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 > 新生儿百科 > 新生儿第1周

宝宝1周营养饮食

初乳是新生儿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口食物,也是妈妈给宝宝的最好、最珍贵的礼物。母乳含有宝宝需要的一切营养,比例合适,而且可提供防止感染的抗体,激素和其他生长因子。

第1周宝宝营养需求

新生儿在母体内的时候,完全依靠妈妈的营养供给,但是出生以后,就得靠宝宝自己摄取营养。足月儿除胰淀粉酶外,其余消化酶均已足够消化蛋白质脂肪早产儿各种消化酶不足,胆酸分泌较少,不能将脂肪乳化。故脂肪消化吸收能力差。

新生期,婴儿只需奶喂养就足够了。最初几天,妈妈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初乳量很少,较黏稠,颜色发黄。初乳富含营养物质,对新生儿机体免疫有增强作用,可预防新生儿感染。而后来的乳汁中各种细胞成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日趋下降。

另外,初乳中含的脂肪量没有成熟乳高,这正好和刚出生的小儿胃肠道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差相适应。初乳中锌的含量也很高,据测定分娩后12天内的初乳中含有大量锌,平均浓度为血清锌的4—7倍,此后人乳含锌量迅速下降。锌对促进小儿生长发育有好处。

初乳喂养注意事项

新生儿出生后第1小时是个敏感期,且出生后20-30分钟,婴儿的吸吮反射最强,如果此时没能得到吸吮的体验吗,将会应先以后的吸吮能力。因此新生儿出生后母子接触的时间越早、越长,母子间感情越深,婴儿心理发育也越好,而且新生儿敏感期又正是确立母子间感情联系的最佳时期,多以,要让新生儿在出生后1小时之内,就开始吸吮乳头,已经早获得”物质和精神食粮“。

初乳虽然量少、稀淡,但对新生儿是极重要的。喂母乳的孩子在生后半年以内很少生病,就是接受了母乳中抗体的缘故,这其中也有初乳的功劳。因此,初乳决不要随便遗弃。

母乳喂养注意事项

1、正确喂养姿势

妈妈完全地放松自己,以舒服的姿势坐着或躺着,哺乳时可以多运用抱枕或被子来支撑自己或宝宝。让宝宝靠近妈妈,脸面对妈妈的乳房,鼻子正对着乳头。宝宝的头、脖子与身体成一直线,宝宝的肚子紧贴着妈妈的肚子。如果是新生儿,妈妈应托着宝宝的头、肩膀及臀部。

2、哺乳期禁用药物

当哺乳期妇女用药的时候,往往只着重考虑药物是否影响乳汁分泌,很少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或者根本不知道哪些药物对婴儿有影响。事实上很多药物可随母亲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从而对乳婴产生作用,尽管有的药物进入乳汁的浓度很低,但对于婴儿来说,危害严重。

3、哺乳期女性饮食指南

妈妈需添加一定量的健脑食品,以保证母乳能为宝宝大脑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日常饮食中,有许多食品都具有健脑益智功能,如:动物脑、肝、血;鱼、虾、鸡蛋、牛奶、豆腐、豆芽等各类豆制品及豆类;芝麻、核桃、花生、松仁;胡萝卜、菠菜、金针菇黄花菜;香蕉、苹果、桔子;小米、玉米、红糖。

宝宝1周喂养常见问题解答

【问】宝宝出生后的头几天需要吃多少奶?

母乳喂养的宝宝一开始吃的很少,但是几天之后吃得就会越来越多了。针对大量母乳喂养宝宝的研究结果显示,平均而言,在头24小时,他们每次吃大约15毫升初乳,到48小时后,每次吃20毫升,等过了72小时,妈妈顺利下奶后,每次吃30毫升,到第4天,大多数母乳喂养的宝宝每次会吃大概45毫升奶,到第5天,每次吃70毫升以上。

【问】宝宝刚出生,吸允能力较弱,往往吃上几口就睡着了,这时候应该怎样做让他继续吃呢?

【答】资深专家:何明娇

副主任护理师 广州华侨医院产科

如果宝宝没有吃饱或有依赖牛奶的宝宝,就要叫醒,妈妈可以用手刺激宝宝的额头或脸部或耳杂等,提醒宝宝继续吃奶。不要轻易给牛奶。

【问】产后多久可以下奶?

【答】在胎盘娩出30~40个小时左右,你的荷尔蒙水平会有所调整,之后,过渡阶段的下奶期就开始了。如果你是第一次做妈妈,会在宝宝出生后大约3~4天下奶。如果你不是第一次生孩子,可能会早一点儿下奶,大概在产后2~3天内。 记住,以上都是平均时间,有些妈妈的下奶时间会比这个早或晚。不要忘了在产后头48~72小时,你给宝宝喂奶越频繁,你的奶下得就越快。

【问】怎么知道喂奶姿势对不对?

【答】为了让宝宝正确地含住你的乳头,他的嘴靠近你的乳房时,要尽量张得大大的。他的舌头、下嘴唇和下巴都应该先贴着你的乳房,你要让他的下嘴唇尽量贴在你的乳头下面。这能帮助他在开始吃奶时,嘴里多含住一部分乳晕。 你给宝宝喂奶时不应该感到疼,如果觉得疼,可能说明宝宝吃奶的姿势不正确。你可以用一根手指塞入宝宝的嘴角,先不让他吃,从乳房上移开他的嘴巴后,让他再尝试一次。如果疼的时候你还让他继续吃,最后你很可能会出现乳头疼痛

宝宝1周给妈妈的催乳食谱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相关知识
展开

家喻户晓的84消毒液 你真的用对了吗?

孕期吃错6类水果 危害胎宝发育

你是合格的妈妈吗?10道题目测出来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热点标签
亲子快问 | 新生儿打嗝 | 卡介苗 | 脐带血 | 新生儿黄疸 | 唐氏综合症 | 初乳 | 出生证明 | 乙肝 | 新生儿黄疸正常值 | 马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