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空间站上守望太空的阿尔法磁谱仪(AMS),“上岗”一年多来让物理学家忙个不停。2月20日,该项目的提出者和首席科学家丁肇中透露,AMS首批数据的分析报告将在几周内发表,很可能将是暗物质研究的阶段性突破。
继去年宣布发现“疑似上帝粒子”之后,暗物质正成为物理学界着力攻打的前沿目标,相关消息和猜想不时见诸媒体。那么,暗物质究竟有多“暗”,物理学家又是如何计划用科学之光去照“亮”它呢?
20世纪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弗里兹·茨威基(Fritz Zwicky)研究了距离我们约两亿光年的COMA星系团,他先测量了星系团中各个星系的亮度,通过已知的亮度和质量的关系,得出了可以看见的星系团质量。接下来,他又测量了各个星系的公转速度以及它们到星系团中心的距离,通过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了星系团的总质量。他发表了一个惊人结果: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只能通过引力“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为什么要寻找暗物质?
在宇宙学中,暗物质(dark matter)又称为暗质,是指无法通过电磁波的观测进行研究,也就是不与电磁力产生作用的物质。暗物质不发光,也不反射光,无论用什么波段的光,都找不到它们。
然而科学家却相信,暗物质是确实存在的。这是因为质量泄露了它们的蛛丝马迹。
1933年,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通过测量发现,按照引力定律,所观察的星系“质量不够”,不足以使其凝聚在一起。此后几十年中科学家对宇宙膨胀速度的测量、星系形成过程的模拟,也表明宇宙的总质量应该远远大于已知物质的总质量。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