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虎娃2岁,自发开始表演的欲望。第一次表演是在家里对着客人,大人谈话他突然奔过来,喊“李白乘舟将欲行……”背完后当然客人称赞,家人体面,掌声雷动。于是他说到鼓励,开始经常在外人面前表演(但成人从不强迫,如果他自己不提表演就算了,成人不提醒“给叔叔背个唐诗”)。到这时,我对过去做学生时对孩子表演唐诗的反感进行了反省。认识到如果孩子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喜欢表演,说明是他心智发育的一个体现,而且也仅是一个阶段而已,成人不能强迫,也不能过分鼓励,顺其自然。发自内心的表演可以激发他的自信心和适当的表现欲,对孩子心理是有正面的影响。
因为到了2岁多一点,他背唐诗对语言的影响才开始体现:一天,他在背“李白乘舟”时发生了词汇的变化,最后一句从“情”变成“钱”。开始可能是口误,但后来他连着说了三遍,并试图观察我们的反应。我开始反应平淡,因为想看到他是自己口误,还是有意识的。后来发现他是有意识的尝试变换词汇,于是表现出兴趣,这进一步激发他不断去尝试变换各首诗的词汇。到2岁3个月带他到南昌青云谱,他突然开始诗性大发,游玩后他突然做在亭子里拍着手打着点开始“诗朗诵”:开始是唐诗拼盘,就是想到的诗句东一句西一句拼在一起,然后是按照诗歌的韵律开始“自由创作”,如“竹林深处有花亭,ma-ya-lu-na-qi-ku-la,……”,凡是他没想好的就用音节代替,想好了就随口脱出。引起我的震惊。在这次外出游玩中,我还发现对于他背的唐诗,他并非完全不理解。比如刚好这次去了庐山。他在去之前,我就想到他曾经背过《望庐山瀑布》等诗,所以带了他的唐诗书,希望到时告诉他书中所写的就是此处风景,显示一下书的魅力等等。但在去南方的火车上他就开始禁止我读有关山水的诗,对我说“还没到还没到”,只准读些“锄禾日当午”类的。到了庐山,他一看见水就说“妈妈,飞流直下三千尺”,做揽车他说“横看成岭侧成峰”,有一天玩的时候下雨了,他说“好雨知时节”,成了一次诗歌游。最可乐的是在庐山的白居易草堂,小小一间房他足足看了1个小时,让爸爸给他读每一篇书法作品上的诗。(当时那几天他确实处在诗歌敏感期)。
从庐山回来后,他的诗歌敏感开始过去,但一个月后语言发生了巨大进步。比如我家外有条河,河边有些垂柳,河边小路通向一个小动物园。一般的孩子去动物园都是迫不及待的,他却总是慢悠悠看着景致。有一天偶尔风吹过,他突然说“微风吹过树梢,轻轻动轻轻动,大风吹过湖面,波光纹波光纹。”同时开始的是他的创作欲。所有会的儿歌、唐诗、歌曲不再好好唱了,一定改词胡编。(这个阶段一直到现在)。开始编故事、过家家、玩各种创造性的游戏。偶尔还会有些稍有节律的语言,但都是在面对湖光山色之时(北大、颐和园等地)。用黑色笔在大白纸上涂鸦,然后告诉我们是“千山鸟飞绝”那首诗等等。最近,在小橡树上亲子班被一首配乐儿童诗歌感动哭了,是讲秋天到了,小树叶离开妈妈多孤单呀,春天来啦,小树叶回到妈妈的怀抱,多幸福呀。配乐儿歌游戏,他听到第二遍居然哭了,事后说为秋天离开妈妈的小树叶难过,虽然他知道秋天落叶的道理。
这是我对虎娃生活中唐诗教育的一个很粗的总结,全部来自我的虎娃成长日记。从中我对过去对儿童学唐诗的看法有了一些修正。会背多少唐诗不是目的,但如果能够在孩子的生活中尽早适当地介入唐诗,依着孩子的兴趣和发展规律,对孩子的心智发育还是有好处的。我认为学唐诗的好处不仅仅在于语言,而更是在于培养孩子感受万物的心灵。这可能就是诗歌真正的魅力吧。
补充一点,我的文字与我的早期教育问题。我属于爱写的那一种人,想不清楚的事写出来就明白了的那种。我的早期教育在诗歌上是与虎娃几乎一致的。比他开蒙早。据说大约我一岁左右的时候就每天在毛主席诗词的氛围下入睡,不到1岁半就会背多首毛主席诗词(当时的氛围,都是背这个的)等。不知与今天我的性格和文字操作有无关系。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