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正文

好妈妈要帮孩子度过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

1回顶部

  10.好妈妈要帮孩子度过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会发现,这些“小大人”的大人气越来越浓了。他可能会模仿妈妈做饭的样子,要求和妈妈一样涂抹口红,和小朋友结婚……作为妈妈,要知道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也是他成长的标志。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不要盲目惊喜或沮丧,因为如果孩子的这些行为得不到尊重的话,他的这些社会活动和规则会转瞬即逝。因此,妈妈一定要读懂孩子的行为,顺利帮他度过这个敏感期

  要点一:有“藏、占有”的意识与行为,可能会从别人那里“偷”东西

  占有欲是人成长阶段的一种正常心理。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会产生 “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往往是从“我”出发,认为很多东西都是他的,不允许别人碰他的东西。又由于好奇、独占等心理,孩子也会抢别人的吃的、“偷”别人的玩具。其实,孩子的这种心理和表现都很正常,这与自私自利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孩子抢别人的食物、私藏别人的玩具时,妈妈一定不要大惊小怪,而是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待他的行为。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舟舟喜欢和邻居家的齐齐一起玩,但他每次看到齐齐漂亮的玩具,总忍不住占为己有,想办法“偷”回家。妈妈逐渐意识到了他的这种行为,曾多次教育他,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却收效甚微。这天,妈妈发现舟舟的玩具箱里又多了一个洋娃娃,妈妈很担心,小小年纪就有这种坏习惯,长大了可怎么得了。

  事例2:

  一次,妈妈发现3岁半的晨晨的兜里多了两个塑料拼图。于是妈妈问:“这是哪来的?”晨晨支支吾吾地说:“老师送的。”妈妈看着他的样子,知道他在撒谎,故意说道:“这个和幼儿园的玩具好像啊?”晨晨兴奋地说:“就是幼儿园的拼图。”

  妈妈这才知道他是偷拿了幼儿园的玩具。这时,妈妈蹲下身来,说:“你知道吗?幼儿园的东西是给所有小朋友一起玩儿的,不是你一个人的。”

  接着,妈妈拿出家里的类似的拼图,说:“看见这个了吗?这个才是你的。”说着,指着另外两个拼图,说:“至于它们两个,它们的家在幼儿园。我们明天送它们回家,好不好?”晨晨点了点头,说:“好。”

  第二天,妈妈带着晨晨将拼图还给了幼儿园老师,老师还表扬了他。

  教育感悟

  孩子的“占有欲”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像舟舟的妈妈一样,很多妈妈对孩子所谓“偷”的行为非常敏感。其实,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对你我他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在他的思维里,认为“只要我喜欢,就是我的”。

  即使他模糊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有时还是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总是希望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想办法得到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教育的方式,孩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会逐渐淡薄,“占有欲”也会逐渐减少和消失。

  当然,像“掠夺”、“独占”的行为,妈妈还是要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教育对策,以纠正他的行为。不能用苛责的语言责备他,以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同时也不能放任不管,以免他的这种行为演变成偷。像事例2中妈妈明确告诉孩子拿幼儿园的东西是不对的,又通过“送拼图回家”这样的行为,鼓励他将物品归还幼儿园的老师。这种做法就值得借鉴。

  妈妈妙招

  1.避免产生“审问”的局面。

  当妈妈发现孩子有了新玩具或其他东西时,妈妈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产生“审问”的局面。因为这样只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逼迫他说谎。妈妈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的玩具就是偷来的,还是要鼓励他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才更利于解决问题。

  2.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侵占。

  在实际生活中,妈妈要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才可以玩,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偷拿”了是不对的行为。妈妈也要试着让他感受别人因心爱的东西不见了时的伤心难过情绪。

  此外,妈妈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一些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告诉孩子要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说“你的汽车能借我玩吗”、“你的飞机可以送给我吗”等等礼貌用语。

  3.对孩子的“偷窃”行为,切忌严加管教。

  当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后,妈妈不要用惩罚的方式教训他,因为强烈的管教方式反而会让“偷窃”成为他强烈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他变本加厉地“偷拿”别人的东西。

  其实,在孩子的概念里,并没有“偷窃”的概念。因此,对于孩子所谓的“偷窃”行为,妈妈不可严加管教,也不要给他下一个“小偷”的定义,以免伤害他的自尊心。

  4.鼓励孩子归还别人的东西。

  当孩子偷拿了幼儿园或者其他小朋友的物品时,妈妈除了让他分清对错,具备是非观念外,这件事的处理结果也非常重要。妈妈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归还物品,当然。归还之前一定要让他明白道理,从而让他作出自愿归还的行为,不可强迫。当然,妈妈不可以代替他归还。

2回顶部

  要点二:孩子喜欢支配物品,喜欢交换,很可能是“不等价交换”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他会逐渐发现,自己和别人的物品都是不可侵犯的,于是便萌发了交换的思想和行为。这种行为在3—5岁的孩子身上极为常见。如果有一天,孩子兴奋地和妈妈炫耀:“我用新的文具盒换来了××的美羊羊贴画。”这时,妈妈可不要用“傻”、“笨”、“没有经济头脑”等词汇责备孩子“不等价交换”的行为,也不要干预他的这种行为。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姗姗从幼儿园回家后,向妈妈炫耀道:“妈妈,快看,一朵小红花。”妈妈低头一看是一张小红花的贴画,漫不经心地问:“哪来的?”姗姗回答:“用杯和小朋友换的。”妈妈听了,皱着眉说:“啊?傻孩子,那个小红花有什么好的?你知不知道一个水杯多贵啊?能买好几百张小红花了。”姗姗听了,撅着嘴,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脸上的表情很迷茫。

