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事,比如孩子在幼儿时期玩尿和泥、在青春期满大街追星等,这就叫天性。孩子的体内自有一股内在的力量引导他们去探索世界,父母不必过于忧虑和担心,只需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对孩子稍加引导,孩子便会在懵懂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对于孩子“追星”的行为,只要不出格,父母也无须过多干涉。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出门看雨,连夜作画
自从女儿有了自己晚上走路回家的经历后,我们开始相信她,给她更多空间,让她去探索。话虽这样说,每次遇到事情后回想,还是有些后怕的。
有个夏天,一天晚上,雷雨交加,在家里可听到外面肆虐的风雨声。9 点多,女儿说房里很闷,想出去走走。当时,我手头正忙着什么,不能陪她去,就顺口说:“哦,去吧,早点回来。”
她说:“好的,我转一个小时就回来,我要出门去看看雨。”
女儿走了。等我忙完自己的事情,已经10点了。这才发现,我做了一个很冒险的决定:这么晚了,而且还有风有雨,她一个人在小区里转,会不会碰到什么呢?小区房子稀疏,人也少,晚上的路灯都很暗。会不会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吓着她?我越想越怕,甚至有点慌乱起来。我让先生跟我一起去找找,他说:“这么大的小区到哪儿去找,没事的,她一会儿自己就会回来的。
”他不陪我去,我一个人也有点怕怕的,就只好坐在家里等,心里不断地想象着很多可能发生的可怕事情。比如,漆黑的地方突然跳出一个人,或者某家门口突然响起的狗叫,把她吓到……反正我的脑子里没有一点愉快的景象。就这样,我心里七上八下地等着,焦虑得直在房间里打转,耳朵听着走廊里的脚步声。
直到快11 点了,我才听到女儿特有的脚步声从走廊传来,我冲到门口打开房门,看到了女儿那张充满惊奇的、红通通的脸。“妈妈,我有了很多惊奇的发现!我看到了一处特别特别美的花。哇,在路灯下,美得不得了!还有一丛特别特殊的叶子,在路灯的照耀和雨水的浇灌下显得特别美,我从来没发现过那么美的叶子!”她一口气大着嗓门跟我述说着她路上的所闻所见,一副万分欣喜的忘情状态。我的心落到了底,也被她的情绪感染,附和着她,开始询问更详细的情况。
女儿脱下已经潮湿的衣服,坐下来手舞足蹈地描述她走的什么线路,都有哪些发现。那些发现都是白天或晴天所发现不了的,那些特殊的景致让她心情大好。而我明白,她独自探险、独自寻找、独自发现的快乐是她更大的“快乐源”。
我听她讲着,心里的恐惧慢慢淡去,也开始好奇路灯下那束最美的花是什么样子?在哪里呢?还有,如此风雨交加的晚上,她一个人走在小区里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个“贼大胆”真的没有恐惧,还是探奇的热情战胜了恐惧?我问她,有没有见到巡夜的保安,或者哪一家突然走出一个人来吓到她?
她定定地看了我一眼,说:“你真莫名其妙,哪有那么多可怕的事情!”
我知道又是自己内在的恐惧在作怪了,她在自我探寻的乐趣中,会把一切都赋予美好的、神秘的色彩。
她讲完后,满脸热情地望着我:“我带你去好不好?我带你去看看那些很别致的景色好不好?”
