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教育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2019年08月23日 09:42
错位教育可能带来哪些影响?本期邀请儿童教育专家、“妈妈加油站”创始人罗玲老师详细解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同年龄段有哪些错位教育?
日常中很多家长会把孩子表现的一些小行为联系到很大的方面(道德、品格等),而过度去管教,却不明白有些是孩子生理上决定的。比如有些孩子在比较小(1~2岁)的时候,不是很愿意分享,家长就觉得孩子现在这样未来是不是会很自私呢,然后就开始教育。家长出现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作为新手家长,没有经验又比较着急,一心想着要教育出如何如何优秀的孩子,却忽略了孩子此时的生理决定了他不理解这些,也不可能做到。 孩子长到三四岁了,家长知道了我要接纳孩子,理解孩子,但又没有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过多的保护和呵护,顶着一颗完全的接纳的心,对孩子的行为没有要求或要求很低,这反而妨碍孩子的成长。 孩子再长大一点,四、五岁的时候,家长又容易被周围同龄的孩子影响,被同龄孩子之间的比较所占据,放弃以前获取的关于孩子教育的所有知识。家长要了解和坚持自己养育孩子的大方向,知道每个阶段教育孩子的侧重点是什么。比如孩子学才艺,不是说不学,而是根据孩子的特点适当地学,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管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体能的探索和发展等等,学才艺只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不能为了这一部分,其他方面都不发展了。 等孩子九、十岁的时候,家长又发现了很多问题,这时的家长更着急,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管教,认为如果这时候再不好好教育,一生都要废了。却不知道对于这阶段孩子的教育,需要放手,管得越多,效果越差。 等孩子长到十三、四岁时,如果依然不顾孩子的情绪,不断地加大掌控,亲子关系就容易变得很糟糕,因为一般孩子到初中阶段就进入一个叛逆期。此时家长采取一些间接的教育方式来影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反而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度过这一阶段。 孩子在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成长的特点,管教的方式也应随之而变,家长要先对孩子了解,才可能做到教育有方。
3-6岁培养自主感注意什么?
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中的八个危机”理论,在3-6岁的主动性与内疚感是指,一个孩子两三岁以后,会有自主意识,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有掌控自己的欲望,如果这些想法得到鼓励,就会慢慢形成自主感。埃里克森认为自主感会让一个孩子产生意志力和树立内心的自信。意志就是说他有这个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控制自己的能力。这个年龄段,如果孩子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得到赞赏和鼓励,就容易发展出他自己想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并敢于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自然而然也就增强了做事情的主动性,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发展,自控自律能力也能增强。反之,如果得到打击,对孩子七岁以后的能力都会有影响,也容易产生内疚感和自卑心理。 家长容易出现的错位教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家长对孩子的阶段性特点不够了解,当孩子有时想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或说一些大话时,家长就加以打击,也就是不支持他的自主性。2、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不加以引导和限制。孩子并不只是学做事情,而是成为一个社会人,家长的责任是要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人。孩子做的有些事情可能会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冲突,他去探索,但会违反社会公共的规则,或者冒犯到别人,家长这时要及时给孩子一些界限和引导,界限以内,鼓励孩子大胆去做;界限以外,告知孩子这不被允许。通过这些边界的设定既能帮助孩子了解社会的要求,同时也帮助孩子发展出自控能力。爱孩子,要给孩子自由,要接纳、尊重孩子,但给孩子相应的限制约束的概念也不能少。
错位教育对孩子发展有何影响?
有研究的结果表示小孩在六七岁以下的幼儿期,各个方面都在塑造成型的过程中,大脑神经在不断地发展,长到八、九岁时,大脑神经又会慢慢地分支、削减,把没有用的遗弃掉。小时候经常做的事情,会使大脑神经的连接产生很多新的连接,就像很多小路一样,经常走、反复走的小路慢慢就成了路了,这是一个比较生动的说法或比喻。说明孩子在较小的时候就可能形成一些关于这个世界、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理论和信念,这些理论和信念在意识里或潜意识里影响他的一生。人常常是不自觉地受到这些潜意识的影响,并在这些意识下,做出一些重大的事情或决定等。虽然早期形成的这些意识信念在后来还能有很多机会去改变,比如说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了,那么同样会受到幼儿园同伴和老师的影响,并不是说一切的责任都是家长教育的责任,但不可否认有部分信念是可能在潜意识里持续很长时间产生不可知影响的。况且,要想改变这些小时候培养的意识,可能需要进行一些专门的系统的心理治疗,或在自我觉察中刻意改变,才有可能做到。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多的可能体现在让孩子形成某种性格、某些生活方式、做事的习惯等,如果说达到严重伤害的程度,是不会轻易造成的,除非出现长期的很极端的事件,比如长期(长达几年时间)限制孩子不出门,不做户外运动。这需要满足两个因素,一个是极端的虐待或压迫,另一个是长期的。一次性的事件,经过安抚,或其他方式可以疗愈,因为人的可塑性特别强,随着成长,心理的治愈能力也会增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同年龄段有哪些错位教育?