  事例2:

  一位妈妈看到4岁的女儿用水彩笔换了一块积木后,并没有责备她,而是温柔地问:“这块积木是不是那个小朋友最珍贵的东西啊?”女儿骄傲地点了点头,说:“是,那个水彩笔也是我最珍贵的东西。”

  事例3:

  5岁的星星用一个机器猫玩具和林林交换了1枚一块钱硬币。不一会儿,星星把硬币弄丢了,于是向林林要回机器猫。这时,妈妈走过来对星星说:“你的机器猫已经和林林的硬币交换了,如果要想要回机器猫,就必须用硬币来交换。”星星听了,不再争辩了。

  教育感悟

  交换是孩子之间的一种交往行为。最初的时候孩子会通过赠送零食赢得友情。渐渐地,他发现交换玩具、物品的方式所产生的友情更长久。于是,在他们之间就出现了交换的行为。

  但孩子之间经常会出现“不等价交换”,比如,一个洋娃娃换一个螺丝钉,一个电子玩具车换一个破旧的图画书。由于物品的价值不同,有贵有便宜,一些妈妈对孩子的“不等价交换”的行为产生了质疑。

  其实什么是“等价交换”?所谓的“等价”在大人看来是以金钱为标准的。但在孩子的眼里,没有金钱的概念,但他一样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就像事例2中女孩的交换行为,他们的交换理由是对方最珍贵的物品,在他们看来这两种物品就是等值的,交换也是合理的。

  因此,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妈妈不必太过紧张,也不必在意“吃亏”或者“占便宜”。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所产生的成就感会使他内心中的自我变得更强大。这种自我认识绝对不是一个水杯或者水彩笔能换来的。

  妈妈妙招

  1.不要以大人的成见看待孩子的交换行为。

  交换是孩子赢得朋友的一种方式,妈妈不要以大人的成见看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其实,在三四岁的孩子眼里没有“价值”的概念,他们更不懂得“等价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妈妈不要向孩子灌输“沾光”或“吃亏”的概念,像事例1中妈妈的行为就不可取,因为这样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意识不能得到自由发展。当然,当孩子“吃亏”了,妈妈也不要说孩子“笨”、“傻”之类的话,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2.告诉孩子交换后不后悔。

  一些孩子在交换玩具后后悔了,把玩具弄丢了或者玩坏了,然后希望要回原来的玩具,事例3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时候,妈妈一定要告诉孩子交换后的物品已经有了新主人,那个东西已经属于别人,不再是自己的了。

  一个4岁的女孩在幼儿园答应送给班里的小朋友一个王冠,然后从他那得到一张兔子贴纸。可是回家一想觉得不合算,就对妈妈说:“我现在不想换了。”可是妈妈却郑重地对她说:“你说过的话要算数,答应别人的不能反悔的。”妈妈的做法不仅让女儿学会了交换后不能后悔,还让她学会了兑现承诺,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3.鼓励孩子交换和赠送。

  交换是孩子人际关系敏感期的重要表现。妈妈不仅要理解孩子的行为,还要为他创造交换的条件,鼓励他用交换、赠送的方式赢得友谊。一位妈妈为了鼓励孩子和同龄朋友一起玩,和小区里其他妈妈商量,把周日定位孩子们的玩具交换日。这天,这个小区的同龄小朋友都会在一起分享玩具,互相赠送。这种方法值得妈妈学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不要干涉孩子的行为,也不要随意给他建议,而是让他随便交换。

3回顶部

  要点三:喜欢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开始有性别概念

  一个3岁的男孩悄悄地趴在妈妈耳边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男孩有小鸡,女孩没有小鸡鸡。”如果哪位妈妈听到孩子诸如此类的话,千万不要觉得意外。因为孩子在3—5岁这个年龄段,会慢慢发现男人的身体和女人的身体是不一样的,他会对身体特别是异性的身体表现出明显的兴趣。这就标志着孩子已经进入了性别的敏感期

  经典事例

  事例1:

  两个3岁左右的孩子在一起玩儿,一个女孩蹲下尿尿,男孩则在一旁观察。一会儿,男孩的妈妈走过来,男孩指着女孩,郑重地对妈妈说:“妈妈,她没有小鸡鸡,她还蹲着尿尿。”女孩则低着头,好像犯了天大的错误。

  事例2:

  3岁的顺顺和2岁的小表妹一起洗澡,两个人在里快乐地扑腾着。不一会儿,顺顺不玩了,原因是小表妹比自己缺少了一样东西。洗完澡后,顺顺像以前一样,把问题一股脑儿地向妈妈道了出来:“为什么妹妹没有小鸡鸡?她蹲着尿尿,我却站着?”

  妈妈则耐心地回答:“因为她是女孩,你是男孩。男孩有小鸡鸡,女孩没有。”接着顺顺又问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小宝宝在阿姨的肚子里?”“爸爸也会生小宝宝吗?”“为什么我没看见爸爸妈妈结婚呢?”……妈妈都耐心解答。

  事例3:

  4岁的同同最近总偷偷地看妈妈的乳房。妈妈觉得应该让他了解这些知识了。于是,妈妈找了个机会和他一起洗澡。

  同同摸着妈妈的乳房,问:“妈妈,为什么你这里比爸爸的大呢?”

