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暗示,让女儿爱上数学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我是偏文科兴趣的人,所以,在女儿还小的时候,我就给她读书、讲故事,几乎没有对她做过任何数字方面的训练。
直到女儿上小学,当她发现可以很轻松地玩着学语文,却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学数学时,她很困惑。我开始觉察,这是我早期教育的一个缺陷,没有对她进行数学训练,让她自发地用学语文的状态去学数学,这一定会给她带来很多不顺,甚至挫折。
回顾我自己当年学物理总是不及格的惨痛教训,我知道一个人如果怕学某个科目,丧失对某门课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影响他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是很重要的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我只能尽力补救:暗示孩子喜欢数学,爱数学。
我的方法就是,每次老师要求家长签字时,我都认认真真地这样写道:“感谢数学老师,让我的女儿如此喜欢数学、如此爱数学,谢谢莫老师。”
因为我这样不露痕迹的暗示,强化女儿喜欢数学、爱数学的观念。女儿每学期的素质报告书上,最喜欢的科目一栏里,始终填的都是“数学”科目。
这善意的暗示,在女儿小升初之前受到了冲击。数学思维毕竟是需要训练的过程,女儿从没有在数学学习上多下过一点工夫,使得她的数学成绩在很多同学中处于劣势,也给她的总体成绩扯了后腿。
不过我也意识到,这同时也为她成绩提升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她如果开始系统地做题目,接受训练,就会在很短时间内有很大的提升。所以,我对她说:“家长会上老师讲了,你是最有潜力的,你可能会成为班级中的一匹黑马。因为你一直都没有在数学上下过工夫,所以一旦你开始下工夫,你将是成绩上升最快、进步潜力最大的。一旦你的数学成绩好起来,加上你本就优秀的语文成绩,你一定会在班级中创造奇迹!”
我用这样的话一次次地暗示她,并跟她一起制订数学训练的计划,她不肯找家教,那只有自己多做题目。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训练,女儿对数学真的找到一些感觉,每当做出一道难题的时候,她都非常欣喜。而当她偶尔做出一两道别人做不出的题目时,她就会变得信心满满。而这时,我就会给她加油说:“就是!你这么喜欢数学、这么爱数学,肯定会学得好喽。”
最终,女儿在小升初的入学考试中拿到了她在小学的最好分数,结束了她的小学生活。进入初中,她发现,班级中有很多数学天才,尤其是那些活泼好动的男生,几乎不怎么听课,但每次数学、物理都考得非常好。她感觉非常不公平。这时我就跟她分析男生、女生思维类型的差异,同时帮她看到,她在数学学习方面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初中升高中之前的反复强化训练,让她的数学、物理都在班级中遥遥领先,她更加坚信自己“喜欢数学,爱数学”。
到了高一,很难的数学和物理把她牢牢地给拴住了,但她自己已有非常明确的定位:我很喜欢数学,也喜欢教数学的王老师,只是我题目做得不多,所以分数不高。
在不知不觉间,她已经把爱数学和数学的考分区分开来,这成了她内在一个可以靠近数学学习的很重要的种子。
高一下学期,她的数学考出了非常凄惨的分数,总分160 分,她竟然只考了60 多分。高考制度改革后,语、数、外三科成了非常重要的考试科目,她数学不好,在未来的高考中会有非常大的困难。所有人都在提醒她,她虽然也很焦虑,但她同时也很明白自己的状态:“我题目做得不多呀!”
后来我也开始着急了,我害怕如此能干的女儿在未来的高考中处于劣势,于是我就经常督促她做数学题,还问她需不需要找家教。但每次她都斩钉截铁地说:“我知道这是因为我的题目做得不多呀!”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做题目呢?”
她不接我的话,我的努力也无效,最后只好由她去。
直到高二分科以后,她选择了文科,把那个老大难的物理暂时放下了。她无比轻松地跟我说,现在学的每一科都是她喜欢的。
这个时候,她多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社团,也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看起来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我着急催她,仍不见她有所动静。
直到期末考试结束,女儿的班主任陆老师给我发来短信:“祝贺冉鑫安,她在期末考试中成绩优异,全班第一。”
我们无法相信,她竟然考了第一?
“她数学考了多少?”
