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专家专栏 > 罗玲 > 正文

请让努力成长的孩子也看到努力成长的父母

1回顶部

  总有家长朋友在微博、微信跟我聊孩子。我发现一个现象:有少部分家长,曾经问过一类问题,然后在几个月之后,又问同类的问题。此外还有跟丈夫、婆婆的关系问题。我非常理解大家,家庭关系真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善得了的。

请让努力成长的孩子也看到努力成长的父母

图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是如此,我们一生中,大概要面对的课题只有那么几个。除非我们认真应对了,否则,这些问题就会反复出现,直至被彻底解决为止。而每当问题出现,我们对它做出积极反应,解决掉它,这时,我们就成长进步了。

  可是,实际情况常常是,我们看到了问题,也下了决心,然后,随着时间推移,事情变得不紧迫了,最终不了了之。问题就这样又隐藏到角落里,伺机而动,蓄势待发。

  究竟为什么,有些事情似乎很难改变?

  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变化发生,才能切实地进步与成长?

  促进改变,第一步——

  相信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改变自己,相信你的改变能对周围有影响

  估计一些人会觉得这要求太过分了。比如,当出现一些家庭关系问题时,我们容易这样想:凭什么只要求我?这些事情都是因为对方的做法不好!凭什么他们不去改变自己?他平时对孩子什么都不管,我付出一切,出了点问题就来指责我,难道还要求我去反省改变……

  我们不愿意去改变,就是因为我们常常被这种表面的“公平”给牵制住了,我们被他人的弱点所绑架。

  古人说,凡事要反躬自省。孟子说的很严格具体:“爱人不亲,反其仁……礼人不答,反其敬。”就是说,即便你认为自己做的已经很好了,如果结果不好,那么你还是可以继续自省,继续在自己身上寻找提高的空间。

  古人关于自省的话,我们可以这样重述:选择去改变自己,就是选择不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别人的弱点上,不让别人的弱点来决定你的生活质量。

  事实也是如此,当你不把关注点放在计较对方的缺点上时,当你选择去改善自己的那一刻,你就变强大了,因为你的自我价值、影响力都增强了。这时,你是在创造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卷入生活。这时,我们才会真的开始去反思:或许,我当时可以有更好的反应?我应该更多地考虑全局,而不是听任自己的情绪随意爆发?我的语气可以更温和?我还可以从更正面、更有建设性的角度去说?

2回顶部

  促进改变第二步——

  现场的功夫

  反思,就已经是事后的时态了。真正考验自己的,是事发现场的功夫。比如,可能我们想在孩子面前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想对公婆有更友好的表示,跟丈夫交流时能少些指责抱怨、多一些乐观……可是,等事情真的发生时,我们好像蹩脚的演员,连装都装不出来,一下子就落入旧角色里。

  有什么办法吗?或许我们可以给自己规定一个提醒的物品,比如戴个特定的手链,每次看到它,提醒自己,要朝某个微小的改变去努力。这样可以帮我们拉开距离去看,保持觉知,看到自己有没有滑回旧的轨道上。

  另外,有幽默感、有些自嘲精神,这也很有用。自嘲也是保持觉知的一种方式。看到自己处境的荒唐可笑之处,这时我们就跳出来一些了,就更容易摆脱惰性,做出改变。

  促进改变,第三步——

  想出具体的“to-do-list”

  列出来我们能做的具体事情吧。

  我们可能想跟公婆搞好关系,那就想想看,是买点小礼物,还是给他们买点鸡蛋,还是让孩子给爷爷奶奶画幅画?

  我们想激发孩子爸对父亲职责的热爱,那就记得随时指出他的做法对孩子有哪些积极的影响,记得给他分点“肥差”,记得多多就教养问题向他“讨教”……

  我们想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那就少熬夜,多锻炼,多调整心情。我们想多学习,那就做好时间管理,自律地刷屏。我们想扭转财政局面,就学学理财、多做预算、控制消费欲望……

  总有一些我们可以去做的具体事情!