  妈妈镇定地说:“因为这是乳房啊!”

  同同又问:“乳房是干什么用的?”

  妈妈笑了笑,说:“这里面以前有奶,你就是喝里面的奶长大的。”

  同同说:“为什么以前要喝那个?”

  妈妈说:“因为你小的时候没有牙齿,不能吃粮食,为了获得营养就要喝妈妈的奶。”

  ……

  教育感悟

  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孩子会慢慢发现男性和女性有很多区别,比如女性一般是长发,男性一般是短发;女性可以穿裙子,男性却不能……于是,他逐渐萌生了性别的概念。他也会慢慢发现男性和女性的某些身体部位和生活习惯也存在着差别,比如,男孩站着尿尿,女孩蹲着尿尿;男孩有小鸡鸡,女孩没有……

  一般来说,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当他发现这些不同后,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私处特别感兴趣,最常见的就是观察别人的身体。其实,这是孩子好奇的表现,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如果这个时候,妈妈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向他传授一些性别知识,他便会对此类问题逐渐失去了兴趣。但是如果妈妈避讳和孩子讨论这些问题,他探究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甚至被压制,很可能导致孩子这方面的知识欠缺。所以,孩子性别知识这方面的教育越早越好。

  妈妈妙招

  1.教孩子认识身体器官。

  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在一定时期都会对自己的身体部位产生好奇,比如,这个身体部位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用途?等等。这时,妈妈一定要抓住机会,让他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位妈妈在给孩子的洗澡的时候,帮他洗身体某一部位时,说:“这是你的眼睛,我们用它观察这个美好的世界;这是你的鼻子,我们用它闻花香;这是你的耳朵,我们用它听小鸟的叫声……这是你的小鸡鸡,这个是宝贝,我们要保护好他,不能随便让别人碰这里。”、妈妈的方法不仅能让孩子知道身体各个器官的名字、用途,还能让他保护好自己的私处。这样的教育方法值得妈妈学习。

  2.毫不避讳地解答孩子的问题。

  四五岁的孩子对自己和异性的身体感兴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当他有这方面的疑问时,妈妈要以坦然的态度解答给他听。如果孩子对妈妈身体某一部位产生兴趣时,妈妈也要毫不避讳地和他谈论这些问题。像事例3中,妈妈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在生活中,妈妈也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孩子心理的图画和动画片,让他从图像上了解这些知识。

  3.加深孩子对自身角色的认同。

  当被孩子问到关于性别的问题时,妈妈除了简单告诉孩子“这是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区别”等刻板的性别信息外,还要注意引导孩子对自身角色的认同,比如男孩子,妈妈要告诉他:“因为你有小鸡鸡,所以你是个男孩子,男孩子应该独立、勇敢、豁达。”如果是女孩子,妈妈要告诉她:“你长大后也会有乳房,要养育宝宝,女孩要温柔、贤惠、独立,爱护自己的身体。”以此来加强孩子对自我性别的认识。

  4.理解孩子的某些现象。

  当孩子处在性别敏感期时,他会对异性小朋友格外得好。这种表现在孩子交往过程中很明显。其实,这种表现很正常,妈妈不要嘲笑他的这种行为,也不要给他扣“小色狼”的帽子。这期间,如果孩子喜欢观察异性小朋友的身体部位,或者观察妈妈的身体,妈妈也不要盲目批判孩子的行为,而是正确引导他,通过讲解性别知识,满足他的好奇心

4回顶部

  要点四:对自己的出生感兴趣,老是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四五的孩子对自己的出生非常感兴趣,他会经常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也几乎都遭遇过孩子问这个问题时的尴尬,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很多妈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答或“绕道而行”,有的说:“你是从妈妈肚脐眼里生出来的。”有的说:“你是妈妈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总之,妈妈在这个问题上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可是一些玩笑话却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个4岁的女孩最近闷闷不乐的,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想事情。一天,妈妈走到她身边,问:“最近怎么不高兴了呢!”女孩看了看妈妈,低下了头。妈妈又说:“和妈妈说说,妈妈可以帮你。”

  女孩犹豫了一下,委屈地说:“妈妈,你可不可以不扔掉我?我不想去垃圾堆。”妈妈很疑惑,突然想起前几天女儿问自己“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了敷衍她,自己说“她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妈妈听了,后悔不已。

  事例2:

  一个5岁的男孩问:“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妈妈说:“你是妈妈生出来的。”男孩问:“我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妈妈想了想说:“你知道花在生长前要有种子吗?”男孩点了点头。妈妈继续说:“你在最初的时候就是一粒种子,但这粒种子只有爸爸才有。然后,爸爸把种子放在妈妈的肚子里,它在里面生根、发芽,然后慢慢地长出鼻子、眼睛、嘴巴、手、脚……10个月后,你就出来了。”……

  事例3:

  幼儿园里,老师问孩子们“你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的答案各种各样。其中一个孩子说:“你们的答案都不对,我看过电视了,我是爸爸妈妈生的,爸爸的种子游啊游,找到了妈妈的种子,两个种子包成了一个圆球。小球长啊长,慢慢地长出手和脚,还有脑袋,我就出来了。”说完,这个孩子的脸上露出了一副自豪的神情。

  教育感悟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我是怎么来的”的疑问。孩子在3—5岁这个年龄段,会经常问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大多数妈妈觉得尴尬,因为自己不知道怎么回答这类问题。

  于是一些妈妈绕道而行,各种各样的回答涌现出来,如“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从妈妈的肚脐眼里钻出来的”等等。这种哄骗不仅不会让孩子相信,还会让他有被骗的感觉,即使孩子相信了,也很可能会对他造成伤害。像事例1中,妈妈的一句“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的玩笑话,却成为了孩子的负担。可见,孩子的这类问题不容忽视,更不可轻视。

  很多妈妈之所以对孩子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难以启齿,那是因为他们由生命起源联想到了性。的确,孩子年龄尚小的阶段不宜了解性知识。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妈妈应该怎样回答这类问题,但又不欺骗孩子呢?

