平,管口常呈开放状,而且正好与中耳相通,鼻咽部要是发生细菌或者病毒的感染,就容易通过咽鼓管感染到中耳,引起炎症反应。引起急性中耳炎的细菌常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急性中耳炎的病毒常为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尽管病毒也可以导致中耳炎,但总的来说,急性中耳炎仍以细菌感染为主。

  急性中耳炎患儿常常表现为耳朵疼痛,啼哭不止,并经常用手抓耳朵,伴发热、拒绝吃奶等症状。如果伴有鼓膜穿孔,还可能见到脓性黏液分泌物流出耳外,患儿听力减退。患了急性中耳炎,应该积极、彻底地治疗,只要及时治疗一般都能痊愈并且不留后遗症。

  对于婴幼儿急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2013 年初美国儿科学会更新了《儿童急性中耳炎诊治指南》,为6 个月~12 岁儿童的无并发症急性中耳炎提供诊断和治疗的推荐意见。这些推荐意见是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提供了更严格的急性中耳炎诊断标准,旨在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主要的诊断推荐意见包括:

  第一,当出现中度至重度的鼓膜膨胀或非急性外耳道炎引起的新发耳漏时,才应该被诊断为急性中耳炎。

  第二,轻度鼓膜膨胀和时间短于48 小时的耳朵疼痛,或剧烈的鼓膜膨胀时,可能为中耳炎。对于不能说话的孩子,抓耳朵、拽耳朵、蹭耳朵或揉耳朵可能表明耳朵疼痛。

4回顶部

  治疗中耳炎的用药选择

  治疗中耳炎要根据宝宝的年龄、病情等具体情况因病施治。主要的治疗推荐意见包括:

  第一,双侧或单侧的急性中耳炎,并伴有严重的症状或体征(如中度或重度耳痛,或者耳痛时间在48 小时以上,或者体温39℃及以上)的患儿应该使用抗生素。

  第二,对于6~11 个月的患有双侧轻中度中耳炎的患儿,医生应该开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6~11 个月的患有单侧中重度急性中耳炎的患儿,医生可以开抗生素进行治疗,也可以在家长同意的基础上,暂时不用抗生素,但需要密切随诊。一旦患儿症状恶化或者48~72 小时内症状没有改善,就要开始使用抗生素。

  第三,细菌性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应该将阿莫西林作为首选抗生素,推荐的剂量是每千克体重每天80~90 毫克,分两次服用。这个推荐剂量比中文药品说明书上给出的剂量大很多,因此不能单纯按说明书给药,按体重给药更科学。也可以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这是个复方制剂,其中的阿莫西林为主要起效成分,其中的克拉维酸钾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用于和致病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以防止它破坏阿莫西林的效果,从而提高阿莫西林的疗效。

  第四,对于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推荐鼓膜置管,而不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第五,对于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应该包括对疼痛症状的评估,如果有疼痛,应该使用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减少疼痛。

  全方位预防中耳炎

  预防婴幼儿急性中耳炎的措施包括:

  预防感冒。正如上面对病因的叙述,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致病菌便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因此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采用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可能引发疾病,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流出,到达咽鼓管后反流至中耳内,从而诱发中耳炎。因此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时,可先用生理性盐滴鼻或者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剂喷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进嘴里,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奶汁易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妈妈们给宝宝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宝宝抱起呈斜位吸吮奶汁。

  根据疫苗接种时间表为宝宝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和每年的流感疫苗,对预防中耳炎有一定的作用。

  妈妈们应该积极进行纯母乳喂养,至少喂到宝宝6 个月大,以此来提高宝宝的免疫力,预防中耳炎。

回到目录

展开全部内容
制作海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温馨提示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定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