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这张纸条让我很感动。我想他既然肯花时间来写这个条子,他一定也会花精力来恪守他的诺言。
结果,第二天晚上,我发现衬衫被还回来了,挂在衣架上,而且完好如初!
在我们看来,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什么是“必然后果”。借了别人的东西不加珍惜的必然后果之一,是东西的主人不高兴。另一个必然后果是人家不愿再把东西借给你。当然,如果有具体的保证说明错误不会再犯,人家也许会原谅你。但很清楚,改正错误的责任完全在借东西的人身上。东西的主人不需要做任何事来教训你。让孩子从别人的真实反应中学习,从严酷的现实中学习,这比向“为了你好”而惩罚你的人学习要容易得多。
3上周我看见沙发上有一堆橘子皮和橘子籽儿。我问两个儿子这是谁干的,结果他们互相指责。如果我不应追查谁是“罪魁祸首”并惩罚他,那我该怎么办呢?
“谁干的?”这一问题通常带来的是条件反射般的回答:“不是我!”进而又导致“那么你们其中一人一定是在撒谎”。我们逼问得越紧,孩子们越会大声地表明他们的无辜。当我们看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时,表达出我们的不满比追查“坏人”、惩办“坏人”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看到沙发上有食物令我非常气愤!橘子皮把沙发染上颜色了怎么办?”
这时你可能会听到一阵阵的童声“合唱”:“不是我干的。”“是他让我放的。”“是狗干的。”“是婴儿干的。”
这时,你要抓住机会告诉孩子们:
“我并不想知道是谁干的,我不想就过去的事来责怪任何人。我感兴趣的是将来的改进!”
不责怪,不惩罚,这样孩子才得以专注于承担责任,而不是专注于进行复仇。
“好吧,现在你们两个一起去把沙发清理干净。”
4你说取代惩罚的渠道之一是表达你的不满。但我这样做时我的小孩看上去是那么内疚,整天都闷闷不乐,搞得我也不高兴。我是不是做得太过火了?
我们理解你的担心。塞尔玛·弗赖伯格博士在她的《神奇的岁月》一书中谈道:“有些时候小孩子需要知道我们的不满,但我们要掌握好分寸。如果我们的反应过于强烈,让孩子因他的过错而感到一无是处,令人厌倦,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则是滥用了我们的权力。这种过分夸大的负罪感与对自己的怨恨,可能会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正因为这样,我们感到,在我们表达不满的同时,要尽可能为孩子指出改过补救的途径。孩子悔过之后,他需要有机会恢复对自己的良好感觉,需要重新把自己看做是这个家庭的一名值得尊重的、有责任感的成员。作为父母,我们可以给他这个机会。下面是一些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