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手抄报 > 语文手抄报 > 正文

语文手抄报:历史人物

作者:佚名出处:其他 2016-11-03 18:20

  我们都为生活中的各种避讳而感到烦恼 ,有时甚至会讨厌起避讳。那么,面对各种避讳,你又知道避讳是怎样产生的吗?我们又要在平常注意哪些避讳?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时有一个员外老年得子,客人纷纷到府上祝贺,第一个客人说,此子骨相奇高,将来必定是个做大官的材料,员外听了很开心,就给了个大红包:第二个客人来了说,令郎一脸的富贵相,将来一定会发大财,员外听了也给了一个红包:第三个客人到了说,这孩子将来必死无疑。结果被打得眼冒金星。为什么呢?明明前两位说的未必是真的,而他说的是真的,反而被打?很明显,这位仁兄犯了别人的忌讳。避讳在中国古代是人人需懂的一门学问,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小民百姓。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习俗,即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比如汉武帝因名彻,遂改官爵彻侯为通侯:孔丘的“丘”字,在古文献中总是缺一笔等。避讳到底起源于何时呢?

  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夏商时期。钱希言在《戏瑕》中提出,避讳之俗夏商时已有,证据是《山海经》中往往把夏后启写作夏后开,这就是夏人避讳的实例。但陈光坚《讳源略说》一文以为,避讳起自夏商的证据不足,《尚书》中对夏商国君的名字,都直书不讳,如《尚书·五子歌》云:“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咸贰。”太康是继启之后的帝王,可臣下并不避讳。《山海经》、《楚辞》中之所以避启为开,乃是汉朝人按当时日趋严格的讳法,抄书时避汉景帝刘启讳所致。

  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西周。《左传·桓公六年》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礼记·檀弓下》也说:“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也。”因此,宋代洪迈《容斋三笔·帝王讳名》提出,避讳之制始于周代,但仅在宗庙中避讳。对生者的避讳是很不严格的,当时有所谓“读书不讳”、“临文不讳”、“不讳嫌名”等,如《诗经》“克昌厥后”以及《诗经·噫》“骏发尔私”中的“昌”“发”,都没有僻讳。

  还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春秋时期。清代赵翼《陔余丛考·避讳》认为避讳习俗始于东周。其理由是,晋西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避讳之风兴起后,造成晋国废司徒的官职,宋国改司空为司城,鲁国改掉且。敖二座山名。他们都出生在西周末年,如果当时已有避讳之俗,为什么要为他们取那样的名字呢?陈光坚《讳源略说》也力主避讳之俗起自春秋时期。

  避讳之风到了唐朝就极为盛行,至宋朝和清朝,更是严苛了。

语文手抄报

展开全部内容
制作海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温馨提示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定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