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性格心理 > 正文

解读孩子的安全感

2010-01-14 00:00 佚名

  什么是安全感?我的理解就是对他人和这个世界的信任感,在建构这种感觉的过程中,母亲的角色十分重要(其实应该是孩子的第一抚养者,为了表述方便,在我这里姑且假设这个角色就是母亲),因为母亲是孩子诞生后最先接触的人,如果这个人能够及时回应孩子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则孩子就会由此建立一种感觉:他人是可以信赖的。这种对他人的信赖感又是孩子建构对世界的安全感的基础,因为有了对他人呵护的确认,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安全的,当他面临困难时,他相信母亲等人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他。所以,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会放手探索世界的,(在正常状态下)是不惧怕母亲的暂时离开的,不会粘母亲的,因为他相信母亲会再次回到她身边,特别是当他面对困难场景时(当然,由此也可以推理,如果孩子面临不确定的可怕场景时,母亲没有及时出来保护他,则他的安全感也可能受到损害)。我想,李跃儿笔下那个《我见到的最有安全感的孩子》就是基于这种认识吧。

  那么,为什么帕蒂又在这里声称孩子对母亲偶尔的依恋或无所顾忌的愤怒是安全感增强的一种表现呢?我想,这是最容易让人困惑的:一个说粘人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另一个又说粘人是安全感的表现,这岂不是矛盾了?对此,我的理解是,这是两个人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的结果,可以这样理解,有安全感的孩子不会轻易粘母亲的,所以,孩子在正常状态下开始不粘母亲了,可以理解为他的安全感已经建立了。但建立之后不等于孩子永远不会再粘母亲,当孩子遇到不确定的情景或其他对他产生负面影响的情景时,孩子仍然会无所顾忌的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或发泄自己的愤怒,这不是安全感的退步,而是孩子已经确认了母亲对他无条件的接受和信赖之后(增强了对母亲的安全感)才发生的行为,所以帕蒂才在这里谨慎地使用了“安全感在增强”的字眼(预设了孩子已经形成的安全感)。试想,如果孩子在母亲面前连愤怒和依恋都不敢表达,我们能结论说孩子已经建立了对母亲无条件的信任(安全感)吗?

来源:桐桐妈

       桐妈,教育学博士,曾经主修幼儿教育,推崇母乳喂养,笃信中医,一直有着深厚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情结,爱女桐桐诞生之后,在把她当“课题”来“研究”的同时,刻苦涉猎幼儿心理、教育理论和护理知识,学习、工作、育儿之间隙坚持撰文分享自己的早期教育和幼儿护理知识,多次受邀为著名婴幼教育杂志供稿。
 

下一页 余下全文>>(共计3页) 3/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