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行为习惯 > 正文

宅家14年被饿死 少时不自理成人难自立!

作者: PCbaby 出处:pcbaby 2012-03-20 18:18
1回顶部

  在家宅了14年的他被饿死了!

  近日,一名男子宅家14年被饿死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这位宅神名叫王小林,是其老家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由于不满学校的安排,辞了教书的工作。回家后也不干活,和家人发生冲突后,独自一人宅家14年,过着“野人”般的生活,直至饿死。对于王小林的死亡,他的姐姐伤心之余表示:“如果人有来世的话,我希望他做一个能劳动的人,能自食其力。”

  他为何走向死亡?

  在感慨之余,我们不妨解读一下这个新闻的背后故事:不满学校安排就选择辞职——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宅在家里14年——沟通能力弱、自理能力差。在这个竟争激烈社会,一个自理都没法做到的人,难免难以立足于社会。如果王小琳的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能注重对其自理能力的培养,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衣食无忧的日子,父母家人又对其宠爱有加,以致养成了孩子的惰性,却忽视了其自理能力的培养。或者父母一味强调学习成绩,养成高分低能儿。其实自理的培养是家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国外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外国家庭对小孩自理的培养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整理或者修理自己的东西。

  在德国,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包办代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劳动是一种必备的生存技能。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和能力,为以后的自食其力奠定基础呢?

2回顶部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家长不要“太能干”

  家长们的“能干”往往间接也扼杀了孩子的劳动和自理意识。现在的很多家长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的,有的甚至连穿鞋、穿衣服、拿杯子这样的小事都舍不得让孩子动手。如果让孩子自理自己的生活,很多家长不乐意,孩子也反抗。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孩子这样说:“我奶奶会帮我做的”。在家长这样一贯的纵容下,孩子的表现会让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无法和同龄伙伴相提并论。

  2、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参加劳动

  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曾公开宣布,将把自己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赠给名下的慈善基金,而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一分一毫。反观我们中国的父母,普遍会认为:就算只有一万八千,也要把大部分财产留给孩子。这正是体现了两种家长的不同教育方式。前者希望可以让孩子自食其力,后者希望可以给孩子提供保障。

  其实,很多自理能力很弱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参加劳动,而是有些父母不愿让孩子参加劳动,要么就嫌孩子做得不好,要么就担心累坏了孩子的身体,所以许多父母就包揽了所有的家务。

  要知道,父母不能陪着孩子一辈子,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家长的保护。为了让孩子长大以后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家长还必须要狠下心来,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中去,不能再对其实行“包办替代”政策。只有我们家长有了这种意识,才能放手让孩子积极参与劳动,并从中得到锻炼。

  3、大人们要统一观点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所有人都以孩子为中心,想要什么都可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所以,对于孩子要不要劳动,很多家长是持否定态度的。即使父母有意让孩子多参加劳动,爷爷奶奶也会说:“孩子这么小能干什么呀?还是我来吧。”虽然爷爷奶奶疼爱孩子并没有错,可是如果孩子因为失去劳动的机会而导致生存能力低下,家长就不应该对此问题继续持无所谓的态度了。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跟爷爷奶奶进行沟通,要让他们明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很重要的事,他们不该加以阻拦。只有大人们的观点一致了,孩子才不会因为大人的意见不统一而不知如何做才好。

  4、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应该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培养的。比如中午吃饭了,可以帮忙盛饭、端饭,吃饭后可以帮忙抺桌子;睡觉、起床自己脱衣穿衣;起床后自己刷牙洗脸;衣服晒好后,把自己的衣服折好后放到自己的衣柜里;晚上洗脚后,洗脚水自己倒。

  一般来说,从二三岁开始就可以慢慢教孩子学做自己的事情,五六岁,孩子就可能做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还能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孩子能尽早脱离对大人的过分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如何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

3回顶部

  5、让孩子参与实践劳动

  孩子虽小,但是他们非常爱动,父母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同孩子和大自然中的事物来一个亲密接触。比如:春天时为花草树木浇水、施肥,与孩子一同观赏它们的成长足迹,感受劳动后的丰收硕果;秋天到公园捡落叶,让孩子欣赏到秋天落叶的情景,也能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好奇心,更会使孩子初步了解要保护大自然的环境;另外,家长也可让孩子陪同到敬老院看望老爷爷、老奶奶,帮助他们打扫卫生、送水、捶背等,让孩子体会到劳动不只是带有辛苦的汗水,同样也会得到甜美的笑容和一颗感恩的心。

  6、父母要以身作则

  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其实跟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环境可以造就人,大人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对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能力是最有成效的。反之,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经常表现为很邋遢,很懒惰,也会影响孩子的劳动的意识的形成。

  林妈妈的宝宝只有3岁,平时喜欢动手做事。“抹抹桌子,扫扫地,虽然我知道他帮不上什么忙,但也不会阻止他。”林妈妈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很重要。“宝宝现在这么喜欢劳动,一方面是处于好奇期,另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做好的表率。儿子爱上劳动,这对他以后的生活肯定有帮助。”

  家长在家中做好表率作用很重要。因为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精神一定会感染孩子,而在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会逐步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7、多鼓励、表扬,给孩子增强劳动的信心

  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加劳动。不管孩子做得如何,都应先给予表扬,然后再给予建议,这样孩子劳动的兴趣就会大增,持之以恒,慢慢也就会养成劳动的习惯。

  其实有许多的孩子已经在家养成了坏习惯,总是不愿意自己动手,变的很懒,有时还会吆喝着别人来为自己做,简直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而有的孩子则因为在家从来没有自己亲手尝试过,所以想做却又不会,显的很不情愿也有点无奈甚至是一丝恐惧、害怕。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孩子,家长都要针对性的采取教育方法,来进行指导、帮助。尤其是看到或是突然间的发现孩子有进步了,教家长就要及时的对其表扬;而对不敢踏出第一步的孩子来说,家长的鼓励才是他们最有效的奖励。因此,家长的一句简短的话语:你真厉害!真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你很勇敢,已经可以自己做了,小手真棒!……这些细节都会促使并增强孩子对劳动的自信心,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乐意和有兴趣去做更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  >>>教子百招:如何表扬和鼓励孩子?

  8、通过增强责任感来提高孩子的劳动习惯

  只要家长说话不拐弯摸角,孩子就能很快理解意思。如:准备要出去购物,孩子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出去买东西?”“要是你把油画棒整理好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这时,孩子马上就能意识到,原来要收拾好才可以玩。这样不仅让孩子养成收拾、爱劳动的好习惯,也会产生一定的责任感。这也不愧为培养孩子的有效手段之一。

  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小就培养良好的劳动意识,锻炼良好的劳动能力才能逐步形成的。作为家长,为了让孩子长大以后可以更好地独立生存于社会,要想方设法锻炼孩子的这些基本生存技能。

展开全部内容
制作海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文章
展开全部内容
温馨提示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定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