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0 09:06 zhengxinxin A+
中学生网聊起争执持刀刺同学 校方被质疑没救援
昨天下午,徐州三十二中门口站满了围观的市民。“王强今年15岁,是家里的独苗。”学校门口,王强的母亲张女士介绍说,2月13日上午11点20分左右,自己接到王强一个同学妈妈的电话,说孩子在学校出事了。王强的奶奶住在学校附近,她赶到学校的时候,看到孩子上了救护车,车子已经发动。随后,奶奶被学校老师带到了附近的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后来我也赶到了医院。大概下午2点左右,医院宣布孩子不治身亡。”
张女士介绍,据医生称,王强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张女士说,事后亲属向王强的同学了解到,事发前一天晚上,王强和冯军(15岁)在上班级QQ群时发生口角。“13日一早到校后,冯军打了王强一拳,后王强将冯军别倒在了地上。13日上午第三节课后,在教室门口,两人又发生争执。其后,冯军手持10来厘米长的刀具,刺向了王强。但第一下没刺中,将王强的衣服划烂了,第二次刺中了王强右大腿内侧。
“学校上午第三节课11:05下课,11:15第四节课开始,事情就发生在这十分钟内。”张女士介绍,王强倒在地上后,当时有老师知道这一情况,但没有喊校医,老师自己也没有参与救援,而是让学生将王强抬到了楼下。“王强失血过多,王强的奶奶赶到学校后,还看到操场上有血迹。”张女士认为,学生能持刀具进校园,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漏洞;此外,王强被捅伤后,学校没有采取急救措施,甚至都没有通知校医救护。
昨天下午,在徐州三十二中门口,表明身份后,保安将记者带进了校内。保安称,派出所民警、学校领导都在开会处理此事。但是随后,两位自称是学校老师的女士追过来说,学校领导都不在,并称“要采访得去政府”。
记者得到的一份徐州三十二中关于“王强同学受伤及救治经过”的材料称:2月12日晚,冯军和王强在QQ群聊天发生矛盾。2月13日上午11:10左右,两人在楼梯间再次发生争执。冯军手持小刀刺伤王强右大腿内侧。“学校教务处主任在11:13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组织学生将王强抬到楼下等待救护车辆,同时采取急救措施。11:25救护车赶到,王强被送到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抢救。下午2:50,医院宣布王强抢救无效。下午3:00,学校领导返回学校后,配合徐州王场派出所进行调查处理工作。”
昨天晚些时候,徐州王场派出所有关人士称,案件还在侦办当中。
两个初中生在发生冲突后,没有用适当的方式来解决,而是选择了极端,这不免让人心痛。一言不合,就动手甚至动刀,孩子为何如此暴力?
孩子有暴力倾向的原因
心理发展不成熟:孩子正处于一个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危机四伏阶段。他们虽然身体发育已日趋成熟,但心理状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评价水平较低,自控能力很差,因而不能坚决抵制外界的诱惑,不能排解心理上的烦躁、压抑与冲动。
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经常有暴力倾向或暴力行为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往往低于一般孩子,这些孩子有的感情淡漠,甚至冷酷无情,好冲动,本能支配欲望,缺乏自制力,因而常与教师、同学,甚至亲人发生激烈冲突。有的孩子表现为自我中心,不服从师长管教,总认为自己的作为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孩子则表现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难以融于群体中去。还有的孩子挫折忍受能力极差,这是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
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健康发展会产生极大影响。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理解、尊重和关爱,会产生压抑、焦虑和偏执心理,透过“有色眼镜”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形成“攻击性人格”。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滞后、某些教师不负责任的言行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危害。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不良团伙的唆使、胁迫、利诱;违法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体中某些不良的误导;经济浪潮冲击下的西方腐朽价值观、人生观的腐蚀,这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极大的危害。
如何应对有暴力倾向的孩子
方法一:尊重孩子人格,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对孩子的管理,要建立在尊重他们人格的基础之上,与之达到心理的和谐,要满腔热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他们转变、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排除沟通障碍,使之向你敞开心扉,接纳你,通过他们自己的评价和选择来接受你的批评和教育。同时,要让他们清楚师长都在关注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树立起重新生活的信心。
方法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活泼生动的心理活动课和心理训练活动形式,孩子可以掌握各种心理学常识、心理的自我调整方式和方法,提高心理的自我监控能力。
方法三:锻炼孩子对挫折的忍受性。挫折往往是发生攻击行为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那些使个体认为专横、不公平或自我贬值的挫折。引导孩子练习使用建设方式来应付挫折,提高对挫折本身的分析与认识,增强对打击的忍受力,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
方法四:适当的情绪宣泄。有些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情绪无处发泄而引发的。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疏通宣泄渠道,消除恨意,缓解紧张情绪,降低攻击行为。
方法五:树立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自我保护意识,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比如在紧急情况下怎样拨打110、危机发生后怎样寻求帮助等等。
方法六:净化交际环境。我们要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告诫孩子们交友要谨慎,不与有暴力倾向的人来往,不拉帮结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