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30 09:35 郑欣欣 A+
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倾向
昨天,幼儿园的老师把我叫去了,因为儿子又打小朋友了。儿子今年只有4岁,可是似乎有着强烈的“暴力倾向”,班里的小朋友稍一碰他,他就会冲上去打人。这是两个月中,我第五次被老师叫去幼儿园了,儿子这个“暴力娃”引发了多起“暴力事件”,班里很多小朋友都被他给打过。
孩子的脾气比较倔,自尊心也很强,平常偶尔会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例如“把你的手折断、把你的头砍掉”之类的,特别是在受到挫折或是受到训斥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天已经很晚了,他非闹着要出去玩,奶奶跟他说:“宝贝,天黑了,小朋友都要睡觉了,我们不出去了。”结果他闹脾气,抓着奶奶的头发半天都不放,还拿起他的玩具车说:“我砸死你。”
孩子这种时候,我常常会特别害怕,觉得怎么会这样,自己感觉平时并没有特别溺爱他呀。刚开始,我也很生气,也狠狠地揍过他几次,最后也没发现什么效果,孩子好像反而更逆反了。后来,我就跟他讲道理,告诉他小孩子不可这样说,不可以这样做,也没太大的用处。对此,我非常焦虑,担心孩子这种坏脾气会转化成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他将来的生活。
孩子有暴力倾向的原因
在父母的眼中,也许孩子的一些“暴力”行为颇幼稚,很可爱,常将此看成是孩子调皮、聪明勇敢的表现,大不了轻描淡写地说孩子两句。殊不知孩子对他人的言语或人身攻击行为若得不到及时制止纠正,久而久之,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会在他们眼里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专家指出,孩子有暴力倾向心理,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暴力是孩子自卫的一种方式。孩子打人有时候是出于一种自卫,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小朋友抢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头发。孩子绝不会容忍自己被欺负,他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
2、语言表达贫乏。因为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所以他选择咬人或是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3、家庭环境的影响。被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浓,受到限制易冲动;父母粗暴的孩子心理压抑,一旦爆发,易选择较激烈的行为去发泄;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亲人多热衷于向孩子灌输“暴力意识”,使孩子从小接受一种“复仇式”教育,如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吃亏,常教育孩子:“别人打了你,你就狠狠地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家长的过分保护和偏袒,使得孩子感到攻击别人是合理的。
4、暴力影视的影响。暴力影视中将暴力包装成勇敢者的行为,孩子们将暴力英雄视作偶像不足为奇。孩子们花很多时间在影视上,他们一边看暴力血腥镜头,一边嘻嘻哈哈,为那些血腥杀戮的场面喝彩。在他们心里,暴力与享受已混为一谈,慢慢地对暴力就会没有什么感觉。
如何应对才能消除孩子的暴力倾向
孩子有暴力倾向心理,会影响日后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延续到青年期后,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等,阻碍其一生的发展;同时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影响社会治安、提高犯罪率等。那究竟怎样才能消除孩子的暴力倾向呢?
1、关爱孩子是根本。家长首先应该给予孩子最基本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满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父母之爱的温暖,孩子才有意识和理念去爱他人和外物。
同时,家长应从小培养宝宝对他人和事物的爱心,比如,当家长的一方身体不舒服时,另一方可教育孩子去关心自己的父(母);又如在公园游玩时,看到美丽的花,孩子都想摘下来,这时家长应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说明理由,培养孩子的爱惜之心,以从心理上防止、克服孩子暴力倾向的形成。
2、教导孩子正确的交往策略。多数孩子的攻击行为都属于一时冲动的类型,其实他们心中是渴望友谊的,只是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这种时候,家长应该及时教给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教孩子运用多种方式来化解困境。
3、教孩子控制情绪。情绪在人的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幼儿还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逐步战胜情感刺激,使孩子有稳定的情绪,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融合。
孩子有暴力倾向,需要家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创造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同时加强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管理,尽量少让不良事物影响了孩子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