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潴留性息肉很多都是10岁以下的孩子患有的,这种其实就是长了息肉,息肉是人体多出来的肉,可以通过手术进行切除,那么我们了解一下小儿潴留性息肉的相关知识吧。
小儿潴留性息肉其实就是孩子长息肉了,那么小儿潴留性息肉症状有哪些呢?
小儿潴留性息肉是很常见的一种息肉疾病,一般10岁以下的孩子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潴留性息肉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是比较大的,有的可以自愈,但是有的需要经过专业的治疗才能康复,其发生原因可能在过敏的基础上,由于硬便的损伤,慢性炎症引起,开始肠黏膜呈慢性炎变而有局限性肉芽增生,渐渐增大形成1cm左右直径的息肉,多呈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红色,随肠蠕动的牵拉息肉根部逐渐形成黏膜蒂,最后随肿物的增大而蒂变细,直至血运供应不足或蒂扭转,息肉糜烂,坏死,脱落而自愈。
低位息肉直肠指检能触及者一般均在门诊手法摘除。即用手指在直肠内压迫息肉蒂部,使其在蒂和息肉相接部离断,一般出血不多。如息肉大而蒂长者可以手指将息肉钩出肛门外,用丝线结扎蒂部,然后将息肉送还直肠内,俟其自行脱落。
小儿潴留性息肉的位置其实很多变,但通常都是可以治疗的,那么小儿潴留性息肉会好吗?
小儿潴留性息肉是病理诊断,显微镜下息肉内为分化良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腺上皮分化成熟无异型增生,间质由大量肉芽组织构成,腺体呈不同程度的囊状扩张,贮有液体,故也称黏液性或潴留性息肉。属于肠道错构瘤性息肉,90%以上发生在儿童,成人亦可发病。小儿幼年性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为单发,且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但亦有多发、位于近端大肠者。
小儿潴留性息肉会好的,其开始肠黏膜呈慢性炎变而有局限性肉芽增生,渐渐增大形成1cm左右直径的息肉,多呈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红色,随肠蠕动的牵拉息肉根部逐渐形成黏膜蒂,最后随肿物的增大而蒂变细,直至血运供应不足或蒂扭转,息肉糜烂,坏死,脱落而自愈。
一旦发现小儿潴留性息肉,要尽早治疗,那么小儿潴留性息肉如何治疗呢?
小儿潴留性息肉可以用丝线结扎蒂部,然后将息肉送还直肠内,俟其自行脱落。息肉摘除后休息1h,如排便或直肠指检无再出血则可令患儿返家。高位息肉可在乙状结肠镜检或纤维结肠镜检下,摘除息肉,以上方法不能摘除时,需考虑开腹切肠摘除息肉,但很少有此需要。
小儿潴留性息肉首先明确病因、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其次检查出小儿潴留性息肉,可同时行圈套器套住蒂部后电凝切除、钛钳夹住蒂部后缓慢脱落。如息肉过大,大肠镜下切除风险过大,可再次充分准备后在手术室争取大肠镜下电凝切除或钳夹切除达到微创效果,术后严密观察,预防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迟发性穿孔,如仍无法切除,可开腹手术,切开肠管切除。
很多息肉都是需要做手术切除的,不然很难根治,其中小儿潴留性息肉要做手术吗?
小儿潴留性息肉可以到医院去做肠镜检查,同时在做的时候发现息肉,可能用套扎的方法将息肉切除,这样不仅可以检查同时还可以治疗,这是目前治疗息肉最好的办法。
通常小儿潴留性息肉为良性疾病。单发的小儿潴留性息肉,电凝切除后即治愈,但不排除再发,如再出现便血症状,要复查结肠镜。多发的幼年性息肉或达到幼年性息肉病标准的,再发率高,要定期复查大肠镜,具体的复查时间不统一,一般可于第一次大肠镜检查后1年复查。大肠镜息肉切除,主要风险有:息肉切除的蒂部再出血、息肉切除处肠壁损伤(可有腹痛、腹膜炎症状,严重的可迟发性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