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儿 > 育儿热点 > 正文

新时尚:80后妈妈带小孩也有个性

作者: PCbaby 出处:其他 2011-01-12 09:20
1回顶部

图片来源深圳新闻网
图片来源深圳新闻网

  “妈希望你能爱学习,但不是书呆子。千万别跟我说,妈我只爱学习,我只想看书,我可能一激动会掐你。不用非得什么第一第二,年级前五十、差不多就行了,这个东西要看你自己,只要你觉得不亏,只要你觉得这就是你的能力了……”

  这是一位还没有成为妈妈、甚至连准妈妈都不是的“80”后女性写给未来小孩的一封信,在网上一经贴出,即吸引了无数网友的点击和跟帖。

  作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当越来越多的“80后”开始成为父母,他们个性化的育儿经也逐渐彰显。带孩子,这件在老一辈父母看来是重大责任、是家庭义务、甚至是个人负担的事情,在“80后”们看来,却跟“好玩”、“有趣”等字眼挂起钩来。

  有位“80后”妈妈在跟帖中就说:“既然我们如愿以偿地生了小孩,为什么一定要把生儿育女跟‘含辛茹苦’这样负面的情绪等同起来呢?新时代了,带小孩,也完全可以有点‘娱乐精神’!这样的父母是轻松的,这种父母带出来的小孩也会更开心。 ”

  在带孩子中,享受“玩的乐趣”

  1980年出生的毛毛,去年年底刚生了一个胖宝宝。2007年结婚时,毛毛并不想马上要孩子,夫妻俩都是“80后”,自己都还是没长大的孩子,总觉得还没玩够呢,过早生孩子太“亏”了。但是去年的一场金融危机,让毛毛改变了想法。

  公司越来越不景气,部门主管突然之间就被炒了鱿鱼,整个部门里的人都不得安生。每天在惶恐中度日,让毛毛感到身心疲惫,于是索性自动离职,专心开始造人计划。自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毛毛终于知道做妈妈的感受,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强烈责任感和心底一丝陌生却越来越浓的快乐。在此后的育儿过程中,毛毛让这种快乐与愉悦得以充分体现。

  3个多月的宝宝喜欢自己玩手,有一次,宝宝一不小心在自己的小脸上划了道印子,然后便大哭起。同样的事已经发生过好几次,即便是剪了指甲还是如此。长辈们着急着要给孩子带手套,但毛毛不认同。她认为这样会抑制孩子手指的灵活度。孩子在伤到自己后会有疼痛感,反复几次后,他自然知道划脸这件事是不好玩的。

  毛毛和老公都属于“大模子”,儿子的“吨位”自然也不小,所以毛毛不仅不给他带手套,还尽量给他穿大一号的衣服,便于他的手脚灵活运动。看着儿子一天比一天攀升的饭量和“庞大”的身躯,毛毛突发奇想地给儿子身上披挂些破布,正好配上被折腾后儿子满脸的愁苦表情,她赶紧让老公拍下这个镜头,制成巨幅照片,挂在家里的墙上,旁白设计是:好心人啊,你们忍心看着我瘦下去吗?看着照片中白白胖胖的“小叫化”,毛毛兴致勃勃地称没想到儿子居然如此有表演天赋,缠着老公给儿子拍了一组不同风格的“乞丐照”。

  当然,毕竟已经做妈妈了,毛毛在玩乐之余,对如何带孩子,还是有自己的想法:“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我们从小在众人的呵护下长大,深知过分宠爱的弊端,所以,对于儿子,我坚持不给他提供百分百的保护,更不会整天只围着他转,在确定他吃饱喝足、并无不适的情况下,即便他再哭闹,我们也不轻易去抱他,这样做是为了不让他养成依赖大人怀抱的坏习惯。因为我知道,孩子终究会长大,也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现在给了孩子完好无缺的保护伞,将来在他遇到挫折时,又该如何面对?要知道这个世界是复杂而现实的。”