本来很晚了,我也有些困了,但是女儿那么热情地邀请,我实在不忍拒绝。我知道这份美好的感觉是最宝贵的,支持她、陪伴她、跟她一起去享受这个过程,也许是对她最好的一份肯定。
犹豫了一下,我还是答应了,跟先生打了一声招呼,我们两人各撑一把伞又出门了。这会儿她是向导,她带着我循着刚才的路,给我指点着她在每个地方的惊奇发现,路灯下雨中的花、雨中的草和树。我发现她观察它们的角度很独特,往往是要弯下腰去转过头来才看得到的别致的景致,难怪平时白天里、晴夜中看不到。
我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跟在她身后,被她拉着跑来跑去,找来找去,由她引导着从独特的角度去看这个熟悉的小区里的树和花,还有那尊雕塑。她在引导着我从孩子的眼中去观察这世界,观察成人不会如此用心、如此冒险地在不该出门的夜里看到的一切。
有些景致我能感受到独特和美妙,而有些我却看不出什么不同。我如是地向她表达,不过总引来她的不屑。我们一路走走停停,直到把她发现的每一处景致都看到了,她才觉得心满意足,带我回家了。
回到家里,我们两个又拉着先生,向他描述了一次我们共同探险的经历。先生有些羡慕,同时又忍不住地说:“两个疯家伙。”女儿越来越兴奋,这时已快12 点了,我们实在太困了,要睡觉,可她说她睡不着,她要创作。我们跟她商量半天她还是不改决定,我们只好先睡了。她一个人坐在过道里,找来了颜料、画纸开始她的创作。
不知道她弄到什么时候,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我看到过道里摆着好几幅画。那些画是她印上去的脚印,那个38 码的大脚,印在几张纸上:红的、绿的、蓝的、黄的。奇妙的是,每个脚印已经变成一幅幅有创意的画,她或是在每个脚趾肚上画上不同的图案,或是在脚掌上画上了不同的图案。最奇妙的是,有一幅画中,三个脚印凑在一起,而她分别在三个脚印上画上了一男、一女、一个孩子的图像,她把这幅画命名为《一起看世界》,或叫《行走》,描绘的是一家三口人共同的行走。我看着这些画,啧啧称奇。
不知道她是在怎样一种高亢的创作激情中,用自己那双大脚涂上颜料踩在纸上,再把每一幅脚印创作成作品的,也不知道她忙到几点。我感动于这个孩子以如此大的热情和激情去好奇地观察生活,认真地表达她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这是多么宝贵的状态啊。也许她牺牲了睡觉的时间,也许她感受到了风寒,可这些与她得到的、体验到的所有快乐和兴趣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她起床后,我请她给我讲每幅画的含义。她指着那个黄色的脚印和脚趾上那些小鸡告诉我:这是鸡妈妈带着鸡宝宝去探险。每只小鸡因为脚趾肚的大小不同而显得憨态可掬。真不知她内心竟有这样美好的画面,而她又能如此形象地将这些画面表达出来。
她又指着另外一幅蓝色脚印画,说这是“夏夜的星空”。这幅画有点像那幅名画《星空》,她把它渲染得很是深邃沉静,同时多了很多梦幻的感觉,显得比那幅“星空”更有活力。
还有那一家三口的三个图像,她说是“带着我们的脚印去远行”。她指着图画说,这个是爸爸,这个是妈妈,这个是孩子。她讲得头头是道,非常沉醉。我听了有很多惊喜,很多感动,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告诉她,她真了不起。
在她身上,我一直能感受到非常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力。我更感动的是,她有那份表达的能力和动力,她可以巧妙地运用色彩、图案、线条来表达她内心的画面和感受,这些就是我们所欠缺的。我又一次被她折服了。
我不知道女儿今天是否还记得那个夏天的雨夜,但我的脑中还清晰地留存着她探险后回来那热腾腾冒汗的面容。在这个夏夜之后,我更信任她,给她更多的支持和自由,也给了她更多的欣赏和肯定。
每当她提出要去尝试做什么的要求时,我总能看到她的那份好奇和求知欲,我非常珍视体验过程对她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我总是允许她去尝试。
第1页
顺应天性去“追星”
到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事,比如孩子在幼儿时期玩尿和泥、在青春期满大街追星等,这就叫天性。孩子的体内自有一股内在的力量引导他们去探索世界,父母不必过于忧虑和担心,只需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对孩子稍加引导,孩子便会在懵懂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对于孩子“追星”的行为,只要不出格,父母也无须过多干涉。
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她崇拜过很多偶像。她小时候崇拜过周杰伦,那是她最早崇拜的偶像。当时孩子们都喜欢周杰伦,大部分成人却并不怎么认同他,听不懂他啰里啰唆唱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成人都奇怪,这个长得很不主流的周杰伦,为什么会那么受孩子欢迎?
