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吃什么药?中耳炎要根据患儿具体病情来用药,如西药有0.25%氯霉素液、4%硼酸甘油等,中药有中耳炎散等。
当儿童患有中耳炎,往往会出现耳鸣、耳痛、听力下降、耳道流脓等情况。中耳炎吃什么药?
急性中耳炎以全身用药和局部用药结合为主,慢性中耳炎以局部用药为主。全身用药主要包括口服或者静脉用抗生素,局部用药则包括清洗脓液的药物、消炎杀菌类药物,以及收缩鼻腔、开放咽鼓管类药物。
1、儿童中耳炎以局部用药为主。
流脓停止、耳内完全干燥后穿孔或可自愈,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局部用药,需根据不同病变情况选用药物:
(1)鼓室粘膜充血、水肿,有脓液或粘脓时,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3%洁霉素液、1%黄连素液等。
(2)粘膜炎症逐渐消退,脓液极少,中耳粘膜水肿、潮湿者,可用酒精或甘油制剂,如4%硼酸酒精、4%硼酸甘油,2.5~5%氯霉素甘油等。
(3)穿孔大、脓液较少时,可用粉剂,如硼酸粉、氯霉素硼酸粉等,有助于干耳。
2、中耳炎局部用药注意事项:
(1)要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才安全有效。
(2)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抗生素滴耳剂宜参照中耳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适当药物。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于中耳局部可引起内耳中毒,应慎用或尽量少用。粉剂宜少用,粉剂应颗粒细、易溶解,一次用量不宜多,鼓室内撒入薄薄一层即可。穿孔小、脓液多者忌用,因粉剂可堵塞穿孔,妨碍引流。
中成药是中耳炎的治疗里常用的用药治疗方式,常用于中耳炎治疗的药物有中耳炎散、龙胆泻肝丸等,具体的用药,要根据患儿具体病情来决定,不能随意用药。因为中成药都是中药成分入药,因此在副作用上相对西药来说很小。
1、中耳炎散:中耳炎散是治疗中耳炎的古方,并且对于治疗中耳炎效果显着。主要成分是乳香、没药、冰片、甘草,用于治疗中耳炎出现的耳内闷胀堵塞,耳痛,耳鸣。乳香、没药可调气活血,治疗气血凝滞,消肿生肌;冰片可透骨通窍、散热止痛;甘草则可益气复脉、调和诸药。这样通过调和气血、入骨通经、清热解毒从而治愈中耳炎。用法用量是用消毒棉签将耳道洗拭干净,以纸卷成细管或用细塑料管摄入适量药粉,吹入耳道深部,每日4-6次。
2、龙胆泻肝丸:为耳鸣耳聋类非处方药药品。具有劳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口服。一次3~6克,一日2次。孕妇慎用。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及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黄连上清片: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内热火盛引起的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色黄。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年老体虚患者,大便溏软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4、清热散结片:具有消炎解毒,散结止痛的功效。用于急性结膜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腺炎、急性肠炎、急性菌痢、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淋巴结炎、疮疖疼痛、中耳炎、皮炎湿疹。
从中医上认为,中耳炎发病是由于体内邪气过盛引发的。儿童是稚阳之体,身体免疫力很低,容易受到风、湿、热邪等入侵机体,或肝胆湿热,巡经上注,壅塞耳窍,时间长后,会使正气虚损,肝肾阴亏,虚火上炎,积热于耳而致病。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耳疳”。中药治疗中耳炎有虚实之分,治疗上主要是采用清热解毒、清泻肝火。实证的主要症状为耳内胀闷,耳痛、面色红赤,听力下降,耳鸣,耳道脓液黄稠。多见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具体用药治疗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进行,常用于治疗中耳炎的中药方剂有:
1、加减普济消毒饮:连翘9克,黄芩9克,板蓝根12克,炒天虫4.5克,银花12克,桃仁6克,玄参9克,川连3克,大力子9克,陈皮4.5克,炒苍耳子4.5克,蝉衣4.5克。功效是行血疏气,清泄热毒。用于急性中耳炎的治疗。
2、通气复聪汤:柴胡、枳壳、川芎、当归、木香、赤芍、云苓各10g,石菖蒲、桔梗各6g,丹参15g,甘草3g。调理气机,活络复聪。主治分泌性中耳炎。
3、三仁汤:杏仁、竹叶、半夏各10g,白蔻仁、厚朴、通草各6g,滑石、薏苡仁各20g,功效是:宣畅气机,清利湿浊。主治急性分泌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