  妈妈妙招

  1.正视孩子关于出生的问题。

  当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来的”的时候,妈妈一定不能欺骗他,而是要采用一定的技巧向孩子阐述。像事例2中,妈妈类似于种子的解释就很妥当。平时,妈妈也可以给孩子播放关于这类问题的影碟,通过更形象的方式让他了解自己的来由。更为关键的是,妈妈要让孩子知道,他是爸爸妈妈相爱的结晶,与爸爸妈妈有着血缘的联系,这种关系会让他产生强烈的安全感。

  2.善待孩子的刨根刨根问底。

  一般来说,当孩子第一次问“我是哪来的”的问题,妈妈只要回答“是妈妈生出来的”就可以了。当孩子反复提出此类相同的问题时,妈妈就要具备耐心了,一一给孩子作出解释。如果孩子追问一些细节,比如,“我是怎么从妈妈肚子里跑出来的?”“爸爸是怎么把种子放进去的?”妈妈不要觉得尴尬,《儿童百科全书》上有专门讲解怀孕、分娩的细节知识的章节,而且图文并茂,妈妈可以通过让他阅读,再加上自己的讲解,相信孩子会更易理解。

  3.借机让孩子了解真相。

  当孩子反复提出“我是怎么来的”的问题时,妈妈可以从其他方面让孩子了解一下这类知识,比如,告诉他“你一天天长大,待了10个月后,妈妈的肚子再也装不下你了,于是,你就出来了。”还可以告诉他:“当生你的时候,妈妈被送到医院,得到医生和护士的帮助与照顾,你才能顺利地出生。”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又让他知道人们之间需要互相帮助和关爱,从而培养他的爱心和感恩心。

5回顶部

  要点五:对自我产生审美要求,并开始追求完美

  在生活中,细心的妈妈会发现,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三四岁或更早一些的时候,会对自我产生审美要求,甚至会刻意追求完美。具体表现为,不吃带“伤痕”的水果、拒绝不漂亮的衣服、不吃缺了一块的蛋糕……有时还总喜欢在镜子前摆弄头发、装扮自己。这时,妈妈可千万不要嫌他麻烦或者毛病多,因为当孩子出现以上这些行为时,说明他已经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乐乐要吃糖葫芦,妈妈就给他买了一串。因为担心他吃不了,妈妈先吃了两口,乐乐见此大哭大闹起来,说什么也不再吃那串糖葫芦了。最后,妈妈不得已又买了一串“赔”给他。

  事例2:

  4岁的雯雯最近喜欢上了打扮,喜欢拿着妈妈的口红,照着镜子涂抹,有的时候口红抹到嘴唇外面了,她就拿起棉签擦拭。而且为了追求单纯的漂亮,她喜欢把卡子和头花戴得满头都是。不仅如此,趁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还偷偷穿妈妈的高跟鞋,走路时发出“嗒嗒”的声音,很神气。

  事例3:

  一位妈妈反映说:“ 4岁的儿子最近就像变了一个人,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了。我和他一起叠纸飞机,他不小心把纸撕坏了一个小口,就要求重新叠。重新叠后,他又发现纸已经褶皱了,便大哭大闹:‘我总叠不好’。于是,我变换着招数安慰他。但他却仍然觉得我犯了一个大错误,没有办法,最后我给他换了一张新的纸。”

  教育感悟

  成人有成人的审美的情趣,孩子有孩子的审美标准。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当然也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孩子会产生自豪感,也会感到喜悦。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妈妈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他的精神世界正在走向丰富和深入。

  孩子审美敏感期的表现最初体验在食物上,比如,选择果的时候,选择最大、最光亮、没有疤痕、没有斑点的那个。又如,妈妈把咬了一口或者掰了一半的馒头给孩子,他常常会拒绝。这些表现在0—2.5岁的孩子身上比较常见。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追求食物完整的敏感期过后,他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转移到对其他物品上来。比如画画,他要求每一笔都精确,不精确就把整幅画都撕掉。这种表现在3—4岁的孩子身上比较常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事物环境都比较挑剔,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自我审美也开始有要求,比如,喜欢打扮,穿漂亮的衣服,总爱照镜子等等。

  对于处于完美敏感期的孩子来说,追求完美的心理是正常表现,这种行为应该得到妈妈的理解。同时,为了帮助孩子度过这段敏感期,妈妈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妈妈妙招

  1.理解孩子的追求完美的行为。

  三四的孩子追求完美的主要表现是只吃完整的食物;喜欢打扮,尤其是女孩,常常穿着妈妈的衣服走来走去;对自己做事要求也比较严格,事例1、2、3中就是孩子追求完美的具体表现。当孩子发生以上这些行为时,妈妈一定要理解。

