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正文

金色摇篮打造因教育才新理念

2010-11-18 09:38 佚名

金色摇篮

图片来源于CFP

  金色摇篮认为,个体的发展也好,群体的发展也好,都是源于教育。人才是因为教育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因材施教,否则教育的作用就是本末倒置。不应当先有什么样的人,再有什么样的教育,而应当是先有什么样的教育,才会有什么样的人。

  一、正确地理解“因材施教”

  今天,我们指出基础教育的本质问题出在所谓的差异教育。但对“因材施教”原则的理解,我们必须搞清当时的背景。我们认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的原则和口号,直到今天也光彩夺目。如在学习上他提出: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学思并重,知行统一,学而知之,学以致用,在教育上提出: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循循善诱、启发诱导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和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思想以及“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思想。其中“因材施教”差异教育观的提出有其鲜明的特征。台湾著名国学专家台湾大学教授付佩荣,在香港卫视“国学天空”栏目中提到,孔子所收的弟子最小要满十五岁。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个年龄以上的个体是“成熟期”的个体,他们的差异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已经定型,不再容易改变。针对这样的个体进行的教育当然应当是“因材施教”。针对这个年龄这样的教育观没有错,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在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实际上,孔子对人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看的很准,孔子认为在人生之初,人们的本性之间没有什么差异,因此是“性相近”,随着后天发展变得各不相同,因此“习相远”。然而,由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性关系,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伟大的教育思想,这一点我们今天在基础教育或早期教育阶段讨论“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原则时,应当清楚地认识到。

  然而不幸的是,随着教育的全程化、终身化,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观,从成熟期的教育阶段延伸到了成长期的教育阶段。人们不加分辨地使用它,从来没有人意识到,一种适合成熟期教育的原则是否也同样适合成长期的教育?

  在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由于对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差异教育观一直成为主导教育原则延续下来,而且被后人错误地解读,错误地归因。最终使它一如既往地伴随着我们,成为教育发展中永远无法消除的精神灵魂。当教育的阶段不断扩大时,当教育结束了阶段性的使命向终身教育转化后,尽管我们对人的发展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脑科学、心理学揭示了大量关于早期发展的最新事实,但这一切丝毫没有改变我们对差异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差异观的思想光芒依旧将教育的通身照亮,它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而我们也坚信不移地使用着这样一种被全社会认可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于是在终身教育的新篇里,真理向前多迈了一步。这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发生在太阳光照的影子里。人们迎着真理的光芒,却背对着它投射下了阴影。

上一页 余下全文>>(共计4页) 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