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0日还是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有这么一群特殊的妈妈,她们成为母亲后,又回归职业生涯。但是她们坚持母乳喂养,在单位、公司把乳汁挤出来,通过特制的冰袋保鲜,当天晚上带回家,第二天给宝宝当口粮。这就是背奶妈妈。
母乳喂养之风迅速流行当今社会。为了不影响事业,同时还要保障宝宝有绿色安全的食物来源,越来越多妈妈选择背奶。“什么牛奶都不如妈妈的奶”,越来越多的年轻妈妈开始把专业的吸奶、储奶器具带到单位,利用工作间隙完成吸奶、冷藏、保存等一系列流程,晚上背回家给宝宝当第二天的“口粮”。这样的行为简称为背奶。
背奶理由之一:奶粉门事件症候群,安全第一。
背奶理由之二:母爱分离焦虑族,延续甜蜜。现代心理学认为婴儿通过与母亲的接触获得安慰的情感需求,否则长大成人后会存在某些缺陷,比如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缺乏开拓勇气等。而母乳喂养的一大功效就是充分满足了婴儿的情感需求。
背奶理由之三:都市酷抠一族,节约至上。而且对小家庭来说,没有任何一种奶粉像母乳般经济实惠。
他们是母乳喂养倡导者或者信徒。
在短期产假后,他们必须回去工作需带着一系列东西,包括吸奶器、乳垫、奶瓶等设备,在工作之余将母乳挤进奶瓶,下班后再把母乳背回家,喂养宝宝。
他们被称为背奶妈妈”。
孩子怎么办?
(一)出门上班前: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你对工作的态度,你上班前的心情,也会传递给孩子。如果你匆匆忙忙,心情焦灼甚至抗拒,幼小的孩子也会将妈妈上班”同一些不愉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反之,孩子容易用更积极、轻松的态度去对待你上班这件事。[详情]
(二)下班后亲子时光:下班回来,有时候妈妈真的很想立刻倒在沙发上。但,你绝不想给孩子留下一个疲惫、迟钝,甚至对他漠视的印象吧。进家门前打起点精神,一边喊着孩子名字一边进门。再忙的职场妈妈,只要下班不是太晚,都应该亲自做这件事——给孩子洗澡。尽量每晚都空时间与小孩游戏。[详情]
(三)共度周末重质又重量:只要时间许可,最好每个周末都能空出时间来与宝宝一齐度过,你们可以去公园、去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去参加公益活动、全家一齐去郊游,甚至是带上孩子去市场体会柴米油盐、和孩子一块干家务等等。内容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能创造更多与宝宝一齐相处的时间。[详情]
职场怎么办? >>职场妈妈生完孩子后如何顺利重返职场?
(一)把工作日程昭告天下:最好是把你的日程安排贴在你办公室的门上,或者电脑旁边,这样给周围同事的印象就是:她在家里工作。”而不是我要找她的时候她总是不在。”好好利用你在办公室的时间,跟周围的同事都打个招呼,不要让大家觉得很长时间没有见过你了。[详细]
(二)用新技术让自己发光:在早晨的工作时间开始之前先打几个重要的电话,客户会一上班就会从电话答录机里首先听到你的声音。如果你的老板最欣赏加班的员工,那你可以对自己的电子邮箱做了设置,推迟给老板发送邮件的时间。[详细]
(三)先给上司一个积极的答复:让你的上司知道,做了妈妈的你还是和从前一样精力旺盛,有责任心和良好的工作状态。经常给上司打电话,跟他沟通你的工作情况,你在办公室的时候一定要到他眼前晃一晃。[详细]
(四)随时都能找你吗:如果你正在负责一个大项目或者是一个部门的管理者,而又不得不经常为......
1、必备用品之吸奶器:在返回工作岗位前3—4周时开始使用吸奶器,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熟悉这种方式。用吸奶器抽奶所需时间一般为每次15分钟,加上清理的时间整个过程不超过20—25分钟。最初的几天可能只吸出少量的奶。冷冻起来的奶足够孩子吃上一整天,直到你下班回家。这样可以令你不必疲于奔波,因过度劳累而影响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奶水的质量威胁到孩子的健康。
2、找到可应付紧急情况的亲人:回去工作不管从情绪还是体力上来说都是很疲惫的。你刚刚适应了妈妈的角色,突然同时又要投入另一个角色,每天下班后你都会觉得很累。与丈夫商量一下,让他帮你分担一些家务,这样会让你轻松很多。同时也让他体会到同时扮演两个角色的感受。另外,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请朋友或亲戚帮忙。也许是帮着做做饭、买买菜,或仅仅是请他们随叫随到”应付一些紧急情况。
3、教会宝宝用奶瓶:在让宝宝完全用瓶子喝奶之前,应该给他一个充足的适应变化的过程。可以在每次喂奶之前或喂奶快结束的时候,让他吮吸一下人工的奶嘴,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因为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喝奶方式。但是太早使用奶瓶,很可能宝宝会不适应,要在宝宝出生一个月左右开始让他练习使用奶瓶,否则超过2—3个月他就会很难接受用瓶子吃奶。现在市场上有专门的学饮杯”,可以让宝宝很轻松地适应用瓶子喝奶。
4、为宝宝培养一个保姆:保姆可不仅是去找一个那么简单。你需要对宝宝的保姆做一些适当的培训。教给她必须的急救常识,帮助她熟悉你家附近的情况。起初的几天可以只让孩子和保姆呆上几小时,慢慢适应这个变化。每天要求保姆详细地汇报和孩子在一起的情况,自己也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觉得保姆不合适要马上更换。找保姆不仅仅是让孩子有人带,也给自己留出时间调整,适应离开孩子的感觉。
5、选择合适的哺乳装:选哺乳装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带纽扣的开身服装是最实用的。
(2)颜色最好与奶渍的颜色相近或相同。
(3)衣服里子要......