  像事例1孩子的表现,妈妈可不要认为孩子吃独食、小气,或者怎么和妈妈不亲呢?这么任性呢?其实,这不是任性,也不是他不喜欢妈妈,只是因为残缺的食物让他感到很痛苦,所以他无法接受。这段期间,妈妈要尽量给孩子完整、完美的物品,不要怕宠坏这个时期的孩子,而是要尽量满足他的要求。

  2.给孩子完美的参照物。

  在孩子心中有一个完美的标准,如果他没有一个参照物的话,很可能就用“尽善尽美”来要求自己。就像事例3中的妈妈描述的那样,孩子希望自己做到最好,但是达不到的话,就会很痛苦,甚至自暴自弃。这个时候,妈妈一定要予以正确的引导,可以对孩子说:“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连纸飞机都不会叠呢!”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孩子的信心。

  3.正确对待孩子的涂抹行为。

  一些孩子喜欢拿着妈妈的化妆品、高跟鞋打扮自己,像事例2中孩子的行为,一些妈妈开始担心,孩子这么小就“臭美”,长大了还得了!其实三四岁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已经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了。针对这种情况,不管孩子打扮得美还是丑,妈妈都要给他审美的自由,客观看待他的行为,同时告诉他外表的美不是最重要的,内心美才是更可贵的,从而给他树立一个美的正确标准。

6回顶部

  要点六:孩子要“结婚”,最初想和父母结,后来想和周围的成人结婚

  从才几岁的孩子口中听到“结婚”的字眼,很多妈妈可能会非常担心:孩子是不是“早熟”了?最初孩子是想和父母结婚,然后又可能想和周围的成人结婚。在幼儿园他会寻找自己喜欢的人,然后也要和那个人结婚。其实,妈妈不用担心,这是孩子的婚姻敏感期到来了。妈妈只要能正确引导,就能帮助他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半的儿子从幼儿园回家后跟妈妈说:“我要和厨师奶奶结婚!”妈妈惊讶地问:“为什么呀?”儿子回答:“因为厨师奶奶对我很好,每次都给我许多我爱吃的菜。而且她还给过我一个苹果。”妈妈听后真是哭笑不得……

  事例2:

  4岁的爱媛很喜欢同班的宇通,于是她把自己喜欢吃的零食都拿给宇通吃,爱媛对妈妈说:“我要和宇通结婚。”妈妈听后却说:“羞不羞啊?小姑娘家的,又给小男孩送东西吃,还要和人家结婚?”而且妈妈还将这件事告诉了爱媛的爸爸和其他的朋友。后来大家总爱拿这件事逗弄爱媛,她开始有意识地疏远宇通,并渐渐地与所有的异性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教育感悟

  婚姻敏感期大约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开始出现。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在逐渐探索人群的组合形式,而周围人的婚姻形式是离他最近的,所以他就开始关注结婚,研究谁与谁会结婚。若是他自己喜欢谁,他也会想要和那个人结婚。其实,婚姻敏感期的出现,就是孩子认知人类社会组成形式的一种表现。

  在这个时候,妈妈不用太过紧张,孩子嚷着要和某人结婚,并不是他早熟的表现。妈妈要能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他总是要经历这一阶段的,他也可能会因为某种情感得不到满足而痛苦,这些都是正常的。

  所以,妈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恋爱”与“结婚”,并通过正确的指导,来教孩子学会处理这种关系,让孩子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婚姻观。

  妈妈妙招

  1.正面回答孩子关于婚姻的问题。

  在婚姻敏感期,孩子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他会问“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结婚”,这时候妈妈要能用他可以理解的语言,正面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妈妈可以说“因为爸爸和妈妈相爱”,在得到这样的回答后,孩子就会理解缔结婚姻最基本的要素。妈妈不要逃避这个问题,也不要随便敷衍,更不要训斥孩子,若是他因为妈妈的态度而对婚姻产生厌倦感,那将会影响他今后的生活。

  2.不要嘲笑或批评孩子。

  孩子在这个时期是非常敏感的,他只是在对婚姻进行初步的探索。有的孩子会如事例1中的孩子那样,对婚姻的理解很简单,他只是单纯地认为,谁对他好他就要和谁结婚。

  妈妈这个时候不要嘲笑或批评孩子,要耐心地逐步引导。若是此时妈妈给予了孩子打击,那他就会逐渐放弃对婚姻的探索,甚至还会对婚姻产生畏惧感。

  3.与孩子轻松谈论“喜欢谁”的问题。

  不过才四五岁的孩子,而且还处于婚姻敏感期,所以妈妈对他说的“喜欢谁”、“和谁结婚”等问题,不用很紧张。妈妈应该放松心情,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一些正面的引导就好。

  妈妈切记不要像事例2的妈妈那样,嘲笑孩子的所作所为。要知道,孩子们互相喜欢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他的喜欢也很单纯,就是谁对谁很好而已。妈妈板起面孔的说教反而容易伤害到他的感情,剥夺他的成长快乐,更有可能会误导他对婚姻的看法。

  4.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

  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帮助他建立正确健康的婚姻观念。而且爸爸妈妈良好的婚姻关系、和谐的相处之道,也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这会为他将来建立自己的家庭提供参照的典范。

  另外,在拥有良好关系的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更多的爱,同时他也就能够向他人给予更多的爱,这样还能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引导孩子对婚姻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婚姻敏感期,孩子积极探索婚姻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时候,妈妈就要及时地为他提供相应的知识。妈妈可以告诉他婚姻的基本要素:两个异性、没有血缘关系、彼此相爱的人才能够结婚。

