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正文

《和儿子一起成长2》“秩序敏感期”来了

作者: PCbaby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2014-01-06 14:24
1回顶部

  每个生命都是在摔倒中爬起来长大的,不摔跤不跌倒的孩子,长大了连爬起来的本领都没有。

  “秩序敏感期”来了

  发脾气表示儿童一种内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和一种心理紧张的状态。

  女儿2岁多了,平时很乖,非常讨人喜欢,就是经常喜怒无常。常常1分钟前还是欢声笑语,1分钟后莫名其妙地就哭闹起来了,弄得全家人一头雾,事后才知道都是一些我们认为“不至于”的理由,比如玩具倒了,床单不平了。有时候我给她把身上的脏衣服脱下来换上干净的,她也非得哭着直到我屈服给她再穿上那件脏的……以前挺乖的一个孩子,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有点不知所措。是孩子过于敏感吗?还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都会这样?秩序敏感期的秘密

  孩子的这些反常现象,可能是她的“秩序敏感期”来了。孩子对秩序的感觉不同于成人对秩序的感觉,在孩子的某一个年龄阶段,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需求。

  荷兰植物学家、遗传学家德弗里斯(1848—1935)在一些动物的生活中发现了敏感性,而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对儿童的观察中,也发现了幼儿敏感期的存在,并把它运用到了儿童的教育中。孩子在成长的某个阶段,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事物,这些阶段就叫做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儿童会毫无理由地“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不厌其烦地重复,一直到最后因为这种重复突然爆发某种机能为止”。这个时期的孩子急切需要一个精确规定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将自己的知觉归类,然后才能形成实在的概念,以了解环境并知道如何对待环境。如果这个时候他对秩序的热爱遭到阻碍或者秩序有改变,他就会因此不适应,发脾气就是这种不适应情绪的发泄。

  蒙台梭利在她的书《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曾经举过一个有关儿童秩序感的例子。有个一岁半的孩子想跟着三岁的孩子学跳舞,结果老师准备教她的时候,她却突然很生气,不跳了。而且她一直在很生气地重复着两个词“大厅”、“柱子”。蒙台梭利发现,她生气的原因是因为舞蹈老师把帽子放在了沙发上,而她认为帽子应该挂在柱子上。当时她已经忘记了跳舞的需求,而只是要求改变帽子的不合规矩、无秩序的状态。等到舞蹈老师把帽子挂到柱子上,孩子就平静了下来并准备跳舞。由此可见,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对秩序的基本要求比对其他方面的要求更加强烈。孩子是最热爱秩序的人

  一个平时很乖的女孩会因为玩具倒了,或者床单不平而哭,可能还是那个敏感期的问题。每个孩子在这个特殊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儿童是通过物体的外部秩序来认识他周围的环境的,并以此来理解他自身和环境的关系。蒙台梭利在她的《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写道:“最幼小的儿童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秩序的热爱。一岁半或两岁的儿童能清楚地指明一些东西,他们甚至很早就具有了这种能力,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需要自己周围的环境有秩序。”“婴儿不能生活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中。杂乱无序干扰了他,并使他心烦意乱。他会通过绝望的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会采取生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焦虑。”我接触过很多有问题孩子的父母,发现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在这个时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这个时期是孩子成长重要而神秘的一个时期。我们成年人都会认为孩子才是杂乱无章无秩序的,他怎么可能是最热爱秩序的呢?事实是,孩子所处的环境并不是他自己的环境,而是一个由成人控制的环境。所以,这种外在的环境秩序如果和他的内在秩序需求发生冲突时,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孩子就会出现在我们大人看来是毫无理由的哭闹。因为他自身的内在的那股神秘力量,在成人的世界里遇到了障碍,敏感性就以发脾气的方式体现出来。

  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世界。其实,如果我们养育者以一颗探究之心,去发现孩子的这种敏感性时,养育孩子也就多了很多乐趣,而不是束手无策的烦恼。

  蒙台梭利还举过一个英国保姆讲的例子。这位保姆由于工作要短时间离开服务的家庭,她特意找了一个很能干的替代者。可是在给孩子洗澡时,替代者却无论如何也无法让孩子安静不哭,孩子讨厌并远离替代者。当以前的保姆回来时,孩子就恢复了平静。这个保姆发现,原来是替代者和自己给孩子洗澡的方式不同出了问题:替代者是用左手靠近孩子的头,右手靠近孩子的脚,而她正好与之相反。由此可见,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内具有多么强的洞察力!

