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育常识 > 正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共情是指的能够为他人着想,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理想他人的感情,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就是能够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那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1、父母的榜样作用

  艾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人具有替代性学习的能力,对儿童的亲社会倾向产生最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是他人的行为,也就是儿童所接触的榜样。《社会性和个性发展》一文中指出,儿童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可以学到共情能力及利他行为。而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孩子的性格、行为与其父母有很高的同步性,因此,培养孩子共情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在孩子面前展示成为的共情能力和行为,对其进行正向引导。

  2、父母的强化作用

  除了要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还应该经常向儿童做出有关利他行为的进行表扬,并在孩子面前赞赏那些共情能力高,又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人。从而引导孩子将这些奖赏产生的积极影响与亲社会的行为联系起来,鼓励他们多进行共情的利他行为。而儿童也往往会力求实现由自己所尊重的成人制定的目标。久而久之,共情能力就成为一种自我的强化。然而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家长斥责孩子的帮助行为为“多管闲事”。长此以往,孩子将把“施助”和“错误行为、指责”联系起来,而不再进行同类的利他行为,而变得“冷漠”、“势力”。

  3、父母的指导作用

  如何培养共情能力?当孩子出现伤害他人的行为(争执、言语及行为的攻击)时,更多使用非惩罚性方式(如打骂等)的父母,常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同情和关心,他们会劝导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并督促孩子去安慰和帮助对方,这通常能培养出更富有共情能力的孩子;而经常使用强制及惩罚方式的父母则阻碍了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削弱了孩子道德能力的成熟。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TIPS: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过程中,家长的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需要先从规范自身行为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如,不使用暴力行为;对他人显示尊重;实行利他行为;对孩子或他人的善举进行肯定和表扬等。

儿童能力培养 1-8岁能力培养

  1、一岁孩子:安全感

  很多父母在孩子1岁的时候就对他们抱有很高的期望,甚至开始对他进行各种技能和思维的训练,甚至不惜花重金带着孩子上各种亲子课,总是对孩子学会了一项什么技能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其实,科学实验证明,孩子在一岁半前,行为和智力水平基本上和猩猩一样,太早训练并没有益处。

  而父母应该做的,其实就是陪孩子玩,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自然风光,走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要比在小屋子里一个老师,带着一群孩子,扭扭捏捏的做着和孩子年龄完全不相符的游戏好的多。带着孩子走出去要胜过任何生硬的知识,因为孩子在这里已经学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他知道自己有人疼爱,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知道有人会帮助他,还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2、两岁孩子:幽默感

  “幽默感”是彰显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的幽默感起步是比较晚的。到了两岁时,孩子的幽默能力有了初步的表现,但显得很稚嫩。比如说当他看到不一致、不协调的事物时,会感觉很好笑,还会故意把夹克反过来穿,以寻找乐趣。

  小侄子刚刚2岁,昨天我给他喂水果,一不小心咬了我手指头一下,我就很夸张的说好痛好痛啊。他当时先是一愣,紧接着就开始哈哈大笑,并且我每次喂他的时候他都故意咬我一下,然后又开始笑。其实这就是一种小小幽默感的体现。

  孩子到了两岁半时,则到了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他离开自我的圈子,融入了人群中,别人笑的时候,他也会跟着笑。当他和成人及小朋友们在一起时,他仍会主动向成人微笑,以此作为和成人交流的方式。对另外的小伙伴,他的交流方式多半还是肢体语言,很少去讲话。孩子主动和大人说话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让别人注意一下他的行为、他拿的物品、他做的趣事或他完成的作品等等。

  3、3岁孩子:创造力

  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发生在他三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来源于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特质,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启发他,潜能自然会得到最大的发挥。让孩子去编故事、画彩笔图、揉泥巴,并给予他鼓励,是培养他创造力的好方法。可以给他讲故事时故意不讲结尾,让他自己来编;把杂志上好玩的图片剪下来,让他根据图画自己自己编故事等。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孩子积极思考,进而开发他的想象力,尤其是增强他的逻辑观念。

  孩子大脑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多思考有利于孩子的大脑运行发育。而这个时候的孩子对很多事物都感到非常的新奇。父母可以借此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多思考。培养孩子创造的乐趣: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孩子会不厌其烦的寻找答案。多带孩子参加活动:一方面,活动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孩子眼光长远了,自然创造力也不会差。另一方面,参加活动能够让孩子结识多些朋友增加孩子的交流能力。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时不时的向孩子提问身边的一些物品,让孩子自己思考。

