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正文

教育体制下宝宝只能先顺从再适应

2010-01-07 09:46 佚名

  知道了杨欣的选择,朋友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战友而高兴,相反同情杨欣的孩子:“又多了一个负重的孩子!”

  可是杨欣的同事、一位初中生的母亲知道杨欣开始让孩子“学习”后,非常明确地告诉杨欣:“你的做法是对的。”

  这位同事前几年也是一直坚持自己的教子理念,让孩子自由快乐成长。幼儿园、小学都没有刻意让孩子学什么。儿子爱航模,就给他报了一个课外班。那个小男孩也非常聪明,小学毕业考入了一所不算最好但也是重点校的中学。母亲也挺满意,认为自己一贯坚持的做法没有失误。但是上到初中二年级,母亲发现不对劲:孩子没有剑桥英语的考级证书、没有奥数比赛成绩、没有特长生加分,而且单看分数也不是最好的。

  “没有一位家长在让孩子上普通学校还是重点学校、是上大学还是半途而废的选择面前无动于衷,不可能完全做到坦荡。”于是母亲放弃了当初的坚持,孩子开始补习英语,上数学提高班,还开始吹起了长笛。

  这位母亲感叹:“一种教育体制形成了,个人是没法扭转的,所能做的首先是顺从,再者是适应。”

  也许是为了寻求一种解释和安慰,这位同事又找出许多例证来证明自己的转变是对的:“我发现,许多有成就的人在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时,都说当时非常痛恨家长,说别的同学都在玩,而自己还要学习,但是在他们获得成就之后,首先感谢的都是自己的父母,感谢父母当年对自己的严格教育,才让自己从小打下了非常好的功底。”

  虽然如此,杨欣还是困惑在能力与知识之间。

  到底什么是芝麻哪个是西瓜

  杨欣的女儿上的幼儿园是一所公办示范园,虽然收费高些但离家很近,杨欣开始很满意。可是上学期开始,这所幼儿园明确提出要办双语幼儿园,虽然提高了收费标准,孩子倒多了起来。幼儿园的园长由此总结出了一点:适者生存,幼儿园办园要适应家长需求。

  但是学了一个学期,女儿除了进幼儿园时流利地用“Goodmorning”向老师问好,好像没有看出学了什么回来。

  还是跟农村亲戚家孩子的对比,让杨欣思考这样的教育对孩子到底有无作用。

上一页 余下全文>>(共计2页) 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