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雯
北京四中网校特级讲师,“先行教育工作室”创始人

李文雯:溺爱有毒 应对溺爱的6个对策

  6、过分爱护:为了孩子的安全而处处限制其活动,不让孩子尝试任何新鲜事物。

  不少父母,特别是老人对孩子过分爱护,限制了孩子很多活动。如不允许孩子摸、爬、滚、蹦、跳等行为,理由是怕磕着碰着;不允许孩子下,理由是怕淹着;不允许孩子有零花钱,理由是怕孩子上当受骗;不允许孩子使用火柴和煤气,理由是怕烧着;不允许孩子使用剪刀,理由是怕孩子伤了手指;不允许十几岁的孩子单独出门,理由是怕孩子上当或走丢。

  有这样一位妈妈,冬天的时候,她怕孩子被冻着,所以给保姆立一个规矩,就是必须她打电话让保姆带孩子出来玩,保姆和孩子才能出来,否则,只能在家玩。可惜,这位妈妈每天出去上班的时候,都是一大早,北方冬天的凌晨,不用说,很冷,所以,以她的感觉:哇——今天好冷,孩子坚决不能出来玩。她哪知道很多时候,等她钻进阳光照不到的写字楼里没多久,温暖的太阳就升起来了。可怜的孩子一个冬天都没出过家门,哪怕艳阳高照。

  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呀!就这样一直被保护,孩子如何能长大呢?一点点危险都不经历的孩子肯定是脆弱的、平庸的。危险处处存在,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如何识别危险,处理危机。

  过分爱护容易让孩子养成的性格: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平衡能力差、多动症、注意力分散、没有冒险精神、缺乏创造力、逆反、身体差。

  对策:舍得放手

  想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就要“放养”,不能“圈养”。留学英国的陆健先生在《社会》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让孩子独自爬山”的杂谈,为人父母者能够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摘录如下:

  在英格兰北部湖区的国家公园旅游时,我们与利物浦大学教授理查德一家三口爬上了千米高的斯科费尔峰。同行中,有理查德6岁的儿子小威廉。小威廉长着一头金黄的卷发,身体敦实,活泼可爱,一双碧蓝的眼睛充满了童真,一路上与我们相处得很好。

  起初,山势平坦,蓝天白云下偌大的山谷被厚厚的黄褐色秋草紧裹着,登山者总共只有十来个,显得空空荡荡。我们一行6人,队伍前后却足有1公里长,小威廉与他母亲一直落在最后,而理查德却走在最前列,常常远得看不到身影。我问理查德,是否要等等他们娘俩,理查德不假思索地回答:“放心吧,他们没问题。”果然,午餐时分,当我们在一棵松树下休息时,他们追了上来。

  越往上山势越陡,几乎已无路可寻。接近山巅约两公里的山坡,坡度足有70度,而且风化了的乱石遍地散布,脚无法用力支撑。没办法,我只能手脚并用,如猫狗行走,那是真正的“爬”山,危险程度远胜于黄山、华山。但我最担心的还是落在后面的小威廉。我在一块突兀的大石上稍事休息时,看到小威廉光着上身,一个人正奋力向上攀登,没有任何畏惧之色。我向他高声叫道:“当心点,威廉。”他却用刚学到的中文回答道:“不用担心,我能行。”我真纳闷,为什么理查德让6岁的小孩独自爬山?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很难理解。说真的,我也是平生第一遭爬如此危险的山,但看到一个6岁小孩能够毫无畏惧地向上攀登,我心中顿生一种力量,激励我奋力登上山顶。

  下山途中,我问同行的一位副教授:“你敢带你的妻儿爬这样的山吗?”他说不敢,我说我也不敢。回国已经好长时间,这件小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让我思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子女。

  针对父母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 这样就会逼迫孩子去担当、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孩子就有了生存的本领,有了探究的欲望,有了抗风险的能力。当他远走高飞时,你心中只有欣喜而没有担心。

  溺爱孩子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听之任之型: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想怎样就怎样;允许孩子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自制力,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还有祈求央告类型的父母: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溺爱的危害真是不可小觑啊!你的家中有没有溺爱的现象呢?如果有,你打算怎么做?

下一页 余下全文>>(共计6页) 6/6
作者其他文章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