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文君
全国十佳心理教师,国内为数不多的一线心理教育专家型教师之一

吴文君:妈妈才是那个需要改变的人

  妈妈是最好的,孩子就是最好的

妈妈才是那个需要改变的人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本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最懂教育女儿,也以为自己最适合教育女儿,因为我有那么多的理论,也有那么迫切的一颗心:想做得比我妈妈好,不想让女儿重复我小时候的伤痛。所以,当我按书上的教育理论去教育女儿时,我一直很自信。女儿5 岁时,我把她放在同学家里小住了几天,当她跟同龄的潘天在一起玩时,我的同学,潘天的妈妈,看到了很多我没有看到的东西。

  当我从外地赶回来时,潘天的妈妈很认真地问我:“你对女儿的管教是不是太严了?”原来在女儿小住的这几天,潘天的妈妈发现女儿在跟潘天玩的时候,显得很紧张,还有每当她拿出好吃的东西给女儿时,女儿的第一反应总是“不要”,但又眼巴巴地看着,当再把这吃的拿给她时,她会一边吃一边说:“不要告诉我妈妈哦。”

  潘天妈妈说:“跟潘天比起来,她显得太懂事,不像一个5 岁的小孩子。”我知道女儿感冒、发烧还没好,又来到一个陌生的家庭,爸妈又不在身边,潘天跟她年龄相仿,孩子的紧张是可以理解的;而女儿表现出超年龄的克制却让我警醒:我是不是忽略了这么大孩子的需要,给她太多要求和限制,让她很难做到身心合一和放松?

  老同学的这份提醒,对我犹如棒喝。这还是第一次有人从旁观者的角度,提醒我教育的局限和不足,也是第一次提醒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我听进了她的提醒,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尽管我内心有那么强烈的想做得比妈妈好的动力,但我却在不知不觉中复制了妈妈对我的教育方式。表面看起来我比妈妈要民主得多,对女儿很宽松,但我骨子里仍有很多深层的信念控制着我的行为。比如“孩子不能惯”,“小女孩儿不要太注重外表,讲究穿衣打扮的孩子,会没有心思学习”,等等,这些信念让我对待女儿过分严厉,对她有很多要求,给她立下很多规则。

  就这样,我在不知不觉中,复制着妈妈的教育方法。当然,这其中也是爱,可并不是理智的爱,是一份无意识中被控制的信念的循环,是我不接受妈妈的教育方式而产生的补偿心理,我陷入了想超越却被动模仿的矛盾旋涡里。

  反思让我开始从客观的角度去观察女儿,观察我和女儿的互动,我在她的紧张、尴尬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在教育女儿时,更像妈妈对待童年的自己。我似乎并不是一个妈妈,而是一个受伤的小女孩儿,带着怨气,赌着气照顾另一个正在长大的小女孩儿。我在她的眼中读到了紧张和害怕。这些发现让我开始焦虑,我看到了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东西,可我不知道该如何办。焦虑越多,越容易关注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我又无力改变,这又会增加我的焦虑和压力,不知不觉间,我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2002 年2 月,当我听到在内蒙古老家的妈妈已经病危,不知道还能活多久时,我急了,我还没来得及照顾她、让她享福,我不能接受这个现实。

  当时先生在外地工作,能陪女儿的只有暂住在家里的堂姐夫。我用最快的速度买好车票,简单收拾一下,就把孩子托给姐夫照顾,自己回家探望妈妈。那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声音:“我要照顾妈妈,请妈妈给我留一些时间,哪怕为她洗一次脸,擦一次背,一定要给我一些时间!”

  坐在火车上,满脑子都是混乱的想法。到了晚上,女儿打电话来,这时已经10 点多了,我问她为什么还没有睡觉,她说:“妈妈,我害怕。”

  我说:“姨夫在家里,可以让他陪你睡。”

  可是,女儿犹豫了一下,告诉我:“我不让他陪,他是男的。”

第1页

  女儿这句话让我非常震惊。是的,姨夫是一个并不熟悉的亲戚,女儿感觉到他是男的,自己是女孩儿,没有爸爸妈妈在家,她觉得不安全。我竟忽略了这一点!我怎么忘记女儿会害怕、会紧张,需要有熟悉的人相陪?我只好在电话里安慰她,让她早点睡觉。答应她明天请小舅妈过来陪她,女儿得到一些安慰,答应去睡了。

