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儿 > 学龄前 > 正文

儿童文学是孩子的“游戏”

作者: 太平洋亲子网特聘专家李琳 出处:太平洋亲子博客 2008-03-31 15:34
1回顶部

  游戏是儿童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活动,是儿童世界思维和想象的反应,具有非真实性、内在动机、过程导向、自由选择和积极情绪等特征。而儿童文学则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但要求主题明确,形象鲜明,语言浅显,情节生动,想象丰富,还要使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尽可能适合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主要具有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童趣等特征。

如何看待儿童文学作品

如何看待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是孩子的“游戏”

  一、从游戏基本特征看儿童文学作品

  游戏是儿童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活动,是儿童世界思维和想象的反应,具有非真实性、内在动机、过程导向、自由选择和积极情绪等特征。而儿童文学则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但要求主题明确,形象鲜明,语言浅显,情节生动,想象丰富,还要使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尽可能适合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主要具有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童趣等特征。以下将就游戏与儿童文学作品关联密切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非真实性:游戏事件与日常生活经历有联系也有区别,是根据游戏框架和儿童世界界定的。在儿童世界中,内在现实超越了外在现实,物体的“创新意义”取代了通常意义。游戏行为也很少有约束和限制,想象世界中规则和规范是由儿童决定并实施的。而很大部分的儿童文学作品从取材、内容到撰写的方式方法均具有一定的想象成分,是儿童真实世界的非真实再现,儿童由此可以逃离此时此地的限制去经历各种新的可能性。

  (二)自由选择:自由选择是儿童游戏的一个重要因素。游戏活动中,儿童使用的材料、活动的内容、进行的过程都是自由选择的,不存在强迫和被动的成分。而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景等虽然不是儿童现时的自由选择,但其展现的文学世界中主人公的自主性仍然是很大的。而目前许多玩具和软件开发商则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与科技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可自主编创的软件,使得儿童在与文学作品的互动中的自由选择性更大。

  (三)积极情感:游戏通常充满着“愉悦及欢乐”。即使有时游戏也会伴随着忧虑、不安或些许恐惧,但这种恐惧似乎也具有快乐的本质。而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如此。愉悦的积极情感是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重要因素之一,常常会使儿童感到趣味盎然;而即使在成人眼中认为是“残酷”的童话结局,对儿童而言也有一种宣泄的快感。

  由此可见,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学作品在本质上具有相通之处。儿童文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游戏特征,甚至可以说,儿童文学作品是从儿童的游戏和生活中提炼而来的。以下将就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游戏世界描述进行举例阐述。

>>进入太平洋亲子网特聘专家李琳博客

2回顶部

  二、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游戏世界

  (一)儿童的想象世界

  在儿童世界的舞台上,想象是不变的主题,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尤其如此。依托在一定载体上的、不加限制的想象使儿童的思维空间得以扩大和延伸,以创新、替代、颠倒等方式使情感得以宣泄和补偿,由此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游戏的功能。作为反映儿童世界的文学作品,更是以想象作为其显著特征之一,而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则能够从儿童的视野出发,构思出充满童趣的儿童世界。在那里,一切不可能的事情都变为可能,任何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作者通过为儿童提供丰富、新颖、怪诞的意象,进而为儿童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使儿童的想象在此基础上发展。以下以日本儿童文学作家佐佐木牧的《胡萝卜火箭》为例进行阐明。

如何看待儿童文学作品

如何看待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是孩子的“游戏”

  在《胡萝卜火箭》中,作者以儿童生活为出发点,将日常生活用品加上想象的色彩,使平常无奇,甚至在成人已是熟视无睹的物品增添了无穷童趣,不啻为一个儿童的游戏世界。如“酸奶的瓶子,是汽车;妈妈的鞋子,是汽艇;爷爷的眼睛,是自行车;切成一片片的蜂蜜糕,变成轻轨车;洗脸盆呢,是小船;啤酒罐呢,是火车!彩色铅笔,变成了木筏;棒球呀,飞机;茶壶呢,是直升机!屋子里的盆栽,可以变成热气球。烟灰缸呀,可以做成飞天大圆盘!哎,胡萝卜呢?想一想……是我们的火箭!”

