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手抄报 > 数学手抄报 > 正文

数学手抄报:数学课

作者:佚名出处:其他 2017-11-13 15:08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有的学生习惯于“浅尝辄止”,有的学生习惯于“囫囵吞”……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个隐性和独立的过程,不易把握和控制。所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是一个迫切而实际的问题。

1

  一、对话——“挑起”学生的思维

  【案例】对哪个词比较陌生?

  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故而教师在教学新知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已经有什么”,而缺少对“学生面对新知时可能有的思维”的思考。

  教学《认识公顷》一课。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也不多。“公顷”离学生有多远?面对“公顷”,学生的接纳程度如何?特级教师王学其的课首精心设计,通过对话来把脉、推进。

  师 (出示“玄武湖景区占地400公顷”)。仔细研读,对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比较陌生?

  生 公顷。

  师 知道“公顷”是什么单位吗?

  生 面积单位。

  师 从哪里知道的?

  生 “占地”这个词。

  师 以前学过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怎么这里改写成公顷了呢?

  生 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

  课首,师生之间围绕“玄武湖景区占地400公顷”进行简短的对话,尽管学生未曾正式接触“公顷”这一数学名词,但对“玄武湖景区占地400公顷”这句话还是有一点生活经验的。于是,初见“公顷”,大多数学生能根据句意即时萌生对新知的猜度性理解。对于即将展开的新知学习而言,这种猜度性理解无疑成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教师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提问“对哪个词比较陌生”挑起了学生的思维。而“以前学过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怎么这里改写成公顷了呢?”一下子将朦胧的新知与清晰的旧知实现联系。这样,教师通过对话,积极回应学生的认知经验,挑起学生的思维,使理解在话题中深入。

  二、情境——滋养学生的思维

  【案例】算式(2+5)×4和2×4+5×4能过山洞吗?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化的情境之中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始终坚持的应是数学的理性之美。而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恰恰是体现理性美的有效途径。

  乘法分配律往往是学生掌握最不扎实的一条运算律。或许上新课的时候,学生模仿得比较好,但一旦变式或综合应用,错误率常常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学生不是不能理解乘法分配律意义的内涵,而是缺乏主动从意义的角度来观察、分析算式的习惯和意识。于是尝试在意义这一方面加重笔墨,将侧重点首先落在内在算理的阐释。

  课首安排“钻山洞”游戏。5个同学一组,2个同学做“山洞”,3个同学钻,如果被卡住,通过抓阄来决定能否通过,如果抓到的是加法算式,就通过,如果不是加法算式,就不能过。开始提供的是4个阄:2+2, 8+8+8+8+8,3×4,5×9,后来安排2个阄:2×5+4×5和(2+4)×5,启发学生想办法将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

  以“过山洞”的游戏引领学生从算式意义的角度来改变算式,“样子变化,意义不变”,充分尊重学生的“已知”,即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顺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展现新知形成的思维轨迹,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

展开全部内容
制作海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温馨提示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定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