  写到这,想起来过去给学生上课时,总有学生跟我聊他们的各种困境:不喜欢专业但是还改动不得;是该出国还是该找男朋友还是该读博,好像几条路互相制约,完全无处可走;要结婚没钱,要去挣钱风险是女友会跑;读研没钱、去工作没经验且学历不够……总之,在我看来都不是问题的事情,在这些年轻人看来,全是一筹莫展的难题。我当时跟他们开玩笑说:你们觉得都是死扣是吧?现在想,估计的确是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难题。我们好像面对一个刺猬一样,无处下手。

  遇到这样的窘境,我一般给自己三条建议:

  保持乐观——相信办法总是有的;

  诉诸脑力——使劲想;

  随缘——充分利用外界变化。

  其实,所谓的窘境、死扣,之所以难办,不外乎是因为我们不情愿放弃一些东西,有时候是放弃一些利益,有时候是放弃一些自我。

  办法是有的——只要我们不把利益看得太重,或者不把自己看得太重。

3回顶部

  促进改变,第四步——

  走出“舒适区”

  “舒适区”,英语就是comfort zone。当你也想通了、也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了,但最终就是没有做到,那往往是因为,我们谁都不喜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就像我们不喜欢在冬天的清晨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一样。

  妨碍我们走出舒适区的,不只是惰性,更有恐惧——我们害怕变化所带来的未知的一切:我们可能失败、可能让自己出丑显得很傻、我们可能招来更多的麻烦、我们可能对局面失控、我们可能对新情况完全无知彻底不知所措……

  举个我的年轻的朋友的例子。这位朋友的婆婆比较强势,对孩子有高期望,对小两口的生活有过多的评价和指导,这搞得我这位朋友很不舒服。她说幸好他们不住一起。她的策略就是敬而远之,能躲就躲,少接触为佳。对于她来说,跟婆婆零接触的世界就是她的舒适区。但是这样久了,她知道老公和公婆都有些意见,她心里也多少觉得这不是最好的状态,但她就是无法走出这个舒适区。

  后来正好她丈夫出国几个月。出于义务,她不得不硬着头皮经常去跟公婆打交道。她后来回想,发现接触多了,婆婆跟她聊很多年轻时的经历,慢慢地,她居然能理解婆婆现在的做法了。她们的关系变得好起来。她跟我说,原来想起要去公婆家心里就打怵,现在这不是个事了。她说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有种突破自己的感觉,这让她觉得很有力量!

  大概的确是这样。恐惧就像云彩,只是远看时的感觉,等你真的走进去了,它反倒消失了。就好比年轻人想40岁一定是很恐怖的年龄,等你真的40多岁时,你发现不但不可怕,自己反倒是更好的状态。

  走出舒适区,我们失去的只有惰性,得到的却是全新的经历和感受!如果总是沉在舒适区里,我们的生活就变成了一种“沙发土豆”生活。

总结了上面这些,希望对想做出改变的朋友们有帮助。

  现在都说,为人父母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想起很多年前刚去澳洲时,教我学车的是位说话土里土气、长相十足淳朴的澳洲男人。当他知道我都28岁了还没有孩子时,惊呼起来——当然了他有3个女儿——惊呼的内容是:“你还没有开始生活啊!”。当时我觉得,这如果不算歧视那也是夸张得过分了。现在我想,他这说的是他的真实感受。

  回想起来,没有孩子时的我简直就是个半成品!带孩子这几年,每时都有各种变化、适应、觉悟、调整、进步在发生。有的时候不禁想,这才一个孩子,就有这么多变化,倘若我有3个孩子,那岂不是要——“逆天”了!

  后来看到一位美国作家的妻子给丈夫的书写的序,我变得虚心了。他们有9个孩子!她写到:“在把9个孩子抚养成人以后,我才认为自己刚刚开始收获了一些知识……直到我们有了第七个孩子,我仿佛才感觉自己真正成熟了。我最终学会了对无关紧要的事情说不。”

  这位妻子的序言写的非常好,很显然,如果不是花时间来养9个孩子,她在职业上一定不比丈夫更逊色。但是天哪!制造并且塑造了9个人!有什么职业真的更要紧吗?

  所以想跟所有的家长朋友们说,只要我们始终在成长、在进步,那么养育孩子对职业的影响就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了。我们心里都清楚,我们正在变成很多领域的半个专家——我们是半个教育家、儿科医生、名厨、手工艺者、讲故事高手、音乐家、美术家、运动教练、情绪教练、婚恋咨询专家……总之,我们正在进化成一个有着超强能力的新物种!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不敢说自己真的有多好,但如果在每天睡前,我们可以总结:今天,我又有了一些进步!这就足够好了!苟日新,日日新。我们持续地让改变发生,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好一点。

  或许,父母的一大职责正是:让孩子在我们身上看到,一个人是怎样地在成长!

来源:其他2016-12-29 10:16:32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相关知识
展开

家喻户晓的84消毒液 你真的用对了吗?

孕期吃错6类水果 危害胎宝发育

你是合格的妈妈吗?10道题目测出来

猜你喜欢
相关问答
看了又看
相关文章
热点标签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