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行为习惯 > 正文

把握宝宝心情需掌握表情和哭声

作者: PCbaby 出处:pcbaby 2010-01-04 13:41
1回顶部

  来源: 亲亲宝宝网

  撒娇时的哭声:当宝宝想向父母撒娇时,发出的哭声比较高。也许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哭泣大多不会流出眼泪来。

  生气时的哭声:当没有找到好玩的玩具、尿布湿了很难受的时候,宝宝就会生气甚至发怒,此时发出的哭声与撒娇时的哭声相比,声音更高,而且尖锐、刺耳。另外,也许是过于亢奋的原因,有时也会产生反作用,所以时而也会夹杂一些低音。

  饥饿时的哭声:当宝宝肚子饿了,想吃奶的时候,发出的哭声大多混有“m”音。此时宝宝的哭声中,大多伴有类似“manma”、“ma―ma”的呼唤声。有趣的是,不管说什么语言的国家,婴儿时期饥饿的时候,大多都会发出混有“m”音的哭声。

  困倦、难过时的哭声:宝宝困倦、想睡觉时的哭声,比撒娇时的哭声稍微低沉一点。当因为“妈妈不见了”、“妈妈都不抱我”而感到难过时,宝宝的哭声还要更加低沉一些。

2回顶部

  “袋鼠保育法”

  拉近母子心灵

  您听说过“袋鼠保育法”吗?这种方法很简单,首先母亲平躺,把宝宝抱在双乳之间,让宝宝俯卧,母子的肌肤直接接触。由于很像袋鼠的育儿方法,故而得名。

  “袋鼠育儿法”是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圣胡安·德·迪奥斯医院的医生在1979年发明的。当时,这家医院的新生儿紧急治疗室非常混乱,一个保育器中同时放两三个婴儿的情况并不少见。

  早产儿维持自身体温的能力很弱,如果不放在保育器中,他们的体温会下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可是由于器材有限,放不下所有的早产儿,于是医生在无奈的情况下想出了“袋鼠保育法”这一应急的方法。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产妇应用之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圣胡安·德·迪奥斯医院采用了“袋鼠保育法”之后,以前挤两三个婴儿的保育器也不再那么拥挤了,这样就大幅降低了婴儿之间的疾病传染率。不仅如此,婴儿与母亲通过肌肤接触,可以有效地保持体温,减少了低体温症的发生率。这样还能培养婴儿自己吸母乳的能力,结果,早产儿的存活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另外,当时在哥伦比亚,父母遗弃婴儿也很普遍。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医院推广“袋鼠保育法”之后,遗弃婴儿的事件大大减少了。因为通过和婴儿的亲密接触之后,母亲体内的母性被唤醒了。

  多爱抚让宝宝睡得更稳

  宝宝不会和成年人一样进行深度的、有规则的睡眠,他们的睡眠浅但时间长,醒来的次数多。出生后3个月的婴儿,睡眠没有昼夜的区别,一天要睡上14~18个小时。不过,睡上4个小时之后,他们的肚子就饿了,于是便要醒来吃奶。随着宝宝的不断成长,夜间醒来哭泣的频率就会逐渐降低,3~6个月大后,夜间就可以进行一次性长达5个小时的睡眠了。

  于是,有的父母便会问: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哄宝宝睡觉,或者有没有方法让他们夜间睡得更安稳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在白天要多对宝宝进行爱抚。比如,多抱他们、多喂奶、多进行按摩等。通过爱抚,可使宝宝感到自己受关注,从而产生安心感和安全感。而且,白天把奶水吃饱后,夜晚就不会频繁感到肚子饿,也就可以安稳地睡觉了。

展开全部内容
制作海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文章
展开全部内容
温馨提示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定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