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正文

金色摇篮打造因教育才新理念

2010-11-18 09:38 佚名

  二、“因材施教”错在理解

  孔子因为成熟期的个体差异不容易改变已经定型,深有感触地说出自己对差异顽固性的看法,指出“上智下愚不移”,并针对这种特征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差异教育原则。按今天脑科学的观点,由于孔子所面对的个体都是处在基本成熟期的个体,这时大脑结构已经基本确定,大脑塑造的关键期已经错过。这时个体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已经无法改变。面对这种顽固而又无法改变的差异事实,我们只能学会尊重和利用,此时的教育如同“根雕”,必须根据大脑已经形成的特点来进行。从此角度,教育唯一的选择是根据个体不可改变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它符合个体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这一思想一经提出,就与人们的朴素的天赋归因的差异观相结合在一起,人们甚至曲解了孔子关于“上智下愚不移”的差异观,人们把成熟期“难以改变”的特性,理解成了天赋的、遗传的特性,结果“现实差异”便成了“天赋差异”。而既然现实的差异就是天赋的差异,那么在任何年龄段人们看到的差异,其性质就是一样的了,都是不可轻易改变的,只能尊重和利用,只能“因材施教”。这种逻辑潜移默化地深埋于人类集体的潜意识之中,使得差异教育思想扩展开来,渗透到整个个体发展的教育之中。

  今天看来,这种对于成熟期个体“因材施教”的选择,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一种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的补就之举。实属“事已至此,迫不得已”。然而可悲的是,这种原本迫不得已的选择,与人类潜在的顽固的差异观混合在一起,成为教育发展的进程中一种必须遵循的规律,深入人心,光芒万丈。这实际上是历史跟我们人类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