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正文

我家30年的变迁

作者:佚名出处:其他 2012-03-20 11:33

  过去老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思是说,三十年在历史上可以成为发生很大变化的一个时代。这句话被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验证了,也被我家的发展变化验证了。

  在农村改革开放前,我们家在农村就算被人羡慕的上等户。爸爸在城里上班,我在公社上班,我爱人和妈妈在生产队劳动。外面有人挣活钱,家里没人吃闲饭。可是没有显出生活比人家好多少。真正好过还是从1980年以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都不断发生了变化。

  衣:30年前,谁家穿衣都比较简单,什么样式、什么牌子,没有人讲究,唯一的标准就是结实就行。所以现在没人爱穿的尼龙化纤的布料,那时可受欢迎了。我平时上班穿的就是蓝咔叽布做的中山装和部队回来的旧军装。我的第一套西服是1987年为接待电视台采访才买的。1980年花了半个月的工资18元钱买了第一双皮靴。(我从1976年到1982年每月工资36元)

  食:吃粮不愁曾经是农民最高的奢望。在集体统一分配时,我们村人均口粮只有420斤,其中120斤是小麦,其它是玉米高梁等杂粮。不光细粮少,就是粗粮也不够吃。由于当时没有,缺副食,费粮食,不勒点裤腰带真吃不到新粮下来。许多生产队的机动粮实际就是为农民接济口粮用的。那时城里人每月有半斤油票,农民只有靠买肥肉、猪油炼点荤油。为什么说农民买肉愿意要肥的,其实为了炼油。可现在已经反过来了,买肉挑瘦的。记得我1977年由社补干部转正为国家正式干部,每月开始供应半斤油,把我奶奶高兴坏了。现在买啥有啥,没有农民居民的分别。大米白面吃多了,反到想吃玉米面了,闹得老家来人都送玉米面。吃不了只能够再送给邻居。吃油不犯愁了,社区又发计量油壶,为健康让控制吃油。粮食、油不缺了,人倒懒得做饭了。经常找个理由,一家人就出去撮一顿。赶上过年过节,饭店的家宴还定不上。

  住:我们家在农村时住了八间房(正房5间,厢房3间),正房是1971年盖的,5间房才买3000块砖,主要是毛石和土坯。杨木的房架泥屋顶,下雨时屋里漏会摆满盆子接水。1988年,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我们全家搬到县城。赶上单位分房,有幸住上了67平米的楼房。从此,冬天不用生炉子取暖,雨天不怕屋漏水。后来我调到市里工作,1998年全家又搬到市里,单位盖宿舍,分了一个90平米的楼房。位置也好,到奥运村的直线距离200米。

  行:在7-80年代,县乡以下的出行手段,主要是步行或骑自行车。1966年我在村里任大队会计,去公社开会18里路,就靠两条腿。直到1969年,爸爸才买了一辆旧自行车。1970年我参军走了,爸爸把这辆旧车又卖了。1976年我退伍回来到公社工作,成天下乡,没有车实在不便,攒了半年的工资,公社书记找供销社主任特批,买了我们家第一辆新自行车。红旗牌加重车,在农村使很皮实。后来买车不再要票,同时家里经济也好转了,1998年我们家已经拥有5辆自行车。现在,只有我还是骑自行车,两个女儿接婚后,先后都成了有车族。我计划自己退休后也要买一辆汽车。30年,我们家的出行由两个轮变成四个轮。2002年,我去波兰开会,接待我们的所长,夫妻二人一人一辆汽车,还很羡慕,现在北京这样的家庭可也不少了。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30年的变化还能够比较。实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许多消费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比如,现在儿女为孝敬老人,就不少人陪着出国旅游。在国外的旅游点,中国的老人团快成一景了。处处都说明中国的变化太大了。现在不少年轻人不能吃苦会享福,不会挣钱敢花钱,家家吃喝不愁还不知足。从我亲身经历凭心而论,中国发展到现在真是天翻地覆。

展开全部内容
制作海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文章
展开全部内容
温馨提示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定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