那时,女儿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买了第一张周杰伦的专辑,对这张专辑她是百听不厌,她也曾邀请我坐下来听一听,但我始终听不出来什么子丑寅卯。
直到有一天,她拉着我坐下来,让我静下心来去看歌词。当我读到那一首首优美的歌词时,我叹服了,也真的开始对周杰伦刮目相看了。我这时才明白,原来这个年轻人也是很中国的,他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很有才情。他的歌词那么美、那么深沉,透露出深邃的思考和力量,并非无稽的游戏或者玩闹。
我开始接受崇拜周杰伦的女儿了。那年周杰伦来苏州开演唱会,她执意要去看,由于同行的还有他们班的几名同学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于是我同意了。那天晚上她回来的时候都已经11 点了。她的嗓子喊哑了,整个人兴奋得脸上泛着红光,她还买了张大海报,无比兴奋地和我分享他们是如何为周杰伦加油助威的。
虽然我没有身临其境,可我能想象到那个场景:在那个场合里面,所有的人跟随相同的旋律,一起欢呼、一起欢唱,那份现场的疯狂和痴迷是真实的,是充满魅力的,这将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震撼。
那之后,她又买了周杰伦另外几张专辑,不过她越来越失望,说他的歌越来越不好听,她的兴趣慢慢转向另外的方向。后来她又在网上发现了名叫“小栗旬”的日本偶像,一个装扮分不清男女的日本明星,他身上有很多鬼魅的东西和非大众化的东西在吸引着女儿。那时女儿正十一二岁,她的这种追星行为也许正是内心发生变化的一份投射吧。
我无法明白,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吸引她。她在网上追踪着他的消息,还加入他的粉丝吧去感受那种气氛。某一次,女儿非常难过地对我说,小栗旬在上海的演唱会被封杀了,他在北京的演唱会也受到了冲击,对此她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和失望。她还几次要求到上海去参加他的歌友会、演唱会,但我都委婉地拒绝了。
慢慢地,她的兴趣又开始转了,这次是受我的影响。当时电视上正在热播《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我深受剧情影响,痴迷地跟着这部电视剧一集一集看下去。这部电视剧所体现的很多理想、积极的信念让我感动,那些积极的、活跃的年轻人形象也让我很受教育。我极力向女儿推荐这部好片子。她一般对我推荐的东西都不置可否,还常常说我理想主义、幼稚、过时。
因此对于我的这次推荐,她根本不买我的账,直到过了很久,通过网上某些人的介绍,她才开始对这部戏真正感兴趣。然后,她用自己的方式进入了“士兵突击吧”那个社群讨论区,她在里面见识了一群与众不同的人,有大学生、医生等各种充满积极力量的人,激动地讨论着剧情,用自己的文字续写《士兵突击》。
这些东西吸引了女儿,她开始自己去找《士兵突击》来看了。她开始喜欢剧中的李哲、班长史今,她开始以她的方式续写《士兵突击》。她从不让我看她写的东西,不过我知道,在这个群里的是一群积极的、有正向力量的人,跟他们在一起,女儿会受到很多积极的影响。
那段日子,她放学一回来,就会在那个吧里待很久,去跟踪那个帅气的李哲的新闻,去访问班长的扮演者张译的博客……她比我要痴迷多了,可她从来没有喜欢过那个傻傻的许三多,她喜欢帅帅的男孩子。我不知道她对《士兵突击》中的群体偶像迷恋了多久,可我知道李哲、史今、袁朗等剧中角色的很多名言,已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里。
比方李哲的那句名言“要淡定”是她常挂在嘴边对自己的提醒。
比方史今说的“不管怎样,我要坚持”成为她生活中很重要的信念。
说来惭愧,她参加UWC面试之前,我跟她讨论对人生、未来、世界的信念时,她说出来的都是这几个演员表达的话。而政治老师,包括我平时传达给她的东西,并没有成为她生活的信条,这也让我看到了偶像的力量!
《士兵突击》这部纯男人的戏伴随女儿度过青春初期那一小段岁月,是一件幸事。这部戏中的正向、阳光、充满个性的男性群体形象影响了青春期的女儿,让她在那段懵懂状态中有一些成熟的、富于时代感的,同时个性鲜明的男性形象陪伴,另外,这段经历也让她和其他男生的相处发展到新的高度,与那些富有个性的影星相比,《士兵突击》中那群男子汉更有时代感、上进心和生活的特色。而女儿每天忙着在网上去跟踪《士兵突击》中那些演员的信息时,就顾不上看班级里某个男生,顾不上去跟那些显得幼稚的小男孩儿去发展什么恋情了。
回顾女儿成长的那段经历,我很庆幸有《士兵突击》这部片子陪伴她,就像我们小的时候,有《烈火金刚》,有张海迪,有《红色娘子军》中的王心刚陪伴我们、影响我们。女儿经历了她那段懵懂状态的成长,完成了自己的定位:“要做有意义的事。”这还得感谢《士兵突击》!
