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每天有超过100万人次在就医出行中。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年诊疗人次最近10年保持增长,最近数据已达76亿,相当于人均每年看病5.6次。宝宝是就医大军中主要的一支。
碰到宝宝生病,家长在着急之下,一不小心就容易踩中各种误区。以下7大误区,你是否也中过几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误区一:只顾恐慌,不冷静观察评估
要提醒的第一个误区,是妈妈们对宝宝生病这件事的心态。很多妈妈,尤其是新手妈妈,一碰到宝宝生病就特别恐慌,可以理解,但是没有必要。这样不利于观察宝宝病情,还会把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宝宝。
莫恐慌,冷静观察宝宝的病症病情,好准确判断如何进行下一步。宝宝生病固然是坏事,但是也不是全无好处。宝宝自身有免疫系统可以抵御病菌,每一次生病都是与病原体在做抗争锻炼。生病一次,就刺激免疫力增强一次,这是宝宝幼儿时期增强免疫力的特殊方式之一。过度保护让宝宝一直不生病,反而是不可的,我们要的是减少孩子发病的次数,减轻发病的程度和缩短生病的时间。
误区二:不管轻重,立刻往医院跑
宝宝生病去医院这固然没错,但其实不是每一次生病都需要往医院跑的,要知道,医院是最大的“病毒源”,有些病情较轻的,可以自己在家护理让宝宝痊愈。比如,如果宝宝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热,通过在家做降温处理后,已经有明显好转,精神状态也还可以,那么就并非一定要去医院。当然,如果看起来病症严重,比如高烧不退、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或者出现不常见的病症,还是得及时送到医院就医。保持冷静、多学点护理知识,也是准确判断宝宝病情的一个基础。
误区三:不论远近,只去三甲妇幼医院
有些妈妈有个执念:只去最专业的医院,只找最好的医生。所以每次宝宝生病,就一头扎进人山人海的三甲妇幼医院,挂最热门的专家号,排最长最久的队,美其名曰“给孩子最好的”。
其实只要宝宝不是什么疑难杂症或重症,去正规医院,到相应科室问诊,出诊的医生都有足够的资质给宝宝专业的诊治,不用苛求一定是妇幼医院。寻找距离不远,问诊便利的医院,不让生病的宝宝跟着劳累奔波更有意义。
误区四:说严重点医生才重视
宝宝还不能表达自己的身体状况,所以家长细心观察宝宝的症状,跟医生做有效沟通就尤为重要。客观、具体、有条理地讲述宝宝病症,能辅助医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宝宝身体情况,以做出专业的判断。准确讲述疾病发生的时间、症状、精神状态、食欲状况,主动交代有无过往病史、是否有过敏情况等,如果有在其他地方就医,把病例和各种报告单也给医生看。切忌一问三不知,也不要为了引起医生重视而夸大病情。
误区五:让医生多开药,或不遵医嘱擅自停药
有些妈妈着急地追求治疗目的,让医生多开药,但其实,药只要达到治疗效果就好,并不是吃越多越好。滥用药只会产生更多副作用和耐药性。当然药也不是吃越少越好,有些家长一旦见到宝宝有好转了,就擅自停药,要知道有些药物需要一定的疗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擅自停药可能带来病情的反复。请去正规医院,请相信医生的专业,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
误区六:追求最快消除病症的方案
宝宝从生病到恢复,需要一个时间周期,我们要追求的是对宝宝身体最有益处的治疗方案,而不是追求最快消除病症的方案。比如激素、抗生素等见效较快,但是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是否用这些治疗手段,需要靠医生根据病情评估。适宜的治疗既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又能发挥孩子自身的免疫能力,体内的抗体通过与病毒的抗争得到增强,身体在药物与自身免疫力的共同作用下,慢慢恢复。
误区七:不信任医生/医院,频繁更换
上面也提到了,宝宝康复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有些家长在一个医院就诊短时间没见好转,立刻换医生甚至换医院,换到新的医院,又得重头开始了解病症、检查、拿药等一系列流程,反复折腾反而不利于宝宝康复。
除非有非常严重的疑虑,否则应该至少按照医生的医嘱治疗一个疗程,再考虑更换医生。更换时,一定要带着原先的病历和检查报告。
孩子偶尔生病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事,妈妈们只要早预防,科学照料不踩坑,宝宝一定能够打败病菌,健康成长。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李洁玲
在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儿科30余年,熟练掌握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如小儿肺炎、支气管炎、小儿哮喘及呼吸困难的诊断与治疗。对心肌炎、小儿腹泻合并脱水、电解质紊乱、消化不良、胃炎等疾病的防治与治疗后体质的恢复有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并能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给予指导。
贾文玉
擅长新生儿、小儿疾病的诊治,对新生儿窒息的复苏、颅内出血、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出血症、败血症、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多脏器并发症、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哮喘、顽固性腹泻等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宝宝辅食制作100款 | 断奶 | 一岁宝宝食谱 | 宝宝拉肚子吃什么好的最快 | 狂犬疫苗 | 氨基酸 | 37度算发烧吗 | 免疫力低下的表现 | 宝宝身高体重标准表 | 宝宝几个月会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