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正文

好妈妈要帮孩子度过敏感期——动作敏感期

2010-08-27 15:41 佚名

  要点二:孩子把物体摞起来,垒高,推倒,再垒高,建立三维空间感

  孩子在三四岁时往往会开始喜欢“垒高”,他把积木一块块地垒起来,然后推倒、再垒高、再推倒……不厌其烦。不仅仅是积木,有时他还会把家里的东西搬到一起,摞起来,然后推倒、垒高、推倒……其实,垒高是孩子在动作敏感期的一种表现,是他对空间感受的一种过程,这个敏感期有可能会延迟到孩子的小学阶段。由于孩子是通过物体的位置来感知空间的,所以妈妈可以借这个机会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空间概念。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和3岁的姚遥一起玩积木盖房的游戏。姚遥把较小的积木放在下面,把大的放在上面,然后一块又一块地往上垒。妈妈并没有去提醒姚遥,而是任凭她继续垒高,结果姚遥的房子还没有盖好就倒了。可她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反而高兴地拍起了小手,然后又开始垒。

  拿起积木,姚遥似乎有点犹豫,好像在想先放哪块才好呢?这时,妈妈指着大一点的积木说:“这是大的,先放大块的房子就不容易倒了。”在妈妈的指点下,姚遥先把大积木放在下面,然后又把小的垒上去,一块又一块地把大房子盖好了。

  看着高高的房子,姚遥又忍不住去推,“哗啦”一声积木散了一地。她又高兴地从头垒起,这次她已经知道先把大积木放在下面了。

  事例2:

  妈妈常和4岁的知晓一起玩垒高游戏,她先是在地上画一道白线作为出发点,然后让知晓从出发点拿篮子去把放在远处的积木取回来,最后回到出发点把积木垒高。

  有时妈妈还会和知晓比赛,每人一堆积木,都拿篮子去取,看谁取的最快,垒的最高。每次玩起这个游戏,知晓和妈妈都会非常开心,而且她取积木的速度越来越快,并懂得怎样才能垒高积木而且不让它倒掉。

  教育感悟

  孩子在1岁多时就能把积木垒的高高的,而且也会推倒积木,当妈妈因此而觉得孩子可爱,并做出逗他笑的反应后,孩子就会对这件事感兴趣。但这种感兴趣大多是固守在孩子对妈妈的反应的兴趣上,而不是对垒高这件事情本身感兴趣。

  当孩子三四岁时,垒高就成为了他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他将物品垒高的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在不断垒高、推倒、重垒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建立了三维空间感,并促进了他的视觉、触觉、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同时,在拿物品并垒高的过程中,孩子的肢体肌肉也能得到良好的锻炼,眼、手、脑的并用也逐渐趋向协调。所以妈妈要支持孩子的垒高游戏,不要因为自己觉得这样重复的游戏无趣,而禁止孩子垒高。

  妈妈妙招

  1.通过垒高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空间概念。

  通常,孩子对空间概念的理解都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妈妈不妨利用孩子的空间敏感期让他多了解关于空间的概念。如事例1中的姚遥就是在垒高的过程中感知空间,并且妈妈在充分利用这一敏感期,让她明白了大的物体放在底部会比较牢固的道理。

  2.让孩子拿安全的物品垒高。

  在孩子喜欢垒高的时候,妈妈要注意他使用的物品是否安全。比如,不能拿易碎的物品玩垒高,否则不但容易摔碎物品,还容易被碎片扎伤。

  在孩子的动作敏感期内,妈妈要把不安全的物品放好,如玻璃、陶瓷、金属等材质的物品在垒高并推倒后容易扎伤或砸伤孩子,妈妈要将此类物品收起来,避免孩子拿去玩垒高。

  3.别禁止孩子的垒高行为。

  孩子会把各种各样的物品拿来玩垒高,他只享受垒高、推倒的乐趣,而妈妈也许会觉得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作用,不能随便堆叠摔打。看着孩子将物品垒了又推,妈妈也许会觉得无聊而枯燥,但孩子正是在垒高的过程中感知空间的存在的。

  所以,面对孩子反复的垒高行为,妈妈不要去禁止他。即使孩子将所有的玩具都拿去垒高,甚至把各种生活用具也拿去垒高时,妈妈也不要生气,更不需要告诉他生活用品不是玩具,只需要让他尽情地垒高就可以了。

  4.和孩子一起做垒高游戏。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都会受到妈妈的影响,如果妈妈能抽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垒高游戏,他就会玩得更加高兴。如事例2中的妈妈就常和知晓一起玩垒高游戏,她不但陪着女儿垒高,还把垒高设计成竞赛游戏。这样不仅让孩子在拿起放下积木的过程中锻炼了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在取积木的时候还锻炼了腿部肌肉,同时妈妈还会体验到亲子互动的乐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