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孕 > 正文

慢性肾炎对女性生育影响

2008-01-31 01:43 佚名

慢性肾炎对女性生育影响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算不算是疑难病呢?我想,应该是的,它虽然不难确诊,但却不易痊愈,甚至,会发展成尿毒症,危害生命。如果侵犯育龄女性,还要影响到终身大事。

   慢性肾炎是以双侧肾小球慢性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为主的肾小球疾病。其临床起病隐匿,病情迁延、进展缓慢,最终将发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损害为基本表现,如果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表现也可多样化。

  有人认为患慢性肾炎的妇女不能生孩子,否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这虽然有道理,不过也应视肾炎的类型、病情的轻重、肾功能情况而决定。

  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生育

  一般而言,慢性肾炎活动期、慢性肾炎伴有严重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妇女不宜生育,因为休养对治疗慢性肾炎有重要意义。妊娠可使病情迁延不愈,甚至病情恶化,肾功能急剧减退。

  慢性肾炎活动期,即尿中除蛋白外,还有较多的红细胞、白细胞、管型,检验可见血中补体C3降低,表示病情不稳定,免疫反应还很活跃,此时妊娠如火上浇油,促使病情恶化。

  慢性肾炎有大量蛋白尿者不宜妊娠,妊娠可促使血浆白蛋白下降,导致严重水肿,血容量增加,使血压升高,可导致心力衰竭。

  患者血压高于20.0/13.3千帕(kPa)[150/100毫米汞柱(mmHg)]者不宜生育,这种病人妊娠易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可引起高血压性脑病、子痫、死胎,也可引起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而且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也很高。

  慢性肾炎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不宜生育。肾功能不全的妇女妊娠后,肾脏可能会不堪重负发生肾衰竭、产生尿毒症,危及生命。

  肾炎病人妊娠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有些临床症状较轻的肾炎病人,如慢性隐匿型肾炎,仅有少量蛋白尿,无高血压,无肾功能减退者,在严密医疗监护观察下可允许妊娠。

  这些病人必须定期检查尿常规、测血压、查肾功能,尤其在妊娠后期应每周查2次尿常规,每天测量血压,每1~2周查一次肾功能。如果有尿蛋白大量增加、血压明显升高趋向,肾功能有减退,应及时中止妊娠。

  慢性肾炎患者妊娠后,要更加注意生活调理,保证足够的休息与睡眠。要合理饮食,保证营养,补充足量维生素,以增强体质,减少感染机会。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会阴部清洁,避免性生活,减少尿路感染机会。还应注意皮肤清洁和及早医治龋齿。

  慢性肾炎孕妇如有水肿、血压升高,应严格限制食盐摄入量,保证休息,补充蛋白质和人体必需氨基酸,纠正低蛋白血症。如有血压升高,应选用对肾血流量无明显影响的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等。要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阿司匹林等。

  由于慢性肾炎病人患病时间长,病情常反复,又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使得不少患者容易烦躁不安、悲观失望,甚至产生自暴自弃情绪,这会直接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影响病情。因而和睦的家庭生活,夫妻间的关心体贴非常重要,丈夫应该帮助妻子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注意预防感染、劳逸结合、生活规律,性生活应有节制,避免过度劳累,从而有利于慢性肾炎的稳定与康复。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不孕治疗 选择医院八大原则
治疗不孕不育六不要
相关知识
相关问答
小儿肾病综合征和肾炎综合征一样的吗?

zhangyimin886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肾内科 副主任医师

临床医生在治疗肾脏病的时候,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把病人分成两类。 一、一类为肾病综合征,病人表现为大量的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大于3.5g/d。由于大量蛋白尿的漏出,血的白蛋白水平下降,低于30g/L(正常为35-55g/L),出现低白蛋白血症。同时,病人还有严重的水肿,在颜面部、脚踝、全身有明显的水肿,甚至出现胸水、腹水。这类病人即使是瘦弱的年轻人、小孩,也会出现高脂血症。 二、一类为肾炎综合征。病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部分病人还有血尿,表现为肉眼可见的血尿,更多的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红细胞,也就是镜下血尿。病人也有水肿,但和肾病综合征的水肿不一样,这类病人水肿不严重,往往是水体低垂部位如脚踝的水肿。另外,还可能出现高血压、氮质血症和一过性的肾功能不全。 小儿肾病综合征通常是原发的。通常遇到肾病综合征,医生首先要通过详细的筛查,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可能,例如可能是乙肝病毒感染、狼疮、肿瘤等引起。找不到原因才能认为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一般谈到肾病综合征,通常是指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一年前查出急性肾小球肾炎,吃的中药,后来怀孕生孩子就没有在吃,现在还是腰疼,现在怎么治疗能好的快!

汪星星

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 妇产科 主任医师

你好,肾小球肾炎病情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产后如果又出现腰痛,建议到医院做B超和化验尿常规等相关指标确诊一下,根据病情性质积极对症治疗。做好日常的饮食和作息调养,定期复查。
热点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