老师说:“总分130 分,她考了118 分。”
啊!这可是非常大的变化!当我把成绩报给她时,她却淡淡地说:“哦,我早知道了。”
我不明白她的数学成绩怎么这么突飞猛进,面对我的不解,她还是淡淡地说:“我做题目了呀,只要有时间我就在做数学题,我已经做了厚厚的几大本题目了。”
“哦!”我又只剩下感慨的份儿了。
她就是这样,悄悄地暗中加力,悄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她知道,自己付出多少就会有多少回报。她从没害怕过数学,没有讨厌数学,所以她才可能有这样加力冲刺的状态。我曾咨询过很多学生,按照他们的说法,当他们怕学某门课时,就会逃离这门课,然后不知不觉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再没力量让自己完成这门课的学习。
对此我深感庆幸,同时也感到得意:幸亏我如此小心地用了一点心理学技巧,把女儿引导到“我爱数学,我只是暂时还没学好”的暗示里,为她准备好的发力做了很重要的铺垫。这也是我做妈妈的良苦用心啊。
当女儿的数学学得越来越好的时候,我的欣喜是发自内心的,那份得意也是发自内心的。假如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长的话,那么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安排也许是他们能给予孩子的最有效的一份帮助。
但愿这个经历能给很多父母一点启发和影响,让他们明白怎样才算给予孩子最有效的学习上的帮助,怎样帮孩子种下热爱学习的种子,带动和促进孩子的学习。
第1页
推动梦想诞生:“我要当农场主”
女儿二年级时,一个秋日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到窗前的大床上。她整个人懒懒地躺在床上好长时间,不去读书,也不去学习。我有点急了,就问她:“你在干吗?”
她说:“我在晒太阳。”
我说:“你啊,都晒了这么久了,怎么还不去学习?”
她说:“这样很舒服。”
我说:“现在这样舒服,要是一直晒下去,将来怎么办?”
她脱口而出:“将来就到美国农场晒太阳。”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好懒,真没出息,就知道享受。可是转念一想,能到美国农场去晒太阳,这可是一个挺大的野心了!我就顺势对她说:“你要到美国农场晒太阳,那很好啊,但是你怎么能到美国呢?还有,你凭什么资格在美国农场晒太阳呢?”
女儿又说:“那我就去美国农场当农场主,那不就有资格晒太阳了吗?”
哇!她的这个念头,又让我大吃一惊,多亏了我受到的训练,让我能够保持足够的镇定。我马上就跟她进行了一场梦一样的对话:“你到美国农场去当农场主,那你怎么去呢?什么时候去呢?人家怎么会把农场让给你做农场主呢?”
她想了想说:“我学好英语,就可以自己到美国了,我又不会很早去做农场主,我先要读大学,大学毕业了我会去尝试很多种职业。等到40岁以后,找准机会了,才去做农场主。”
我没想到,她会有这么细致的一些安排,于是就给她支持和鼓励地说道:“太好了!等你做了农场主,也要给我和爸爸留一个地方,留一个房间,帮你侍弄那些小动物和植物。做农场主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英语要学得好,还要学动植物的知识,还要学如何管理人。你要学的东西可太多啦。”
女儿说:“那有什么?我现在都读了很多书,到时候自然会有办法的。”
她对自己的梦想倒是信心满满,从此我也接受了她的这个梦想。这梦想也成了我督促她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话题。我提醒她好好学英语。每当她成绩好的时候,我就大大地肯定说:“恭喜你!离你美国农场主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我推动她把她内心的那个画面画出来,这很中她的意。她很快就拿来了画笔和纸,一会儿纸上就出现了一片金色麦田,一个戴草帽、晒太阳的人。她说,那是她自己。我帮她把这幅画贴到客厅里,只要有客人来,我就跟他们介绍这幅画的来历,介绍女儿的梦想。
说也凑巧,女儿四年级时,她的学校请我去给四年级的孩子们,做一个关于理想教育的讲座。我就跟孩子们分享了把种子种在心里的故事。讲座结束时,我说有一个小女孩儿,理想的种子是到美国农场晒太阳。同时我介绍,这个故事里的小女孩儿就是他们的同学冉鑫安。这故事一说完,很多孩子都欢呼雀跃。那之后,有很多同学主动跟她拉关系,向她表白,假如有一天她开了农场,他们会去她的农场养兔子,或者割草。不知不觉间,这个梦想变成了她班上孩子们共同的梦想。