日常中很多家长会把孩子表现的一些小行为联系到很大的方面(道德、品格等),而过度去管教,却不明白有些是孩子生理上决定的。比如有些孩子在比较小(1~2岁)的时候,不是很愿意分享,家长就觉得孩子现在这样未来是不是会很自私呢,然后就开始教育。家长出现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作为新手家长,没有经验又比较着急,一心想着要教育出如何如何优秀的孩子,却忽略了孩子此时的生理决定了他不理解这些,也不可能做到。 孩子长到三四岁了,家长知道了我要接纳孩子,理解孩子,但又没有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过多的保护和呵护,顶着一颗完全的接纳的心,对孩子的行为没有要求或要求很低,这反而妨碍孩子的成长。 孩子再长大一点,四、五岁的时候,家长又容易被周围同龄的孩子影响,被同龄孩子之间的比较所占据,放弃以前获取的关于孩子教育的所有知识。家长要了解和坚持自己养育孩子的大方向,知道每个阶段教育孩子的侧重点是什么。比如孩子学才艺,不是说不学,而是根据孩子的特点适当地学,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管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体能的探索和发展等等,学才艺只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不能为了这一部分,其他方面都不发展了。 等孩子九、十岁的时候,家长又发现了很多问题,这时的家长更着急,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管教,认为如果这时候再不好好教育,一生都要废了。却不知道对于这阶段孩子的教育,需要放手,管得越多,效果越差。 等孩子长到十三、四岁时,如果依然不顾孩子的情绪,不断地加大掌控,亲子关系就容易变得很糟糕,因为一般孩子到初中阶段就进入一个叛逆期。此时家长采取一些间接的教育方式来影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反而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度过这一阶段。 孩子在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成长的特点,管教的方式也应随之而变,家长要先对孩子了解,才可能做到教育有方。
3-6岁培养自主感注意什么?
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中的八个危机”理论,在3-6岁的主动性与内疚感是指,一个孩子两三岁以后,会有自主意识,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有掌控自己的欲望,如果这些想法得到鼓励,就会慢慢形成自主感。埃里克森认为自主感会让一个孩子产生意志力和树立内心的自信。意志就是说他有这个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控制自己的能力。这个年龄段,如果孩子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得到赞赏和鼓励,就容易发展出他自己想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并敢于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自然而然也就增强了做事情的主动性,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发展,自控自律能力也能增强。反之,如果得到打击,对孩子七岁以后的能力都会有影响,也容易产生内疚感和自卑心理。 家长容易出现的错位教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家长对孩子的阶段性特点不够了解,当孩子有时想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或说一些大话时,家长就加以打击,也就是不支持他的自主性。2、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不加以引导和限制。孩子并不只是学做事情,而是成为一个社会人,家长的责任是要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人。孩子做的有些事情可能会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冲突,他去探索,但会违反社会公共的规则,或者冒犯到别人,家长这时要及时给孩子一些界限和引导,界限以内,鼓励孩子大胆去做;界限以外,告知孩子这不被允许。通过这些边界的设定既能帮助孩子了解社会的要求,同时也帮助孩子发展出自控能力。爱孩子,要给孩子自由,要接纳、尊重孩子,但给孩子相应的限制约束的概念也不能少。
错位教育对孩子发展有何影响?
有研究的结果表示小孩在六七岁以下的幼儿期,各个方面都在塑造成型的过程中,大脑神经在不断地发展,长到八、九岁时,大脑神经又会慢慢地分支、削减,把没有用的遗弃掉。小时候经常做的事情,会使大脑神经的连接产生很多新的连接,就像很多小路一样,经常走、反复走的小路慢慢就成了路了,这是一个比较生动的说法或比喻。说明孩子在较小的时候就可能形成一些关于这个世界、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理论和信念,这些理论和信念在意识里或潜意识里影响他的一生。人常常是不自觉地受到这些潜意识的影响,并在这些意识下,做出一些重大的事情或决定等。虽然早期形成的这些意识信念在后来还能有很多机会去改变,比如说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了,那么同样会受到幼儿园同伴和老师的影响,并不是说一切的责任都是家长教育的责任,但不可否认有部分信念是可能在潜意识里持续很长时间产生不可知影响的。况且,要想改变这些小时候培养的意识,可能需要进行一些专门的系统的心理治疗,或在自我觉察中刻意改变,才有可能做到。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多的可能体现在让孩子形成某种性格、某些生活方式、做事的习惯等,如果说达到严重伤害的程度,是不会轻易造成的,除非出现长期的很极端的事件,比如长期(长达几年时间)限制孩子不出门,不做户外运动。这需要满足两个因素,一个是极端的虐待或压迫,另一个是长期的。一次性的事件,经过安抚,或其他方式可以疗愈,因为人的可塑性特别强,随着成长,心理的治愈能力也会增强。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