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相对来说是比较常见的,而新生儿黄疸也分为很多种类,比如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就是其中一种,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自行消退的,不算严重,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相关知识吧。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是黄疸的其中一种原因,那么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怎么办呢?
一旦诊断母乳性黄疸是不需要特别处理的,所以不用担心母乳性黄疸。一般2~3个月后会自行消退,也不会儿童造成任何损伤,所以不必要去担心,也不需要去口服什么茵栀黄、晒太阳等处理。所以,母乳性黄疸不需要担心。当然诊断母乳性黄疸的同时,要排除其他疾病。
早期预防母乳性黄疸,一是对生后3-4天的新生儿要增加哺喂次数,但每次量不宜过多。吸吮刺激肠蠕动,减少胆红素重吸收。如果母乳量不足则应适当给予补充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使婴儿免于饥饿状态,防止胆汁瘀积。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比较常见,那么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症状及表现有哪些呢?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和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早发性的母乳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相近,考虑母乳喂养不当有关系,可能是开奶过晚、吃奶不足而导致。晚发性多考虑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系,晚发性的常常发生在生后1-2周,有的时候甚至会持续到8-12周,母乳性黄疸如果程度不重,不建议停母乳,可以继续母乳,同时还可以给孩子口服妈咪爱,减少肠肝循环,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由于新生儿黄疸原因十分复杂,要排除所有的病因十分困难,对一般情况良好,高度怀疑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临床上常予停止哺乳喂养后观察,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即可诊断。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是有原因的,通常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可能是由于母乳的量分泌不够引起的。在儿童刚出生的几天内母乳量分泌严重不足,会造成母乳性的黄疸,如果母乳量不足,就会引起儿童肠道中大便形成过少,引起肠道中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增加。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以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就会明显上升,引起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见于生后以母乳喂养或者母乳喂养为主的小婴儿,没有其他原因,而出现的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常常高达15-20mg/dL,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也好,生长发育也正常,没有其他可以引起黄疸的原因,这个情况下就考虑是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可以有效预防,那么新生儿母乳性黄疸预防是什么样的呢?
想要预防新生儿母乳性黄疸,那么在怀孕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如有黄疸病史可口服黄疸茵阵冲剂。自确诊的服至分娩,服药时间以两个月以上为宜。婴儿出生后,宜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注意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退而复现等情况,以便及时破损感染。
母乳性黄疸不需要吃药。轻时可以继续吃母乳,重时应该停用母乳,改用其他配方奶。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营养品,为使宝宝得到必需的营养,可采取多次少量的喂养。母乳喂养暂停期间,可以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证乳汁持续分泌,等宝宝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此后,即使有轻度黄疸,也不必再停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