  儿童在这样的文学作品的启发下,或许真的会拿洗脸盆当成小船去游戏,把酸奶瓶子当汽车,更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将身边的更多物品想象成更多的角色转换;成人在这样的文学作品启发下,也能够从另一思路寻求儿童的思维,进一步了解儿童世界的游戏本质。

  然而,充满童趣的想象是对儿童游戏世界的描摹,而对想象的感悟是连接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桥梁。而更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则体现了这种想象与现实的过渡与融合。

  (二)儿童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

  儿童在想象世界中可以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但同时也应当与现实世界相对应,实现正向、积极的融合。儿童文学作品应当重视儿童的客观生活世界,根植于儿童生活的土壤,从中发现、发掘儿童特有的行为、动作、兴趣、喜好、思想和感情,既能体现游戏性,又可增强现实感,为儿童纯粹的游戏世界找到出口。

  在语言研究专家周兢老师撰写的作品《啊哈!幼儿园》中,作者将这两个世界的衔接做了微妙而又自然的处理。如“你想过要这样上幼儿园吗?早晨,大吊车把你从被窝里拎起来,老虎给你穿衣服,海豚帮你洗脸!其实呢,从上幼儿园的那一天起,每天闹钟一响,我就要按时起床:妈妈帮我穿好衣服,爸爸和我一起刷牙洗脸。不过,我们都很少迟到喔!”又如,“你想过要这样上幼儿园吗?乘坐巫婆的飞行毯上幼儿园;躲在袋鼠妈妈的口袋里上幼儿园;要不然,就坐着狗熊的杂技车上幼儿园!其实呢,从上幼儿园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这样平平常常地上幼儿园——不过呢,我们都很快乐!”作者在前半段,从儿童的思维出发设置了光怪陆离的景象,让生活中的平常时刻在想象中变得熠熠生辉,使儿童在经历这些熟悉瞬间时如同游戏,更加有滋有味;而中间的一个“其实呢”,将读者的思维从难以想象的游戏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蒙太奇式地展现了现实场景中同样美好的画面。在第一与第二人称的自然转换中,将儿童的想象放出又收回,建立起了游戏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连接,使得成人得以走入儿童的游戏世界中去观感,同时又能将儿童的缥缈的想象世界找到现实的稳固依托。

  但即使如此,儿童与成人世界并不是很容易能达成理解和沟通。通常情况下,由于儿童世界中浓重的游戏性和成人世界中显著的现实性以及成人的权威,两者之间会发生一定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也可见一斑。

>>进入太平洋亲子网特聘专家李琳博客

3回顶部

  (三)儿童游戏世界与成人现实世界的矛盾

  如果一个儿童兴冲冲的告诉你,今天他在班级里看到了一头马戏团的大象,你会做何反应?报以微笑,给以赞许,或是斥责他骗人撒谎,做白日梦?对成人而言,教室的日常生活中闯进了一头大象,简直是不可思议,而一个孩子如是说,又或许有他“充分的理由”(比如班级里正在开展有关动物园大象主题的活动或者他仅仅因为看到了一只蚂蚁就由“蚂蚁和大象”这个故事产生了联想)?无论如何,对儿童而言,这是一种想象中的游戏。如果迎接他的只是成人的嘲讽和训斥,那么他将没有任何收获,反而失去了一个美伦美幻的童话王国。

如何看待儿童文学作品

如何看待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是孩子的“游戏”