小学毕业时,很多同学在她的留言册上写道:“将来做了农场主,别忘了通知我哦,我帮你来喂羊、照顾兔子。”不知不觉间,女儿好像已活在那个农场主的梦想里。
上初中后,有很多同学慢慢知道了她的这个故事,也有很多同学跟她预订未来在她的农场里占据一席之地。而我更是随时随地看到她的所有变化,不断提醒她,哪些是农场主需要具备的素质。慢慢地,这也成了亲戚朋友们开玩笑时常提到的话题。
先生有一年回内蒙古去考察草场,他还兴奋地给女儿打来电话,告诉她,呼伦贝尔草原可以成为她第一块农场。不知不觉间,所有大人都跟她一起活在她的梦想里,而这个梦想,也跟女儿的现实生活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
有效沟通必不可少
女儿从初一开始就住校了,每星期只周末回来两天。然而,就这么有限的两天,我也不能保证陪她,因为周末我很忙,经常有外地的课程要上。所以与女儿沟通的时间就越来越难得、越来越宝贵。
曾经我给学校建议,一定要保证孩子每个星期都跟家长有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我曾经在民办学校工作过,因此我知道,孩子,尤其年龄很小的孩子,是非常渴望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沟通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多都在家里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享受着家庭的欢乐,而住校的大部分时间都跟同学老师在一起,这让他们对父母爱的需求非常强烈。可是工作让我真的很难保证每个星期都见到女儿。
所以,从孩子住校开始,我就决定充分利用电话来和孩子沟通,我保证每天晚上都跟女儿通个电话。在电话里,我不是问她学得怎么样,而是从“今天感觉怎么样”开始,请她告诉我发生了怎样一些事情,也跟她分享我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收获和感受。初中时,女儿觉得自己像被封闭在这个城市的一个角落,与外界隔绝,很不适应。于是,我就在电话里每天向她通报外界发生的事情、国内国际的大事、好玩的事。
后来,学校每天组织他们看新闻,也让他们有机会看苏州当地的报纸,她的那份隔绝感才慢慢缓解了。
第2页
电话成了我们每天互相倾诉的桥梁。她会向我诉说今天的心情是郁闷,还是畅快,或者是很自在、很得意。我总是听她诉说了感觉后,才去问她事情的细枝末节。有时候她很耐心地讲述,有时候没耐心,我都接受。而我呢,则跟她分享我出去参加学习的所见所闻,跟她分享课程中发生的震撼故事、我自己的收获和感受。通常,她饶有兴致地听完之后,还会故作成熟地来一句:“哦,你又成长了。”
有时候她会把在学校里的苦恼和快乐告诉我,包括动漫社很难维持,包括遇到一个让她不爽的老师,包括跟某个好朋友聊好玩的事。我就跟着她的情绪同喜同悲,感受着她一天情绪的变化。有时候我也会忍不住,给些说教、讲些道理,但常常会惹得她马上变了口气,淡淡地说:“哦。”这时我觉得自己太急了,太想给她解决问题了,忽略了她只想倾诉,只想找一个表达的出口,只想让我做她的听众、分享她的感受。我也会很识趣地马上住嘴,加上一句:“相信你可以自己解决的。”
就这样,在五年中,不管我在哪里,每晚过了9 点40 分,我都会给她打个电话,然后道个“晚安”,这已经成了我和她的一个习惯。我发现,当她真有需要的时候,她会告诉我,诉说她的苦恼,也有耐心听我给她做一些分析和解释;有时她只听到我某一句话,就会马上说:“知道了,知道了。”那时候我就知道不需要多说;有时候我说了一大篇,她会告诉我其中一句话对她有帮助,并告诉我,她已经突破自己了。
当我和她在家里碰面时,散步和逛街就是我和她更直接的沟通方式。在家里,每个人各忙各的事情,待在不同的房间里,难得会聊些什么。从女儿小学六年级暑假开始,我们就养成了散步的习惯,只要一出家门,两人并排走在一起,她就会主动打开话匣子,讲学校里的奇闻逸闻,讲她最近读书的思考或苦恼。这样的沟通非常开放,也很自在。
往往是她先说,我听着做简单的附和,然后慢慢地,她激发了我的灵感,我跟她分享我的一些事情,她听。然后,情形就变成我们两个人抢着说……这个过程让我们对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能及时了解到女儿最近的动态,对她越来越信任;而女儿也在我并不高明的很多话语里读到我的肯定,从我偶尔一两句迸发智慧火花的话语中,得到启发。她总是很满足。
