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间最美四月天,草长莺飞,万物复苏,处处花海美不胜收。只是春夏之交的天气变化让人有些一言难尽:气温变化多端,“脱脱脱”得太快,一旦气温下降,宝宝难以适应就容易着凉生病。可是,穿太多,“捂”过头又怕出汗太多,湿疹等问题可能又会找上门。每逢此时,“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老俗话不禁涌上心头。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活智慧自有其道理,只是,传统的养生之道“春捂”是很有讲究的。“捂”的对才能让宝宝更加顺利健康地度过春夏之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啥要“春捂”?
春季是告别寒冬,向炎夏过渡的季节。按照传统的说法,此时阳气渐生但阳寒又未尽,冷空气时常造访,导致天气多变,而且昼夜温差较大。传统中医认为,春夏之交人体的阳气还未能及时生长和发散,即便气温已经比较高了,一旦遭遇气温骤降,抵抗力较弱的人就很容易受凉感冒。
娇嫩的小宝宝自然需要“春捂”,才能更好地适应气温的冷暖变化,及时防寒保暖,少生病。
怎么“春捂”?
“春捂”的实际含义是为宝宝及时增减衣物。一般来说,如果昼夜温差大于8℃,妈妈就需要给宝宝“捂一捂”,以免宝宝受寒。早晨气温比较低,中午则感觉有些热,宝宝如果活动量大,可能会出汗比较多。妈妈可以准备一条毛巾,先将宝宝胸前和背后的擦干,等宝宝安静下来,不再出汗了,再脱去外套。千万不要一出汗就给宝宝脱衣服。
春季气候多变,冷空气可能会时常造访。妈妈要经常关注天气预报,在冷空气到来的前一天,就要适当让宝宝多穿一件衣服。尤其要警惕“倒春寒”,“捂”的及时,才能让宝宝更好地避免受凉,远离感冒等问题。
春夏之交气温骤冷骤热时,人体的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部位比较容易适应不良而受寒。因此,“春捂”时,宝宝的日常衣着应该“上薄下厚”,重点做好腿脚的保暖。人体的脚部神经末梢非常丰富,对寒冷非常敏感。老人常说,脚不冷了,全身就不冷,就是这个原因。同时,小宝宝四季都要注意小肚子的保暖,肚子受凉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等问题。
而宝宝的头部是体表散发热量的主要部位,如果捂得过热,容易引起宝宝烦躁、甚至头晕头昏。宝宝上身衣物过于臃肿,会让胸部收到挤压,影响正常的呼吸和心肺功能。因此,“春捂”要注意宝宝衣着的“上薄”,让宝宝头部和胸部保持清爽。
“春捂”捂多久?
一般来说,温度是妈妈考虑“捂”多久的一个明显标准。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临界值。气温低于15度,妈妈最好让宝宝多捂几天,如果气温持续高于15度,而且昼夜温差小于8度左右,就可以不捂了。当然,到底捂不捂,还要视宝宝的实际体质和感觉而定。如果宝宝“火力”强劲,容易出汗,妈妈就可以考虑早点换装,否则出汗再吹风,反而容易感冒。如果宝宝感觉在高于15度的天气里,感觉也很舒适,妈妈就不必急着为宝宝脱衣了。
随着气温的回升,不能减衣太快,待气温持续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应持续14天为妥当,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得到调节,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按照以往的气候特点和老一辈的经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清明以后,气温会逐渐平稳回升。妈妈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和感觉,为宝宝适当减少衣物。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