  这是自然赋予孩子对秩序的内在敏感性,是通过一种内部的感觉而形成的。没有对孩子细致的观察和理解,或者说如果不懂得孩子这个时期的特殊秩序敏感,就很难明白孩子的心理活动,也就很难用有效的方法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试试看,你能不能走进两岁的小乖女的心灵?我想,了解了这一点,孩子情绪的变化无常就不会令你莫名其妙了。认同孩子的情绪

  孩童的心灵就是一个深奥的谜,令我们困惑不解。但是我们必须相信,在儿童的笑声、哭声和诸多情绪活动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可以理解的原因,值得我们成人从教育者变为学习者,去认真领会孩童情绪的表达,使自己能够理解和追随孩子的成长愿望,恰当地付出爱。

2回顶部

  这是我们父母需要学习的第一课——懂得并理解孩子。

  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会心烦,但千万别说“真是的,就这点事情,你值得那么哭吗?好孩子怎么能这样呢?”之类的话,也不要试图尽力哄她,给她好吃的。因为不是止住了孩子的哭声,麻烦就过去了。只有一个办法对她的心理成长有积极作用,那就是认同她的情绪。

  孩子的哭声直接带给我们成人两种感受:一是心疼;二是心烦。于是,很多父母对付孩子哭的方法不是安慰就是呵斥,要么就是不理不睬。这些都不是处理孩子哭的积极方法。在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急于止住孩子的哭声,那样会让他的坏情绪积存下来,孩子虽然不哭了,但是你会发现他的情绪并没有恢复过来,会打不起精神,因为他的坏情绪没有及时得到清理。不理不睬的方法可以用在他以哭作“要挟”的时候,如果他受到委屈,不理不睬会让他感觉被忽视,从而失去安全感。

  在孩子开始哭时,也许我们换一种做法可以做到直接调整孩子情绪的作用。只要我们留在孩子身边倾听他,不打断他的哭泣,他的烦恼会随着哭泣逐渐消散,哭泣也会随之停止。我们经常看到,小事情能够引发孩子大的情绪波动。孩子会突然之间大哭不止,直到不快情绪消失。这种康复过程,会很自然地发生在孩子的身上。

  当孩子哭的时候,温存地来到孩子身边,不要不安、着急、恼怒,你的情绪会直接妨碍他理解所发生的事情。

  实践表明,孩子在得到父母的认同后,会很快进入下一个情绪,或平静或开心。这也表明孩子的情绪是处在不断流动的状态的。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很伤心,妈妈在这里陪陪你。”“你感觉不舒服,对吧?来,让妈妈抱抱你。”留在孩子身边倾听,不打断他的哭泣,他的烦恼会随着哭泣逐渐消散,哭泣也会随之停止,原因是哭泣能愈合创伤。

  敏感性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孩子的一种创造性状态,很容易被成人的世界暗示。此时,也正是抚养者的人格悄悄潜入孩子世界的时候,所以,能够解读孩子心灵的秘密,是每一个父母应该积极准备的“功课”。否则,我们做父母的即便是怀着深深的爱,也无法满足孩子的心灵所真正需要的东西。

  说实话,每个孩子的敏感度不一样,每个父母给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和爱的方式也不一样,很难有一个准则,像广谱药一样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了解了孩子不会表达的情绪背后的原因,就能不焦虑、不急躁地处理他的情绪了。

  对这么小的孩子不要讲道理,处理好情绪才是第一步。比如孩子非得穿她的脏衣服,你就以同情心认同她的坚持,可以说“我知道你喜欢你的脏衣服,尽管我认为它需要洗洗了,但如果你确实喜欢,我尊重你的愿望”。不以成人的意志去左右孩子的行为,只在关键时刻给予关键的引导,这一直是我的教育理念。在尊重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尊重,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批评。这也是父母作为“示范者”的责任。|小贴士| “敏感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儿童的敏感期有几个阶段:从1岁到4岁左右,是秩序的敏感期;从出生到5岁是感觉的敏感期;从出生到6岁,是动作的敏感期;出生后两个月到8岁,是语言的敏感期。她认为,敏感期出现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当环境和孩子的内心需要一致时,孩子就会在一种稳定的节奏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这种稳定的节奏有赖于儿童本身内在的本能。如果一些东西阻碍了儿童的这种内在本能的作用时,孩子就会在敏感期通过一些激烈的反应表现出来的,比如被认为是“任性”和“发脾气”。实际上,发脾气表示儿童一种内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和一种心理紧张的状态。

  这里的“一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主要是指环境对孩子心理成长的满足,区别于日后孩子在成长中的一些实体化物质没有被满足后引起的发脾气。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回到目录

展开全部内容
制作海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温馨提示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定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