(一)出门上班前
1、清晨的亲子时光:早晨当然是争分夺秒的。但即使如此,也应该尽量合理安排时间,在上班之前争取和孩子进行一些亲密接触和交流。哪怕是用亲吻把孩子温柔地唤醒,一次简短的抚触,母子间的嬉闹小游戏,一起吃早饭,都能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
2、说再见”的时刻:建议为这个时刻营造一种平静的仪式感:妈妈先抱抱孩子然后说再见”,用平和的语调讲明妈妈离开的理由:妈妈要去上班,如果宝宝好好玩,好好吃饭,妈妈很快就回来啦!每天重复这一仪式,孩子就会逐步接受妈妈要离开的事实。
妈妈的心态: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你对工作的态度,你上班前的心情,也会传递给孩子。如果你匆匆忙忙,心情焦灼甚至抗拒,幼小的孩子也会将妈妈上班”同一些不愉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反之,孩子容易用更积极、轻松的态度去对待你上班这件事。
(二)下班后亲子时光
1、大声喊着宝宝的名字进门:下班回来,有时候妈妈真的很想立刻倒在沙发上。但,你绝不想给孩子留下一个疲惫、迟钝,甚至对他漠视的印象吧。进家门前打起点精神,一边喊着孩子名字一边进门。孩子出来迎接妈妈的话,妈妈要捏捏孩子的脸蛋,抱抱他,大声地夸赞他,让他体会到妈妈的存在。
2、和孩子一起洗澡、游戏:再忙的职场妈妈,只要下班不是太晚,都应该亲自做这件事——给孩子洗澡。无论是否有保姆,其他家人代劳。因为亲水时间也是最佳的亲子时间!如果孩子小,可以在帮他洗完后给他抚触(按摩)。如果孩子超过2岁了,妈妈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在水里尽情玩耍。和孩子一起听音乐、跳舞
(三)共度周末重质又重量
1、去公园:不一定非得是名胜景点,哪怕是社区附近的迷你街心公园。
2、去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到室内活动的前提是不在流行病多发时节。
3、去参加公益活动:带孩子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做义工等等。
4、全家去郊游:利用周末,或者长周末外出郊游,或者约上更多家庭同游。
5、去市场体会柴米油盐:你若周末去市场采购日用品,......
当新妈妈休完 产假 重返职场时,自身角色和工作环境等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能在短时间内胜任工作,并且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吗?
第1道坎:原来的位子有人顶了
网友案例:去年刚升任部门经理的小C正打算好好干出点成绩时,她怀孕了。休 产假 的时候,她的位置被小马顶替,听说小马干得很出色,产后小C一直在为自己将来何去何从担心。半年后,小C重返公司,老板迟疑着说:你先做着吧。”小C黯然重回一线,她内心的焦躁却与日俱增,是要跳槽还是耐心等待?这成了堵在她心中的难题。
建议:宽容对待岗位变化是新妈妈们重回职场时首先要学会的功课。除了客观因素,社会普遍认为刚生完小孩的女性全部心思都在孩子上,一般也不敢委以重任,这当然会让新妈妈感到失落。但不妨换一种角度来思考问题,视人事变动为正常现象,放下架子,把自己当作新人,相信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样更有利于学习,尽快适应新环境。
第2道坎:感觉自己落伍了
网友案例:丽丽产前在一家设计公司工作,这本是个知识更新很快的行业,虽然休完产假后她回到了原有的岗位,但熟悉的工作却让她找不到以前游刃有余的感觉。她发现自己的知识明显落伍,别人挂在嘴边的新名词自己一无所知,和同事的沟通也出现了困难,常见别人有说有笑,自己却插不上话,变成了不知所措的职场新人。
建议:休产假期间,妈妈们很难随时更新专业知识,工作思维和方式停留在以前,加上对外界的关注相对减少,与社会的差距就越大。此时,及时充电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才能改变现状。
第3道坎:工作和家庭难兼顾了
网友案例:白天忙上班,晚上还要起来喂奶,一个晚上折腾三四次,铁人也会累趴下了。”小于这样抱怨。由于晚上没睡好,白天她总是蔫蔫的,老板见了表情很不好。小于自己也觉得惭愧,想加倍努力又确实力不从心,加上保姆三天两头出状况,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为什么我工作和家庭都一团糟呢?
建议: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背奶族也要放松心情,如果工作过于紧张,也可能会影响到母乳量,有的妈妈上班压力过大,导致母乳越来越少。
主任医师 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
为了保障宝宝的食物安全,即使妈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亲喂母乳,也希望宝宝能吃上母乳,因此这部分妈妈选择在公众场所进行挤奶。挤完奶之后放在储奶袋,背回家储存在冰箱里面,以备自己外出不在时由他人喂给宝宝喝,这种把奶背回家的行为,我们称之为背奶,最常见于职场妈妈。职场妈妈把吸奶器、储奶袋、保温包等带到工作单位,利用工作休息时间吸奶、冷藏、保存,下班后带回家喂养宝宝。背奶既是为了保障宝宝的食物安全,也是为了不影响事业。由于奶粉遭遇信任危机,母乳喂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
副主任护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