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片来源CFP
对死亡问题的回避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大盲点,但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死亡的现象,小到身边植物、动物的死,大到亲人的离世。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对死亡具有天生的、朴素的认识。家长应正视儿童的生死观教育。对死亡的理解问题不仅仅是科学认识的问题,更是伦理学的问题,孩子提出生死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问。
在众多死亡的问题中,亲人离世恐怕是孩子最难接受,也是家长最难向他们解释的问题。
那如何向孩子讲述亲人离世的事实呢?
很多父母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喜欢用比较隐晦的说法解释,把死比喻成“睡觉”或者“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等接口来掩盖事实。父母以为用这种应对方式可以将孩子保护在没有伤痛的世界里,但实际上这不是一种恰当的做法。
因为一方面亲人离世后必然会让孩子忍受分离的痛苦,时间久了之后会让孩子感觉到离去的亲人根本就不顾自己的感受,让他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以后孩子很可能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而且如果将死亡比喻成睡觉更可能让孩子混淆死亡与睡觉的概念,害怕睡觉,甚至恐惧一睡就会起不来。
本图片来源CFP
比较恰当的做法就是陪伴着孩子,比如抱着孩子,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诚实回答孩子的问题,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告诉孩子,还有自己陪伴着他,给他安全感,然后鼓励孩子发泄出悲痛等情绪,另外保留对亲人的回忆和亲人留下的纪念品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