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一个标志性习俗。茱萸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有多个种类,与重阳节有关的茱萸主要指的是吴茱萸,古名越椒。吴茱萸的特点一是花房艳丽,给人以很强的视觉上的美感;二是香味浓烈,是很好的提神植物;三是吴茱萸的药用价值,中国传统医药认为它有治寒驱毒的功效。吴茱萸原名萸,因为原产在先秦吴国,所以叫吴萸。后来为什么又称为“茱萸”呢?据说这里有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须向强邻楚国进贡,其中有一年派出使者将本国特产 “吴萸”作为药材献给楚王,无知的楚王不识吴萸为何物,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不容辩解便将吴国使者赶出宫去。楚王身边有位朱姓大夫,因与吴国使者素为相好,忙将其接回家中并问其缘故。吴国使者说,吴萸乃吴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有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朱大夫听罢遂将吴萸精心保管起来。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时机已到,急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药?朱大夫便将去年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了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把吴萸改称吴朱萸。
后世医学家又将之正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这虽然是个传说,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如果结合《离骚》诗句“椒专佞以慢韬兮,榝又欲充夫佩帏”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早在先秦楚国,人们就已经对茱萸的药用价值和装饰价值很是了解了,只不过囿于认识能力有限,人们将其药用功能神秘化,把茱萸看作是避邪除魔的神物而用作装饰物或随身佩戴。茱萸和重阳节发生联系的过程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插茱萸、佩茱萸囊、食茱萸作为重阳节的重要风俗到西汉时即已出现,如《西京杂记》曾记载贾佩兰“佩茱萸”,唐代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云:“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月月奉天长”,说明唐代之前佩插茱萸的习俗已然之风。到了唐代,佩插茱萸的习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盛行情况在唐代诗歌中有着充分体现。由于茱萸在重阳节中具有重要地位,重阳节遂也称为茱萸节、登高会称为茱萸会等。宋元以后,人们更为祈求长生与延寿,因此“延寿客”(菊花酒)在重阳节习俗中的地位逐渐超过“辟邪翁”(茱萸) ,佩插茱萸的习俗遂逐渐稀见,至民国时则基本衰退。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