2回顶部

图片来源深圳新闻网
图片来源深圳新闻网

  “80后”育儿更注重“随意和随性”

  “80后”父母鲜明地彰显颇具个性的育儿观,也会偶尔与父辈的传统观念发生冲突。与毛毛一样,溪圆也是“80后”小妈妈,她与自己的父亲,两代人为了这个孩子,常常争吵不休。溪圆经常在网络上搜索一些关于婴幼儿的养育方法,比如六个月以后的孩子比较容易生病,这点溪圆很清楚,所以当孩子有点头痛脑热时,她很少选择去医院,而是在家里常备冰贴和药品。但孩子的外公还承袭了传统的育儿方式,孩子生病时,他第一时间就要送孩子去医院。为这事,一家人没少吵过。

  溪圆的儿子现在已经一岁半了,开始学会调皮捣蛋,经常不肯按时吃饭睡觉。外公总是连哄带骗带呵斥地要让这个小东西有时间观念,但溪圆却不赞同。她认为,孩子虽小,但他饿了、困了自然会吃会睡,没必要用强制手段,这样会影响孩子性格的成长。她的做法是让儿子尽情地玩,直到他自己累了、饿了时,溪圆才用最快的速度把他喂饱让他睡觉。溪圆的理论让外公感到难以接受。

  此外,一直以来,只要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家长会首先责怪自己的孩子,但溪圆不这么做。如果是自己的儿子错了,她会主动给对方道歉,但如果是对方错,溪圆也不会姑息,一定要向对方讨个说法。一次,邻居小孩抢了她儿子的玩具,惹得她儿子痛哭流涕,外公带着外孙回到家,溪圆知道了前因后果后,对儿子说:“以后再有人抢你东西,你一定要抢回来,让他以后不敢再抢你东西了,大不了你妈我出医药费。 ”

  这番 “教育”,让在一边的外公目瞪口呆。老人家叹息,中国传统的儒雅和谦让精神都到哪里去了?但溪圆却告诉记者:小孩子自有他们之间的游戏规则,一般情况下,大人最好不要去干涉或先入为主地为他们制定规则。当然,也不能让孩子在挫折前一味地退缩和逃避。

  “80后”育儿经“承上启下”

  对于更年长一些的妈妈,生养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人生义务,而越来越多的“80后”妈妈,却把它当成一种彰显时尚个性和享受快乐的体验。她们为了让宝宝享受高端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愿意大把挥洒时间、精力和金钱,她们秉持着科学的态度来教育孩子,热衷于给孩子购买衣服、玩具和各式各样的母婴专用产品:固齿器、磨牙棒、自动奶瓶吸管、奶瓶消毒器……这些“50后”、“60后”妈妈们闻所未闻的玩意儿,却在“80后”妈妈那里见识齐全。

  她们会让儿子扎小辫子,穿裙子;会让孩子站在洗衣机里拍照,让他做“家电代言人”;会在小区里为只有两岁的儿子介绍女朋友……这么做的时候,她们满脸的自然和快乐。

  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孙瑞雪称,很多“80后”妈妈都接受了高等教育,收入也不错,具备了物质和精神的基础,她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在育儿方面自然就更时尚。比如,背唐诗宋词、认字算数,数十年来被当成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天条”,但“80后”妈妈却热衷于从书本、网络和亲子培训班中获取科学时尚的育儿方法,轻松地颠覆了传统的“天条”。

  孙瑞雪还认为,“80后”是中国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代人,在育儿观念方面,他们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出生的人,也就是“80后”的父母,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往往采用“权威型”教育方法,这很难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而对于本身就强调自我的 “80后”小妈妈们,她们在给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中就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开始有意识底发现孩子内在的潜力,并让孩子在早期教育中更多地发挥主动性。

  所有种种,说明了“80后”是一个追求自由而随性的群体,他们做独生子女做得独一无二,做职业人做得有声有色,在生儿育女上,更是依然保持了一贯的自然与随性。

展开全部内容
制作海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文章
温馨提示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定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