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天使降临,Ta的一举一动一哭一笑,都牵动着爸爸妈妈的心。看着Ta巴眨着睁开眼睛,再呆萌地把小手举起,接着塞到嘴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每一个细微的举动,父母们都恨不得一一分解,记录,转换成画像永久保存在脑海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于吃手这件事情,有的家长很欣喜:我家宝贝好聪明哦,一出生就会吃手了;有的家长好焦虑:是不是没吃饱,Ta为什么要吃手?
反射行为
新生儿具有很多原始的反射行为,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吮吸反射就是其中的一种。
即使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胎宝宝就已经开始懂得把手放到嘴巴里吮吸了,在医院孕检的超声检查中,时不时就会捕捉到胎宝宝正在吃手的奇妙画面。
直到出生,在被娩出的第一个小时里,健康足月的新生宝宝就能够自动开启吮吸的模式,凭借本能自主在妈妈的乳房上吮吸了。
依恋行为
新生期的宝宝,依然延续子宫的状态,对于此时的Ta们来说,和妈妈是不分你我浑然一体的,在生命的最早期,吮吸乳头的动作和感受,构成了宝宝对妈妈的初始记忆。
但是现实生活中,妈妈即便有充分满足宝宝的意愿,也总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没办法做到24小时随时候命。
当妈妈的注意力没有在自己身上,或者离开身边,宝宝取而代之吮吸自己的手指,意味着宝宝想妈妈了,吮吸手指的这个动作就好像是呼唤妈妈回到身的联想,心理学上把这叫做过渡性客体,是特别正常且宝贵的自我安抚的途径,宝宝通过这个行为缓解焦虑,自我满足,也由此表达对妈妈的想念。
如果这时家长无法接受吃手的行为,简单粗暴地制止,会使宝宝内心产生更大的焦虑,因为这对于小宝宝而言,可能意味着妈妈再也回不来的恐惧。
探索行为
嘴巴是宝宝出生后和子宫外的世界建立连接的窗口,在生命的初始阶段,宝宝是用嘴巴去感知周遭的一切的,所以最早的探索行为,也出现在手和口的配合之间。
当一个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呵护的、被期待的,内心足够的安全,注意力也就开始转向更宽广的天地,进入探索的阶段了。
好奇心是天性使然,从吃手开始,再到吃脚,再到可以被掌控的任何物品,都可能会被塞到嘴巴里尽情地或舔或咬,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手指的分化,手眼的协调,再逐渐分离出自我和非我。当吃手的技能变得炉火纯青,又继续向高阶发展其它的能力,同时也伴随着智力的大飞跃。
所以吃手,确切地说,吮吸这个动作,弗洛伊德把这称之为口欲期,温尼科特老爷子进一步分解为两层含义:主旨是宝宝想跟妈妈在一起,是依恋行为和探索行为的总和,孩子以此一步步走向可触摸的世界。
我们已经了解了,对于小宝宝来说,吃手是作为一件正常的事情而存在的,那可能有家长盆友又会追问,持续多长时间合适?会不会就此一直吃下去?
这也情有可原,毕竟对着一脸萌哒哒两手湿嗒嗒的宝宝,还是有不少新手家长表示就是无法淡定的。
关于这一点,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我们知道吃手这个行为在出现在早期是正常的,在出生后的至少第一年到第二年的时间长度里,吃手几乎是大多数宝宝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是停止吃手后又再频繁重新出现这种行为、或者大于四岁的孩子依然吃手,就需要考虑是否属于退行的现象了。
比如说:妈妈的离开、强制性的断奶、情感上的被冷落、二宝的出生等,安全感缺失的宝宝,都会通过无意识的倒退性的表现,意图去获得妈妈更多的关注,努力把原来的妈妈找回来。
只有当长期吃手,才需要考虑是否影响口腔颌骨、乳牙及牙床的生长;而长期吮吸同一根手指同一个部位,也可能带来负压性吸吮伤的风险。这就需要及时转介儿童心理和行为发育相关专科进行咨询评估了。
好吧,既然如此,为娘不干预,娃你大胆继续吃。可是不卫生怎么办——洗洗更健康嘛!
厘清了吃手背后的归因,充分满足孩子的口欲后,我们还可以做的,就是常常为宝宝清洁小手和口周皮肤,以及生活的环境,给予宝宝一个宽松的、充分接纳和包容的氛围,然后,静待花开。
孩子的成长,都是在不断倒退中前行的。请务必相信,宝宝总是一边从妈妈的怀抱里挣脱离开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一边回头看,确认妈妈是不是还在原地看着Ta。
不必疑虑,一个已经体验过恣意奔跑的孩子,是不是还会回到爬行阶段不愿站立起来的。更多的时候,吃手是成长的必经阶段,用我们更多更高质量的陪伴和爱,来替代莫须有的担心和纠结吧!
本文转载自「妈咪说了算」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