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和执拗敏感期
案例:妈妈每天下午四点钟,都会躺在自家后花园的一张躺椅上给萌萌讲故事。有一天她生病了,还没讲几句就感到很不舒服,和萌萌说完对不起后,便回家里躺在床上。这时,萌萌伤心地大哭起来,在场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孩子是看到妈妈生病而着急地大哭,纷纷感慨才这么大的孩子就知道因为妈妈生病而着急。于是不断地有成人来安慰她,告诉她妈妈的病会好的。孩子却像没听见一样仍然大哭。后来孩子拿着书喊,躺在床上的妈妈以为孩子要让她读书,忍着病痛从床上爬起来给孩子读书。但孩子仍然在哭。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孩子不断地喊"椅子!椅子!"直到家中有一个成员醒悟过来,将妈妈经常坐的那张躺椅的垫子拿来,放在妈妈身边,萌萌才止住了哭泣,并微笑起来。
每天下午四点钟妈妈会坐在这把椅垫上,这已成为秩序固定在萌萌心中。当这个秩序被打破时,萌萌就会感到痛苦。当妈妈又和那把椅子的一部分合在一起时,秩序就恢复了,萌萌的痛苦感也消失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表现:孩子循规蹈矩,坚持把垃圾捡进垃圾桶,把弄乱的毛巾整理好。一旦哪件事情形成了秩序,就每天不厌其烦的进行,一个环节都不能错,一个环节也不能漏,先后的顺序也不能打乱。否则就得重新再来一次,从孩子的表现上让我们感觉到他们不可理喻。
真相:秩序敏感期从1-6岁持续发展,3-4岁是关键。这是父母会以为孩子犟、固执不变通,不听成人的话,稍有不如意就哭闹。实际是孩子喜欢按一定程序做事情,不喜欢被打乱,否则会大哭大闹。
经过了口手敏感期,孩子发现身边的世界是有秩序的,意识到自己本身是这种秩序的一部分,认识到一些生活规律,单纯的认为这个世界是固定的,等逐渐长大后就注意细节。完成了这个过程,儿童就社会秩序,他会愿意遵守秩序。如果秩序被打乱,儿童会感到恐慌所适从,通过哭闹来宣泻,这是儿童最初的思维模式。
儿童把内在秩序相配对是儿童智能发展的重要表现,这个过程不是通过道德教育建设起来的,保证了这个敏感期良好发展,孩子可以自我管理,这是家长梦寐以求的,孩子把握了秩序后有很强的安全感,精力就会投入学习中,不用重新适应环境。建立好的秩序利于孩子将来发展,如逻辑思维,生活的秩序化,对社会规则的遵守。秩序和程序给孩子安全感,一旦被打乱就会焦虑不安,一旦时间之后孩子会逐渐适应事物的变化。
解决方法:观察孩子的秩序,一定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要求做的事能够的话就重来一次,做不到的话尽量安抚情绪,不要谴责孩子。让孩子玩照顾娃娃的游戏,适合2-3岁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