第2页
自己的未来自己把握
初中时,女儿曾听说学校每年都有世界联合书院的选拔项目。那时她和同学认为,那是一个非常非常神秘的过程。当她开始做环保工作后,她参加这个项目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她了解到世界联合书院的融合、包容等宗旨,跟他们环保社的宗旨是一致的。她看的《一辈子做女孩》那本书,让她发现印度有很多吸引她的民俗和文化。所以,她期望有机会考上设在印度的联合书院。
她一直很积极主动地做2011 年应考的准备。开学初,她听说当年没有去印度的指标,而只有一个加拿大的指标。她有些失望,我们都劝她,借这个机会去试一试、练一练。她在网上查加拿大学校的资料,包括维多利亚港独特美丽的港口环境,还有学校文化和传统等。她开始慢慢培养起参加面试的兴趣。
学校有十几个孩子报名,经过外教考核,确定最后参加苏州市面试的人选。女儿说她跟老外谈得还挺轻松,并且那本在美国畅销的书《一辈子做女孩》,成了她和外教共同讨论的话题。
学校里的面试是在高二会考之前进行,3月20日,会考结束当天下午,我们接到了学校的面试通知,说苏州中学本部、园区校和苏州十中各有两个同学,共六人去参加3 月28 日最后的面试。这消息,让刚出考场的女儿非常兴奋。
学校老师和校长,给了很多相关的往届面试的资料,而女儿自己也还要准备一些自我介绍等资料。因此,班主任陆敏老师就把电脑借给她,让她在学校可以随意查阅资料、制作档案。
简单地准备后,女儿在3 月28 日那天去参加面试了。当天早晨,我和先生开车送她到苏州外事办,外事办院子里很安静。我们来早了一会儿,就坐在车里,听着音乐很自在地放松着。
直到8 点半,我们送她进楼里,女儿就坚决挥手让我们回家了。她不让我们陪,她要自己经历这个过程。我们回来之后,各自忙自己的工作,不时想起来时,我们就会猜想她进行到哪个阶段了。
上午是自我介绍,吃过午饭之后,是第二轮团体面试。六个人分两小组,15 分钟讨论,用广告方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每组三五分钟的展示时间。然后,就是等着漫长的合议审定的过程。
到了下午3 点多,我猜测时间差不多了,就约先生一起开车去接她。
下楼时,接到女儿电话,仍然是她平常的沉着淡定的声音:“妈妈,我被选中了。”我听了这几个字,兴奋地大叫起来。她在电话那头却提醒我“注意形象”。我忍不住,仍然用笑声表达我出乎意料的喜悦。
等我跑到校门口拉开先生的车,大声告诉他“女儿被选中了,选中了”时,先生却不肯相信。我反复向他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没想到他的第一反应是:“哦,女儿要走了。”他悲伤的语调表现出,他已经开始进入离别的情绪里了。尽管这样,我们仍然是无比兴奋,开始给相关好友打电话,一路上忙得不可开交。
当我们到面试教室时,看到女儿正在跟考官们做进一步的沟通,我们两个只能站在旁边,完全插不上话。看女儿自如而略带一点点兴奋地跟他们沟通,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已经帮不上她,这个孩子已经不属于我们了。那一刻,突然有一些不习惯,因为以前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可以给她一些参考和意见。而现在,她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我们没有去过的国度,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我们已经无力相帮了。我们心里明白,从现在开始,要真的完全地把女儿送出去,送她到一个更宽广的空间和世界里,让她自己去完成她的探索和体验。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只能站在她身后祝福她了。
加拿大学校校长和招办主任来跟我们告别,我们用少得可怜的蹩脚英语跟他们做交流。他们说很喜欢女儿的阳光、积极,他们恭喜我们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我们除了感谢之外,真的也说不出来什么话来。
直到送走所有考官,我们三个开车回来,仍然沉浸在考中的喜悦中。这似乎有些意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我们不断接到亲朋好友的祝福电话,不断感受着有喜有痛的那份复杂心情。
晚饭我们是到外面酒店吃的,叫了奶奶和外公,五个人有些冷清,不过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顿晚餐。爸爸家族的代表是奶奶,妈妈家族的代表是外公,两位老人一直很爱这个孩子,对她给予了很多期望,在她拿到好成绩的这个晚上,有两个老人的陪伴,已经足够了。
我一个晚上都在接听电话,这似乎是一个超出了我们自己家庭的喜讯,有很多亲子课程的学员打来电话,表达他们的感动和喜悦。他们看到了用亲子课的理念和技巧培养出来的孩子。这活生生的案例让他们激动,也让他们更有信心。还有我的很多朋友也打来电话,向我表达他们发自内心的祝贺,这是大家同在一个系统学习、成长,给予彼此的支持和祝福。
渐渐地,我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力量和爱,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是的,女儿的成长,是我实践和学习NLP 亲子课程的过程,也是我分享NLP 亲子课的过程。很多学员熟悉我的女儿,因为在我讲课时我会介绍女儿的一些案例,他们早就认识了这个孩子,而今天这个孩子出色的表现,也让学员们感受到同样的喜悦和快乐。