  在明了这一层关系之后,孩子就能逐渐从要和亲人结婚的想法中脱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会逐渐明白,选择结婚对象最好在他的同龄人中寻找;他也会铭记最重要的一点:只有彼此相爱的人才能结婚。

  6.正确看待孩子的“红娘行为”。

  在孩子明白婚姻的基本要素之后,他也许就会开始当起了“红娘”,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为人配对,而且还觉得他的配对很正确。这时候,妈妈也不要嘲笑他的幼稚,要通过耐心地讲解与引导,让孩子明白婚姻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尽管他暂时也许并不理解其中的深意。但妈妈对他的正确教育,却能让他受益终生。

7回顶部

  要点七:崇拜偶像,扮演奥特曼、孙悟空、白雪公主,那是他在确认身份

  每个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都会开始崇拜某些人,他会以他们为自己的偶像,甚至去扮演这些角色,还会幻想自己就是这些角色。妈妈在看见孩子扮演角色的时候,也许会觉得他太调皮,也许还会觉得他太不切实际。但其实,这不过就是孩子在确认身份,他对偶像的崇拜、模仿,也都是一种正常表现。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儿子对奥特曼的痴迷让妈妈都觉得不可思议。儿子每天去幼儿园都要穿着奥特曼的衣服,背着奥特曼的书包。

  一天早上,妈妈问他:“是穿白色袜子,还是蓝色袜子?”儿子居然反问:“奥特曼穿什么颜色的?若是奥特曼不穿我也不穿。”妈妈生气地告诉儿子:“你不是奥特曼!你也不用学他!你就是你。”儿子听后,委屈地哭了起来……

  事例2:

  5岁的佳艺迷恋美羊羊,她要求妈妈也给她梳两个羊角小辫,并且扎上和美羊羊一样的粉红蝴蝶结,而且每天都要戴着和美羊羊一样的粉红围巾去幼儿园。无论走到哪里,佳艺都会跟人说:“我是美羊羊。”

  一天,佳艺又在镜子前扭来扭去,妈妈问她:“你为什么说自己是美羊羊呢?”佳艺说:“因为我爱漂亮呀!”妈妈笑着问:“还有吗?美羊羊只是漂亮吗?”佳艺想了想说:“她还很善良。”妈妈赞许地点点头:“对啊!所以,既然你说你自己是美羊羊,那你是不是也要……”“善良!我也是善良的美羊羊!”佳艺抢了妈妈的话大声说道。

  教育感悟

  孩子在接触大量的动画片、故事书之后,他的内心就会对好与坏有一个最基本的理解。在他4岁左右,他就会进入身份确认的敏感期。此时,他会全身心地崇拜、模仿这些偶像,比如奥特曼、孙悟空、白雪公主、喜羊羊等等。

  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个敏感期,是因为在年龄很小的时候,他认为自己非常弱小,他想要建立一个关于自己内心的形象,希望自己能够变得高大而英勇,这就是在逐步地给自己定位。在这一时期,孩子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要求来选择偶像,勇敢的、机智的、善良的、聪明的……妈妈不要小看了孩子的这种行为,在对偶像的崇拜模仿中,孩子自身的性格也会慢慢地形成。

  所以,妈妈不用头疼孩子看似“不正常”的表现,要理解他的内心,并通过正确的指导来帮助他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

  妈妈妙招

  1.允许孩子尽情地、自由地去模仿。

  在妈妈和其他外人的眼中,孩子对一些偶像的模仿可谓是乐此不疲、全身心地投入。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会表现出一些非常怪异的行为。妈妈不用介意,也不用刻意阻止,让他尽情地去模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正在积蓄力量,他的性格也会逐渐形成。一旦这一时期顺利度过,他自然也就不会再去模仿了。

  2.不要过早地唤醒孩子的“梦”。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做梦的权利,妈妈要知道他做梦的原因。正是因为孩子感觉自己缺少某种强大的力量,所以他才会幻想自己能拥有这样的力量。如事例1的妈妈那样过早地点醒孩子,就会让他伤心而又失落,他的性格发展、心理健康也许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当孩子处于这个时期的时候,妈妈也不用“太现实”。如果有条件,妈妈还可以配合孩子的模仿行为,使他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一段时间后,他就会自然放弃模仿行为,走出幻想。

  3.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

  在这一敏感期中,孩子会自己去寻找相关的故事书、动画片、玩具、服装等东西。有的孩子还会崇拜和模仿很多偶像,他也就需要更多的故事、玩具。因为在孩子眼里,每一个故事、每一种玩具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所以他会一直向妈妈索要。

  在这个阶段,若是妈妈的经济条件允许,就可以适当满足孩子的合理的需求。否则,若是一味地阻止反而会助长他的不良情绪,对他的性格发展也会有不利影响。

  4.帮助孩子通过模仿偶像来培养好习惯。

  在身份确认敏感期,偶像对于孩子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妈妈可以借助偶像的力量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纠正坏毛病,事例2的妈妈就是在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品德。在这一时期,偶像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妈妈所不能想象的。在偶像的引导下,孩子将能心甘情愿地去改正缺点。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也要注意,偶像的品德或良好行为必须是孩子能看得到的。如果为了纠正孩子的缺点而去捏造,就会让他产生“受骗”的感觉,他也就不会再信任妈妈了。

