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正文

粟米的作用

  粟米的功效作用

  【别名】白粱粟、粢米、粟谷、小米、硬粟、籼粟、谷子、寒粟、黄粟、稞子

  【性味】味甘;咸;性凉

  【归经】肾;脾;胃经

  【功能主治】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腹满食少;消渴;泻痢;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煮粥。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熬汁涂。

  【注意】《日用本草》: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

  【附方】①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心和汁吞下。 (《食医心镜》)②治消渴口干: 粟米炊饭,食之良。 (《食医心镜》)③治孩子赤丹不止: 研粟米敷之。(《兵部手集方》)④治汤火灼伤: 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频涂之。能止痛,灭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调敷之。(《崔氏纂要方》)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粟,陈者难化。《衍义》云,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所谓补肾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2.《纲目》: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脚胃之病宜食之。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利小便。韩《医通》云: 一人病淋,素不服药,予教以专啖粟米粥,绝他味,旬余减,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

  3.《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与二米略同,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

  4.《医学入门》:粟,即今之小米。山东最多。五谷中最硬,谓之硬粟,得浆水即易化。无毒。

  5.《别录》: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

  6. 陈粟米: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7. 陶弘景:陈粟米:作粉尤解烦闷。

  8. 孟诜:陈粟米:止痢。

  9.《本草拾遗》:粟米粉解诸毒,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

  10.《日用本草》:和中益气,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陈者更良。

  11.《滇南本草》: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儿肝虫,或霍乱吐泻,肚疼痢疾,水泻不止。

  12.《纲目》: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来源:其他2011-11-28 11:30:46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相关知识
展开

家喻户晓的84消毒液 你真的用对了吗?

孕期吃错6类水果 危害胎宝发育

你是合格的妈妈吗?10道题目测出来

猜你喜欢
相关问答
看了又看
相关文章
热点标签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