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正文

《引导的艺术》最好的批评是明确表示不满的感受

作者: PCbaby 出处:广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4-11-21 15:43
1回顶部

  以往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都不是在说“我不舒服”,而是在表明 “都是你的错”。正是这种方式让孩子产生了排斥的心理。

  现在尝试学习说“发生了……事情,我感到不舒服”,让孩子来体 谅父母的感受,然后再看看孩子的反应会是怎样。

  清晰表达不满的直述式表述技巧包括三部分内容:

  (1)不责备地描述孩子在事件中的行为;

  (2)这个行为对父母或公众区域的真实影响;

  (3)父母因为这个影响而产生的感受。 这三部分可以不分顺序随意组合。

  一、父母敢于表白自己,孩子就能学习体谅

  以往批评孩子的方式,父母总是在表述孩子行为的对错。在孩子眼 里,父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平等的。

  当父母不去批评孩子的行为,而是和孩子分享感受时,孩子就会开始思考父母的状态和需要。

  13岁的女儿乱发脾气。 暑假期间,13岁的女儿在家里打不开电脑光驱,打电话来问我。 我正在上班时间与客户交谈,告诉她暂时不方便立刻应答。她在电话里开始发脾气,高声地大喊大叫。由于电话漏音,旁边的客户听得一 清二楚,弄得我非常难堪。

  如果在以前,我会这样说:“别人上班的时候,你打电话大喊大叫, 太糟糕了,什么毛病。我告诉你,下次不许你这样,太没礼貌了。”

  于是她会歇斯底里地和我争执,不停地重申她的观点,直到谈话没 法继续或者我去帮助她解决问题。有时她还会在电话中发脾气,然后挂 掉我的电话。

  这一直是个让我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孩子总是意识不到自己的问 题,不能理解父母呢?

  与客户的谈话结束后,我马上赶回家,在路上她再次打电话给我, 我使用了直述式表述技巧清晰表达了我的感受:“刚才你打电话给我, 在电话里大喊大叫。我在上班,旁边的客户听得清清楚楚,这让我非常 尴尬。”

  这是我第一次陈述自己感受——“尴尬”。当我说完这句话,孩子 那头的声音安静了下来。我知道表述生效了。

  回到家,破天荒地她没有继续向我大喊大叫,也没有要求我立刻给 她弄电脑,而是笑着对我说,“妈妈,我饿了。”

  我知道这是她认错的一种方式。虽然她还没有学会道歉,可她意识 到了自己的问题。

  现在我知道,以前没有让孩子知道我的感受,当我这样表述自己感受时,反而获得了孩子的尊重。

  点评

  很多孩子的脾气非常大,对父母不太尊重,这与父母表述不满的方 式有关。父母总是在评判孩子的行为不恰当,却没有把原因告诉孩子。 所以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孩子不理解,不愿意接受。

  孩子天生愿意配合和协助他人,即便是处于青春期阶段看起来有些 叛逆的孩子。

  所以,不要简单地给孩子贴标签,说他“不知道尊重人”。做父母 也要讲究方法,给孩子学习尊重和体谅的机会。

2回顶部

  二、当孩子知道父母发生了什么,就能够更好地配合

  爸爸下班回来很疲惫,与5岁女儿对话。 爸爸下班心情好,孩子过来和爸爸亲近,给爸爸表演节目,爸爸对她说:“嗯,真是个好孩子。”于是孩子了解到爸爸喜欢她唱歌、跳 舞;过两天,爸爸下班回来疲惫不堪,可是孩子继续为他唱歌、跳舞, 爸爸说:“你怎么这么烦,说了让你别乱跳了,你还跳。”

  孩子心里很矛盾,为什么大人想法总是变化多端?一时喜欢我唱歌 跳舞,一时又不喜欢,到底我怎么样做才是个好孩子呢?

  简单地评价“你是好孩子”或者“你不乖”“你让人心烦”,会让 孩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爸爸这样说她。孩子对于真正的“好” “坏” 没有显著地区分。

  参考表述

  在第一次的时候,爸爸可以说:“爸爸看到你这么美的歌舞,为你感到非常的骄傲!”(参考《接纳的艺术——戒掉爱中的伤害》中的推进式表述技巧。) 在第二次的时候,爸爸可以说:“谢谢你看到爸爸累了,想用你的节目来让爸爸放松。你这么关心爸爸,让爸爸很开心。只是爸爸最近连 着熬了几天的夜,所以非常累,连看你节目的精力都没有了,想要先休 息一会儿,谢谢你!”

  点评

  很多时候,父母自己累了,却在说孩子“烦人”,说他“错”了。 如果父母用“不好、不应该”评判孩子的行为,却不说清楚评判的 原因,孩子就只看到父母的不高兴,却不知道为什么不高兴,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把感受和行为判断混为一谈,这是描述感受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行为判断让孩子感觉是下定义、贴标签,在对话时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描述自我的感受则容易让孩子理解和接受。 两者的区别是,行为判断是针对孩子的行为来表述的,而感受表述是针对父母本人,表达出本人在当下事件中的情感状况,比如喜、怒、 哀、惧等。因此,表述的结果不再是“你不对”,而是“我不舒服”。

  当爸爸清楚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时,孩子会接收到“哦,原来爸爸喜 欢我的唱歌跳舞,但是累的时候他需要休息”,孩子清晰地了解到父母 到底喜欢她做什么、不喜欢她做什么。她会知道“我的唱歌和跳舞是美 的,只是在爸爸妈妈累的时候,他们没有精力看”。

  这样,所谓的“好”和“不好”在孩子心里就有了一杆秤。

  练习

  分辨下列事例当中的自我感受和对他人的判断。

  (1)回家的路上,妈妈让儿子帮忙拿一下提包,儿子忙着和同学说 话,没有理会妈妈。

  A.我刚才让你帮我拿一下提包,你没有理会我,这让我感觉你不 想帮我!

  B.我刚才一个人拿着这么多东西,却没有人能够来帮忙,这让我 感觉有些失落。

  (2)爷爷过生日,和家人约好了一起去饭店吃饭。到约定的出门时 间了,孩子还没有准备好自己的物品。

  A.要出门了,你的东西还没有准备好,耽搁时间太久会迟到的, 这让我感觉很着急!

  B.要出门了,你的东西还没有准备好,让我感觉你真的很讨厌。

  (3)儿子看电视,爸爸在书房大声喊儿子写作业,儿子没出声。 A.我刚才大声说话,你不回答我,这让我感觉你是故意不想写作

  业才这么做的!

  B.我刚才想让你听我的建议写作业,你没有反应,这让我感觉有 些挫败,同时又担心你今晚的功课能不能正常完成。

回到目录

展开全部内容
制作海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温馨提示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定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