8回顶部

  要点八:遵守规则,如果有人说话不算话,或不遵守规则,孩子就会非常痛苦

  当孩子到了4岁左右,他就开始对规则的建立与遵守显得格外在意,这一阶段就是他的社会规则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建立一些规则,若是有人不遵守规则,或者是破坏了他原来的规则,他就会觉得非常痛苦。所以在这一时期,妈妈要宽容看待孩子对于规则的“执拗”。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女儿和她的好朋友晓荃一起在小区的空地上玩耍。女儿很喜欢晓荃的美羊羊玩偶,晓荃说:“如果你能把昨天老师教的诗歌背出来,我就把美羊羊给你。”女儿太想要那个玩偶了,于是她使劲回想那首诗歌,然后努力地背了出来。

  显然晓荃没料到女儿真能做到,她紧紧地抓着玩偶小声地对女儿说:“我不能给你。”女儿很激动地说:“可是你说的,如果我背出来了你就给我的。”晓荃依然抓着玩偶不放,然后趁女儿不备,她转身跑掉了。

  女儿很伤心,她痛苦地跟妈妈说:“晓荃说话不算数,她那样是不对的……”妈妈除了安慰以外,却也想不明白,那个“美羊羊”本来就不是女儿的,她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呢?

  事例2:

  一天,妈妈心情非常不好,5岁的利利“一不小心”惹到了妈妈。妈妈生气地拽着利利进了小房间,然后把他一个人反锁在了房间里,妈妈说:“给我好好反省!”

  不一会儿,妈妈把利利“放”了出来,但他却很坚决地对妈妈说:“你刚才那么大劲地拽我,我很疼,你不能那样拽我,所以请你向我道歉!”妈妈听后是好气又好笑……

  教育感悟

  处于社会规则敏感期的孩子,在做事情之前都会去建立一些规则,以约束每个参与这件事情的人。因为规则会让这个时期的孩子感觉到安全,他的自我意识在进一步发展,开始要求平等、公正。

  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与他的小伙伴交换玩具,或者互相决定一些规则来进行游戏。在这个过程中,规则是否公平、是不是有人会后悔参加游戏、是不是有人不信守承诺、是不是有人擅自更改规则等问题都是他所不可避免的。而在他的思想中,规则是不能被打破的,一旦有人违背,在他的内心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在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是在规则中寻求公平。

  所以,当孩子处于这一敏感期的时候,妈妈要能尊重他的权利,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他形成正确的规则意识。

  妈妈妙招

  1.妈妈要做到真正尊重孩子的权利。

  在社会规则敏感期,孩子对于自己的权利是非常看重的。有许多妈妈可能会遇到过类似事例2那样的场景,孩子会很严肃地对妈妈或其他人说:“请你给我道歉!”其实这些行为看来尽管有些可笑,但这却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和自尊意识的觉醒。

  所以,妈妈在这一时期,要尽量做到真正尊重孩子的权利,不要表现出不屑,甚至敷衍他。只有这样,孩子的规则意识才能顺利并快速地发展。若是妈妈能加以正确引导,他就能真正明白哪些权利是他必须要维护的。

  2.允许孩子玩有输赢规则的游戏。

  孩子喜欢在游戏中设定一个规则,比如分工有一个固定的要求,每个人都要遵守,违背者就会引起他的情绪波动;或者游戏结果输赢明了,赢的人就要得到奖赏,输的人就要受到惩罚,若是有人不接受这样的规则,他同样会觉得很不舒服;若是有人中途擅自更改了游戏规则,或者使他的权利受到了侵犯,他更是会非常痛苦,等等。

  而在这一系列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就是在学习承受着输赢,以此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妈妈不要很介意这样的游戏,也不用像事例1的妈妈那样很困惑,因为那些都是孩子的规则。这种输赢游戏不同于赌博,而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3.正确看待孩子所要求的“公平”。

  正因为有规则的存在,所以孩子才格外要求“公平”,这也是他在维护自己的权利。比如有的孩子与妈妈一起去吃饭,服务员有可能会因为他是孩子而不给他点餐的权利,这样就会使孩子感觉到不公平,他会认为:既然所有的人都是人,来饭店就是顾客,这就是规则,为什么他就不能点餐呢?

  面对这样情形的时候,妈妈要能正确看待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妈妈千万不要说孩子“无理取闹”,或者训斥孩子,要能主动维护他的权利,同时这也是在保护他的自尊。

9回顶部

  要点九:不强迫孩子做违背他自身规则的事情,尊重他的规则意识

  在社会规则敏感期中,孩子的规则意识会得到最大的发展,他自身的某些规则会让他一定要做某些事,也同时会让他不要去做某些事。当孩子处于这一阶段时,妈妈一定要注意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一些违背他自身规则的事情,否则,他的规则意识的发展有可能会产生混乱。所以,妈妈要尊重孩子的规则意识。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给5岁的女儿买回来一条小短裤,短裤上的图案是女儿最喜欢的米老鼠。但妈妈奇怪的是,女儿却一次都没穿过。妈妈问她:“你为什么不穿我给你买的那条小短裤呢?上面还有你喜欢的米老鼠呢!”