  还可以假设情形让他自己想象,比如在他身上又多了两只手会怎么样。把几件物品摆在他面前,先让他看一会儿,再蒙上他的眼睛,让他讲刚才看到的东西。让他动动手、动动脚,比如表演骑自行车、烤面包等也是不错的法子。

  4、4岁孩子:语言表达力

  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良好的早期阅读习惯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孩子在温馨、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中,其语言的各方面能力及兴趣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营造“儿歌生活化”的语言学习氛围,提高幼儿的语词敏感性;增强“亲子式交谈”沟通情感,学习用语言与他人交往;开展早期集体阅读活动,丰富语言经验3-4岁幼儿已经能够认识到图书里许多神奇、有趣的东西。他们已经开始从喜欢看单一画面发展到喜欢看连续画面,尤其喜欢看内容熟悉,有重复情节的简短故事书。

  语言,是四岁孩子的最爱之一,他爱说话、爱韵文、喜欢说悄悄话,喜欢唱歌,甚至喜欢吼叫。喜欢把词绕来绕去,甚至还喜欢跟他的玩具说话。在遣词造句上,他们喜欢夸大,很多时候遭到父母谴责的“撒谎”,其实只不过是他想要添油加醋地夸大一下而已。

  当然,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开窍的时间要慢一些。不过,这种从谬误到开窍的过程是孩子的成长阶段之一,我们只需好好珍惜,不必为此担心。三岁之前,请不要去纠正孩子在语言使用上的错误,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说错而感到焦虑,甚至会出现结巴或者干脆不肯说话的问题。你可以用正确的说法重述一遍他的话,但是,你不要特意强调孩子的错处。

  5、5岁孩子:亲子关系

  孩子黏父母是孩子对父母依恋的正常心理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刚出生时,他并不能认识到有一个外部世界,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中,被称为原始的自恋状态,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两个月。此时仅有食物吃是完全不够的,他们还需要父母的拥抱、亲吻、爱抚等肌肤抚慰。

  过了这个时期孩子依恋将转移,且一般都是妈妈协助他们完成的。如哺乳时妈妈不断地对孩子进行爱抚、拥抱和亲吻等,并不时地轻声与孩子“对话”,让孩子感知自身之外的世界,感知妈妈的存在,感知他物的存在。

  有很多的妈妈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完成这种依恋转移。其实,这种担忧是没必要的。研究表明,虽然婴儿不会讲话,但他会用表情来表示他内心的感受和欲望,例如饥饿时会大声哭闹,而高兴时又会手舞足蹈。所以,孩子的这种表达,大人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回应。哭闹时,要及时通过哺乳、爱抚等安慰他;高兴时,家长也要通过说话、动作等让孩子明白,你在分享他的快乐。在生活的细节中就可顺利完成这种依恋转移。

  但有些妈妈不能陪在孩子身边而担忧。其实,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是可以补偿的,但这种补偿必须在孩子5岁之前完成。否则,这将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及亲子关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五岁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量力而行,与人相处和谐亲密。这个阶段格外爱恋妈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让妈妈开心,妈妈的话对他来说就是金科玉律,来自妈妈的赞扬和肯定,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尽管有时显得相当有自信,可是他仍然十分需要妈妈的肯定,很愿意妈妈时常在他的耳边说她有多爱他。他一方面心里笃信“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另一方面却又常常去问他妈妈:“你爱不爱我?”

  正因为五岁孩子认为妈妈肯定和自己心连心,所以,有时候他会误以为妈妈应该知道他的所思所想。当他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常常没有足够的耐心把该说的话全都说出来,然后又倒过来生妈妈的气,因为妈妈居然没有一下子听明白他想要说什么,做妈妈的脑筋要转得足够快才行。

  6、6岁孩子:内心矛盾

  可能是母子之间纠葛最多的年龄,五岁的时候,妈妈是他整个世界的中心;到了六岁时,他世界的中心则变成了他自己。孩子在寻找他的中心点,随着他越来越成熟和独立,他就越发想打破旧的平衡,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王国。