  美国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苏斯博士创作了大量反映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矛盾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如家喻户晓的《戴高帽子的猫》等。本文举例的是其成名作《我看见了什么》。文中一位板着脸的父亲叮嘱儿子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讲讲“路上看到了什么”,“别给我讲海外奇闻,别把小鱼说成巨鲸”。可怜的孩子在路上只看到一匹马拉着一辆车,但他在回去的路上极尽想象之能事,把一幅简单的图景在其脑海中点缀成极其绚烂的图画,变成了由一只大象两只长颈鹿拉着的豪华雪橇,还有乐队的参加和市政官员的光临。他觉得这个故事“简直伟大得很!……没人能够胜过我!”而当他终于回到家,面对父亲冷冷的面孔,他的“脸红得像个红萝卜”,他只能说“桑树街上就只有,一匹普普通通的马,拉着一辆普普通通的车”。成人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童年,也扼杀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应当成为我们严肃思考的话题。

  三、儿童文学作品中游戏世界的教育启示

  (一)正确看待儿童游戏中的想象世界

  儿童游戏中的想象世界与成人的视角完全不同,哪怕均经历过童年的成人也无法“还原”儿童时代的印象。正如日本心理学研究者佐藤真子所言,“由于每一个成人都有过童年时代,所以人人都以为儿童就是过去的自己;可是,有没有哪个大人回想起他第一次握蜡笔时的感觉或玩得满身是泥的时候的世界是怎样的呢?”完全理解固然困难,但成人应当正视儿童游戏中的想象世界。源自儿童的想象或囿于其认知发展水平的理解常常不仅是成人感受儿童世界的钥匙,也是成人看待周围世界的新窗口。因此,应当认真对待儿童每一个如“眼睛也有两个轮子,为什么不能骑”之类近乎“幼稚”的问题,也应正确看待儿童“把胡萝卜当成火箭发射升空”的举动。儿童的游戏想象中蕴藏着潜能,成人是可以挖掘并开发的。

  (二)为儿童的游戏世界寻找合理的现实出口

  成人应当尊重儿童游戏世界的想象性、非真实性,尊重儿童游戏的过程,但也不能一味引导儿童沉溺于想象的虚拟世界而脱离现实生活。游戏中想象的价值在于源于现实,脱离现实,而又能回归于现实。儿童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毕竟存在距离,若一味纵容儿童的想象,而当其一旦“跌落”现实中,后果不堪设想。成人可以将一些现实的想法和准确的描述告诉儿童,与儿童共同商讨,关键是使儿童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正如英国小说家约瑟夫 康德拉所说,“把确切的词汇教给孩子,这样,他将不仅转动自己的小世界,而且还会更加信心十足、平心静气地投身到大世界。”因此,成人应当合理引导,当儿童在其“海市蜃楼”中畅游时,偶尔与现实对应,建立与现实生活的乐观积极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进入太平洋亲子网特聘专家李琳博客

4回顶部

  (三)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理解与关照

  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一种交集关系,既有连续性、联系性,又有差异性、独特性。同时作为两个集合中的个体,都有共同面临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所不同的是,即使是同样客体的生活世界,儿童和成人也会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认识和经验,来体验社会生活。然而成人可以尝试走入儿童的游戏世界,蹲下来聆听儿童世界的声音。著名作家、画家丰子恺先生的儿童漫画和散文所表现出的童趣为人称道。他“非常亲近他们(儿童),常常和他们共同生活”,因而发现“儿童的世界非常广大自由,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一切愿望和要求。”他常把儿童比作未化蝶的青虫,把成人比作蝴蝶,“我是钦住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因此我理解儿童的心情和生活。”

如何看待儿童文学作品

如何看待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是孩子的“游戏”

  由此可见,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可以在互补与互哺中相得益彰。一方面,成人可以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在儿童的心灵和清纯的自然天性中反哺;同时,儿童与成人在一起,向成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在成人引导下成长,在成人文化的熏染下逐步成熟。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方式,也是儿童自身情感表达的手段;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生活的表现和反映,更是体现了成人对儿童世界的理解与关照。通过儿童文学作品中游戏特征的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儿童文学以及游戏自身特征的认识,同时也能引起对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差异的反思,使得成人和儿童在哺育和反哺中和谐成长。

>>进入太平洋亲子网特聘专家李琳博客

展开全部内容
制作海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温馨提示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定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