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正文

《敏感期的秘密》5、爱上“自言自语”

作者: PCbaby 出处:其他 2015-04-03 09:29

  看到宝宝自言自语,有的家长担心了,宝宝是不是太孤独了,还是自闭症的前兆呢?其实,家长们不用担心,喜欢自说自话的宝宝想象力是丰富的,如果你能走进他的内心,你一定会感到十分惊讶。

  平时我们用于交流的是外部语言,而脑子里思考的是内部语言,3~6岁是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心里想什么都会讲出来,一个人的时候会自己讲给自己听。有时他会问自己:“为什么呢?”然后又对自己说:“因为妈妈会生气的。”他还会自己编故事,自己给自己分派游戏中的角色。

  自言自语和情绪、性格无关,每个宝宝都要经历这一过程。通过自言自语,你可以了解他的小脑袋里正在想些什么。可以说,这时候的宝宝是完全透明的,一眼就能看个清楚。

  有时,宝宝自言自语是在同幻想中的朋友讲话。许多宝宝都有想象出来的好朋友,它可以是一只熊,也可以是一个布娃娃,宝宝经常同它说话。为什么有这种情况?首先,宝宝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所以事物都会讲话;其次,这位“好朋友”很乖,从不和宝宝发生矛盾,而且还很忠诚。

  如果有天你发现宝宝多出来一位看不见的“好朋友”,怎么办?最好参与进来。请宝宝介绍你们互相认识,假装与这位朋友交谈,这样宝宝会很高兴,你不仅没笑话他,反而和他在一起。这个好朋友对父母其实也有用,宝宝常常会将自己的愿望与不满告诉好朋友,于是,从他们的“对话”当中,你可以了解宝宝的内心想法。

  那么,要不要纠正宝宝的自言自语呢?不必。等宝宝长大后,这种行为自然便会消失。如果家长嫌宝宝太啰嗦,强行制止宝宝的自言自语,会使宝宝的语言发展受到阻碍,甚至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孩子说话不流畅时,家长应该怎么办

  1、心态平和,不要着急

  对孩子讲话要放慢,每个字说清楚,同时也要求他讲得慢,不要着急。但是,当他讲话有些拖长音或者重复,你就听着,不要重复学他,等他讲完,过一会儿让他再说一遍,有了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再讲同一句话,就会好得多。

  2、对孩子结巴现象加以重视

  若孩子结巴,家长不予纠正,反而觉得好笑,当孩子经常遇到某些问题表达不清时,就会形成一种“定势”,一遇某个词,便结巴起来,发展下去将为口吃

  3、千万不能呵斥、打骂孩子

  有的家长听到孩子说话不流畅,就会大声呵斥孩子:“好好说话,别结巴!”反而会强化孩子结巴的意识。当他再说这句话时,可能又犯同样的毛病。久之便可能发展为口吃。

  打骂不仅起不到语言训练作用,还会导致孩子结巴。

  爱“说”,就让我们一起说个够

  据研究,有15%~30%的儿童会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多在3~6岁之间,3岁后达到最高峰。一般来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8~9岁时,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逐渐消失,个别儿童可能延续到10岁左右。细心观察一下孩子,如果他正处于这一时期,那就一起来“脱口秀”吧!

  1、和宝宝聊天

  丰富的语言交流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其表达能力。家长要尽量多陪宝宝聊聊天,在沟通感情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宝宝的口语能力。交流中不要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美后,宝宝会不断重复已经学会的表达技巧,使之更加熟练。

  2、适当观看优质儿童节目

  选择生动有趣的儿童节目和宝宝一起欣赏并给他解说,也是宝宝轻松学习口语表达好方法。

  3、朗读绕口令

  很多经典的绕口令,内容简单,可以让宝宝反复诵读。鼓励宝宝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加快速度,一次比一次快。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宝宝的语言流畅度和发音准确性,还能训练宝宝的节奏感。

  4、巧妙引导宝宝讲故事

  宝宝处于自言自语阶段时,家长可以借机引导宝宝讲故事,锻炼其语言能力。注意不要随意打断他的叙述思路。

  语言训练3妙招

  1、让孩子进行口头造句

  让孩子围绕着中心内容造句。如:孩子肚子饿了,原先可能只会说“饭饭”,父母趁机引导他说出短句,如“我饿了,想吃炒饭”、“我快饿扁了,我想吃面条”、“我饿死了,我想吃红烧排骨”等。

  2、让孩子使用有“上下文”的语言

  孩子急于表达要求时,即使你明白了,也不要马上替他解决。如孩子问:“小黑狗爱吃什么?”父母可让孩子自己观察,独立描述。复述简单的故事,对2岁以上的孩子学说话是很有用的。

  3、鼓励孩子自由的说

  如果孩子将两个不同的词连成一句话,父母要及时加以鼓励,让他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语言障碍早发现

  对于孩子的一些语言障碍,家长要加以重视,早期发现对宝宝的健康成长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宝宝存在下列情况,应及早去医院诊察。

  (1)2 岁半以后, 还不会说话。

  (2)3 岁以后,说话还不能连成句子。

  (3)5 岁以后,依旧把难发音换成易发音,还有不少造句错误,语言还不流利,语言的节律、速度都表现异常。

  (4)说话吃力,感到为难。

  (5)声音过大或过小,或过度嘶哑。

  (6)声音的强度和小儿的年龄、性别不相称,声音带鼻音。

返回目录

展开全部内容
制作海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温馨提示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定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