  我却久久不能平静,我突然开始觉察自己作为妈妈的麻木和忽略。在这个危机事件出来之后,我只考虑到我的妈妈、我和妈妈的关系,完全没有顾及女儿的需要、女儿的恐惧,我深深地感到内疚和自责。

  带着这份内疚,回到家乡。我直接冲到医院里,妈妈连续发高烧,糖尿病并发症引起血栓,瘫在床上,人事不省。我很感恩妈妈,给我充分的时间,让我可以见到她。我看到了突然衰弱和瘦下来的妈妈,我抱着她大哭,其中是很复杂的感觉,有我对她的心疼,也有对她的感恩。我有着强烈的愿望:我要好好照顾妈妈,我要为她做所有可以做的事情。

  我在医院里一待就是一个月,本来以为她的身体会慢慢恢复,到“五一”就恢复得差不多,就可以带她回苏州。可是,有一天,医生很严肃地找我,告诉我一个事实:“像这样的病人,只会越来越糟糕,不可能好。所以,你们做家属的要放下幻想,面对现实,做一个决定:到底是继续耗在医院里,还是把她带回去休养。”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有好几次病危,我们帮她买了送终衣服,买了很多妈妈经常念叨的东西。她是个要强的人,经常会抱怨爸爸,羡慕别人穿得怎样好。她自己负责家里的财务,可她舍不得买,她活在抱怨和指责里。我不知道她能活多久,我想让她在离开世界之前,满足所有的愿望。所以帮她去换了舒服的被子,买了绣着梅花的棉袄,买了她一直羡慕的貂皮大衣。

  现在医生下了命令,我们只好面对现实,跟妈妈商量了一下,问她是愿意跟我们回苏州,还是继续留在这里。妈妈爱弟弟,一直把弟弟当作她重要的精神支柱。她说:“回苏州,跟儿子在一起。”我们开始安排,把这个重病号抬回苏州。

  很多亲友帮忙做了一副担架,弟弟的好朋友也愿意护送妈妈回苏州。就这样,我们开始转道齐齐哈尔,坐火车回苏州。一路上,妈妈的精神越来越好,我们很开心。到了苏州,菜花漫山遍野地开着,在那个晴朗的早晨,妈妈回到苏州,住在弟弟家。安排完妈妈,我去学校接女儿。短短一个月,我看到一下子胖了起来的女儿,她的脸几乎要胀开,红通通的。

  “这一个月里,姨夫哄她吃爱吃的土豆和肉。”这是大家的解释。可我心里明白,孩子如此快地胖起来,是因为她内在的焦虑和紧张。她把焦虑和紧张误读为“饿”,用拼命吃来消除。即使这样,她仍然独立地照顾自己、上学放学。女儿这样让我很心酸、很心痛,我的焦虑又增加很多。

  每天下班,我先去照顾妈妈,帮妈妈洗漱完毕才回家,做饭照顾女儿。有一天,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发现自己疲惫不堪,女儿在远离我三四米的地方走着,我们没有手拉手,没有一起说笑,各自走各自的,看似两个陌路人。这情景刺痛了我,我知道我们之间出现了问题,我开始陷入更多的焦虑里。

  这年“五一”放假几天,我还是先要照顾妈妈,再照顾自己的家。有一天我累得腰椎痛得不能直立,妈妈瘫在床上,我躺在另一张床上。当时我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我不能这样,我的妈妈年纪大了、病了、老了,还有爸爸照顾。我这么年轻,孩子这么小,我病了,谁来照顾我的孩子!”

  我又一次发现,我和女儿之间不过是在重复妈妈和我之前的生活。我出生不久外婆去世,妈妈把我留在家里,自己回河北老家送自己的妈妈。那个时候她可能也走得很决然,也走得坚定,因为她要跟自己的妈妈去告别。我在女儿8岁时,为了我自己的妈妈,也毅然决然地回到老家,把女儿留在家里,我都没有想到她会害怕,没有跟她做充分的告别。我那么强烈地看到了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妈妈的想法、做法,我知道不能再这样,我要好好活着,照顾好我的女儿。

  本文来源于《孩子,妈妈陪你慢慢长大》

作者其他文章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