不止一位朋友发来短信,祝福女儿,说“她离美国农场主的梦又近了一步”。我接受着这些祝福,分享着这份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一个更大系统的力量和爱,是对女儿最大的支持和关照。
吃过饭,我跟女儿走路回家,一路上我们回顾着17 年来她的成长之路,突然有个惊奇的发现:她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似乎都在为今天做准备,为她的未来做准备;她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远行,都在为她将要到来的远行做准备。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一切发生了的,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的深意。我们很庆幸,庆幸某一步把她带到了下一步,庆幸某一个重要的人,给她提供了一次经验和体会。就是这样许多的庆幸,组成了这条似乎情理之中的路径。
我们有很多感恩,感恩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人、每个事件,感恩未来将要到来的一切,也感恩更大的宇宙和系统冥冥之中的支持和爱。
我们在这样的喜悦中度过了两天,然后,我们就陷入了茫然,那个学校到底是怎样一回事?我们要做哪些准备?接下来要做什么?我们全然不懂。感谢张昕校长,又是他在最关键的时候,跟女儿做了交流,让她了解到世界联合书院重要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让女儿明确她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学习外语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技能,让她未来在那个多民族、多种族聚集的学校里,可以代表中国做些什么。
女儿很快就在网上找到了学英语的途径和机构。同时,她还连续几天应付媒体记者的采访,这个一直认为做人要低调的孩子,现在要去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对她来说实在是一种挑战。她开始纠结,她不愿意面对公众展示自己的想法,现在却不断受到冲击。我提醒她,这是一个宣传学校、代表学校发出声音的机会,也是你可以为学校做的一点点事情。你不要说你不想说的话,只要真实表达实际的信息。
女儿在培训机构和学校间奔波,她感到身不由己,她感受到需要适应外界很多新的要求和压力。我提醒她:“你的第一个改变已经开始,假如你想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有很多时候,你可能身不由己。很多时候,你可能要忘掉自己。”女儿的耐心在她接受第三次采访之后,到了顶点,她实在不习惯重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我尊重她的意愿,帮她挡掉了其他的采访。
女儿的胜出,给很多同学、家长,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一些启发和思考。大家在分数和素质之间,在服务付出和索取之间,看到了新的平衡。大家也在我和女儿互动的过程中看到了不同的家教模式和方法。
所以,媒体的采访,会对很多人有很多启发和影响,也有越来越多的学员和朋友要我介绍女儿成长的所有故事。在一个课程中间我们安排了一次讲座,由我分享跟女儿一起成长的故事,先生也忍不住发表了他很多独特的见解。
作为爸爸,他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要表达,这是爸爸的骄傲和自豪,他的见解也给现场很多父亲以启发和影响。因为很多人的提醒和督促,我有了静下心来,把女儿成长的故事整理出来的这份动力。
女儿8月末将要远行,到底她未来会有怎样的状态和人生,我们不知道。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站在她身后,祝福她,信任她可以照顾好自己,去为这个世界做更多好事。不管她怎样,我们都会一如既往地爱她、支持她。
也许有一天,我会续写这本成长故事。也许有一天,女儿会从她自己的角度反思她成长的故事,反思我对她教育影响的感受,这些都只是也许。我不去策划,不去设计,有的是顺服,顺其自然地等待未来在我们面前展开。
我还要用这样的方式感谢我所有的朋友,他们对女儿和我们给予了很多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我要感谢曹蕾、马静这两位朋友,她们经常作为代理家长去帮我们开家长会;我要感谢我的父亲、母亲,感谢他们对女儿从小的照顾和陪伴;我要感谢我所有的亲人,对女儿一直的期待和鼓励;感恩所有老师对女儿的细心呵护和陪伴,也感恩所有朋友、所有学员,感恩你们对我的推动和帮助。
当这本书成形的时候,也是我们开始新的探索的时候,一切都刚刚开始,让我们试着去看生命新的旅程。
本文来源于《孩子,妈妈陪你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