  女儿却噘了噘嘴说:“小男孩才穿短裤呢!我不穿!我要穿裙子。”妈妈笑了起来:“短裤也不分男孩女孩的,你看隔壁小雯都穿了。”女儿使劲摇头:“我不穿!”妈妈一听不高兴了:“一个衣服还挑三拣四的,你的裙子都洗了,明天你不穿短裤就只能光着了!”女儿一听也生气了,大声嚷了一句“我就是不穿”之后,跑回了自己的屋子……

  事例2:

  妈妈给5岁半的胡杨买了一件小衬衫,米黄的颜色穿在胡杨身上很漂亮。但美中不足的是,衬衫有些小了。妈妈觉得无所谓,胡杨既然不能穿还能送给他的小表弟。

  但胡杨却觉得不舒服,他对妈妈说:“这是给我买的衣服,小了就要去找他们换。妈妈你不能把衣服送人。”妈妈说:“一件衬衫嘛,回头我再给你买新的。”但胡杨却很坚决:“不行!妈妈你要去找他们换!”

  看到胡杨如此坚持,妈妈只得尊重他的选择,并带着他一起到商场里换了一件合适的衬衫。

  教育感悟

  4岁左右,孩子的社会规则敏感期开始出现,这时候他除了对他人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感觉到痛苦之外,也会对被强迫改变自己的规则而痛苦。面对拥有规则意识的孩子,若是妈妈强迫他去做一些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将有可能会对他的心理造成伤害。

  有的妈妈可能会认为,为什么这时候的孩子这么固执呢?有些问题本来没那么严重,但在孩子眼中就像是犯了刑律一样地“不可饶恕”。其实,这就是孩子在社会规则敏感期里的表现,妈妈要理解他的这些行为与心理,不要用强硬的态度去对待他。否则,若是强迫孩子打破他自身的某些规则,要他一定要顺着妈妈或其他长辈所说的去做,他单纯的思想有可能会变得混乱,对是非的判断也许就会出现偏差。

  所以,当孩子处于这一敏感期的时候,妈妈要尽量尊重他的规则意识,尤其是他好的规则意识,还要帮助他将其发扬。

  妈妈妙招

  1.不要试图说服孩子按照妈妈的规则去做。

  妈妈有妈妈自己的规则,而孩子也会有他内在的规则意识。在他的认知中,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有些事情的发展又是违背他内心的规则的。在很多情况下,孩子会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的规则意识,而这些行为在妈妈看来又是不可理解的。

  在这个时候,妈妈不要一味地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更不能像事例1的妈妈那样,强迫孩子去遵守自己的规则,或者说服他接受自己的思想。那样一来就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这就有可能会使他的心理受到伤害,同时也不利于他规则意识的发展。

  2.尽量尊重并支持孩子的选择。

  尽管才不过五六岁,但孩子内心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有很多事情,他会经过自己的考虑再作出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妈妈能尊重他的选择,他的规则意识就可以得到继续发展。

  事例2的妈妈就做得就很好,她并没有认为孩子任性,而是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并维护了他的权利,这样他的规则意识就能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而且,妈妈尊重孩子的选择,也是对他最大的支持,这样对培养他的性格也大有好处。

  当然,妈妈要注意,孩子的选择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要能准确判断。对于他正确的选择,妈妈要尊重并支持;而错误且偏激的选择,妈妈要通过引导教育来帮助他明辨是非。

  3.要多向孩子灌输好的规则意识。

  孩子的规则意识,有的是他从小形成的固定秩序使他形成内在的规则意识,有的则是通过家庭中长辈的灌输来形成的。有句话叫“习惯成自然”,妈妈通过引导,要使孩子逐步建立并完善好的规则,这样他就会将执行这些规则变成他的自身需要。在好规则的约束下,他也就很难为一些歪风邪气所误导,这也有助于他的健康成长。

  4.妈妈自己也要能遵守规则。

  妈妈为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规则意识,会帮助他养成好习惯,会将一些好的意识灌输进他的头脑中。但是,有很多时候,妈妈自己却经常会忘记或者违背一些规则,比如告诉孩子过马路要“红灯停、绿灯行”,但自己却总是闯红灯。

  妈妈一边说教着孩子,一边自己却成为了规则的破坏者。妈妈的这些行为,也是对孩子内心规则的不尊重,同时也会对孩子好的规则意识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妈妈自己也要能遵守规则,给孩子作一个好榜样。

2010-08-27 15:41

家喻户晓的84消毒液 你真的用对了吗?

孕期吃错6类水果 危害胎宝发育

你是合格的妈妈吗?10道题目测出来

推广
相关问答
我是一个哺乳期的妈妈,我有一个两个月的孩子,我在今天发现我长了水痘,我想知道会不会传染给孩子

宋鹤兰

在处理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及在提高引导分娩、降低剖宫产率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见解及处理技巧。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水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人为主要传染源,自发病前1-2日至痂盖完全干枯均有传染性,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因直接接触疱疹浆液而感染。病室要通风,可用紫外线消毒。
我是一个捕乳期的妈妈,现在正在给孩子断奶,昨天抱宝宝不小心挤到胸了,现在涨得疼,该怎么办

汪星星

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0余年,对产科合并症、并发症及病理产科等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妇产科的学术带头人。

您好,您应该立即去医院看看您的胸部,先做个触诊看看乳房有没有问题,在有就是把奶用吸奶器都吸出来,这样也会减少一下涨的感觉。不过还是应该去医院检查一下。
相关文章
热点标签

咳嗽有痰吃什么好的快 | 咳嗽偏方 | 一岁半宝宝身高体重 | 宝宝睡前故事 | 湿疹传染吗 | 小孩发烧39度怎么办 | 佝偻病 | 小孩发烧怎么办 | 一岁半宝宝食谱 | 两岁宝宝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