所以,我们喜欢出去散步,喜欢走20 分钟的路去剪头发,也喜欢走着去大超市,虽然有很长的距离,但在我们的沟通中,这段路不知不觉就显得很短了。我们都很享受这样相处的黄金时间。
这短暂而宝贵的沟通,让我们了解了彼此,互相融合,让我们彼此有很多的认同和支持。
在女儿面前,我不是权威,也不是专家,是完全真实的呈现,一个完全真实的,出现在孩子面前的妈妈。我会跟她讲我的苦恼、悲伤,我的成长、改变。所以,女儿也一直评价我们说,爸爸妈妈是两个很奇怪的人。她说的“奇怪”,指的是我们不像其他爸爸妈妈那样,小心翼翼地照顾她的吃喝,对她的成绩分外关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跟她的成绩连在一起。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她的情绪变化,更多的是分享我们的成长过程。
我们更像朋友。我甚至越来越感觉到,当她长得比我高大时,她会走在我的前面,带领着我去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去了解这个变化多端、信息纷呈的时代。所以,我有时候会开她玩笑,叫她“姐姐”,有时也会在她面前耍赖,更多地表达我的感动、我的肯定。我不断在她身上看到我所不具备的那份聪颖、那份智慧、那份淡定、那份很强的表现画面形象的能力。每当此时,我总是即刻表达我的赞赏,并感叹自愧不如。
这就是我们常常进行的高效沟通。虽然女儿回到家,常常只有她一个人,她常常要一个人挤公交车来去;她的家长会也常常是我请朋友代为参加,但她总不会感到孤单。多少次我们远在千里之外,她得独自面对一切。对此我是有很多内疚的,我常常向她抱歉,而她却总是很开心地对我说:“你们不在家我多自由啊,同学都羡慕我,我很好。”
也因此,我非常珍惜和女儿在一起的每一天,只要有空闲,我都会抽出一天对她说:“今天我的任务就是陪你,只是陪你,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你想做的事。”这一天我会放下所有其他的牵挂,全心全意地陪在女儿身边。我们虽然聚少离多,可是内心却对彼此有很多肯定和信任,我们内心联结得很紧密,情感上的互相支持也会非常非常多。
有人曾经做过测试,中国的父母每天跟孩子在一起,有效的沟通时间不超过6 分钟,这个发现让很多人非常震惊,也激发很多人自我反思。那就是:我跟孩子在一起到底是用心沟通、用心陪伴,还是只是形式上的陪伴?我跟孩子在一起是成功而快乐地享受亲子互动的过程,还是把自己的紧张焦虑传染给了孩子?
很多父母很忙,顾不上陪伴孩子,只能拿钱作为对孩子的补偿;也有很多父母,虽有大量时间陪伴孩子,可他们自己处在不自觉的焦虑和压力中,陪伴孩子的时间越长,对孩子的干扰和控制越大。有效而高质量的沟通和陪伴是亲子共同需要的。
这也是我自己走过的一段艰难的探索之路。最初我出去学习,总要占用双休日时间—这本该是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所以人在外面,心里却对孩子抱有歉意,内心非常纠结。曾经因这份纠结而去跟老师讨教。
老师反问我:“假如你不出来学习,你会有不同的方法跟孩子建立不同的关系吗?假如你占用一些时间出来学习,学到了新方法,自己有了成长,回家后可以用不同方法面对孩子,使亲子沟通更有效,你会不会觉得离开孩子的这些天,反而给你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可能性呢?”
就这样,我带着内疚学习,也因此有了越来越多的成长,这些成长又转化为我跟孩子相处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有效的技巧。孩子和我享受着亲子相伴的快乐,我真的明白了什么叫有效沟通,也真真切切地享受着和女儿的每一次沟通。
所以,每当那些忙忙碌碌的成功人士向我讨教:“这么忙,你怎么还有时间陪孩子呢?”我都会跟他们分享我的经验:“父母陪伴孩子,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质量高下。一分钟的快乐陪伴远比一天痛苦地相互折磨更有效。”
女儿现已远行,我们只能通过网络和电话跟她沟通。尽管相隔千山万水,但我们的心还在一起,我们还是能享受亲子共同成长的快乐。
本文来源于《孩子,妈妈陪你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