  一方面喜爱妈妈、需要妈妈,离不开妈妈的挚爱与接纳;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自己能够独立起来,因此常常又会推开妈妈,搞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妈妈的日子都十分挣扎。爸爸也很受六岁孩子的热爱,孩子不但热切地希望得到爸爸的陪伴和关注,而且一旦得到就会如获至宝。许多孩子更害怕爸爸的不认可,而不是妈妈的不认可;他更敬佩的人是爸爸,相信爸爸什么都知道。

  7、7岁孩子:抽象思维

  这是一个以思考为特征的年龄段,在这个内向的、审慎的阶段,我们所看得见的孩子心智的运作,也许比他一生之中的任何其他阶段都要多。开始显露抽象思维的痕迹,七岁的小学生对一个词的写法和意义开始感兴趣,而且开始喜欢用带图像的字典,他可以指出两个不同的物体有哪些相同点。他开始把思考和自己的头脑联系起来:“你必须用你的脑袋好好想想”,“我的脑子里跑出这么个想法来”。

  许多七岁孩子的思维已经处于“试运行”阶段的尾声了。在“试运行”阶段,孩子认为自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而且认为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东西。他也会把有些事情的发生理解成跟他的意愿有关:“我想要下雨,就下雨了。”他甚至还相信物体和自然现象都会跟人一样有情绪,有思维;也会以神奇魔力来看待很多事情。

  8、8岁孩子:热衷思考

  虽然我们不能苛求八岁的孩子事事做到完美,然而这个时候他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在智力、体能和性格上,都有了很多好的改变,八岁的他呈现出阶段性和自己的风格。在对时间的感知上,他们懂得守时,会关注和时间有关的事件;对空间位置有浓厚兴趣,变得非常喜欢地理;很喜欢阅读,阅读的重点偏重于印证他已经知道的东西;算数能力则参差不齐。

  思维和语言全面发展,判断能力增强,可以运用简单的逻辑得出一定的结论,做简单的演绎推理。另一个重要的思维层面的改变是:八岁的孩子不再像过去一样相信万物有灵,现在他越来越认识到大自然的客观力量;在语言方面典型的八岁孩子十分健谈,虽然还做不到彻底的诚实,但他已经能够分得清幻想和现实。

精彩推荐:

佝偻病能治好吗水痘疫苗有必要打吗手足口病严重吗
咳嗽偏方出水痘能吃什么宝宝打乙肝疫苗后发热怎么办
手足口病需要输液吗宝宝内衣应选什么颜色的耳温枪38.9算发烧吗

 

来源:pcbaby2017-09-15 17:38:40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相关知识
展开

家喻户晓的84消毒液 你真的用对了吗?

孕期吃错6类水果 危害胎宝发育

你是合格的妈妈吗?10道题目测出来

猜你喜欢
相关问答
如何培养2岁1个月宝宝的能力?
卓美英专家

你好。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可以很好地利用说话、模仿、假想游戏等来开发大脑。家长可以通过看图说话、朗诵、儿童歌曲等多种方式来训练孩子的记忆力。还可以通过物品归类的方式来加强对物品异同的认知。此外,积木游戏和画画,可以培养宝宝的空间思维和审美情趣。

卓美英

主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如何调理性地培养孩子独自睡觉呢?
李洁玲专家

在培养孩子独自睡前,要做好相关准备,如教孩子管理自身内务、使用非物质奖励、硬件上的准备包括床、衣柜等,具体为:(1)教孩子管理自身内务。包括教孩子叠衣服、铺床、叠被,养成睡前刷牙、换睡衣等良好的睡前习惯等。到了学龄期,还可以教孩子收拾书包和书桌、自己定闹铃等技能。教会孩子一系列掌握和管理自己生活的必备技能,才是培养独立性的最务实的措施。(2) 使用非物质奖励。物质奖励往往是个无底洞,今天奖励一个小玩具,可能明天就需要有更贵重的玩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激励效果。但是非物质的奖励,如口头夸奖、拥抱、亲吻等,可能是表达父母对孩子认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时效性往往也会比物质奖励更长久。(3) 硬件上的准备。床、衣柜、桌子等硬件配置要符合孩子年龄的尺寸。尽量不要一开始就使用成人的家具。如果孩子较小,还需要在坚硬物体的棱角处贴上软垫防止不必要的意外。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在房间中安装对讲机或者无线摄像头,以便在夜晚出现危险时能及时发现。当然,等孩子大一点还是不要用了,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李洁玲

主治医师 伊丽莎白妇产医院

看了又看
相关文章
热点标签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