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半以后,宝宝逐渐学会做各种动作,而不再敲敲打打。1~3岁的宝宝渐渐能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灵活熟练地运用物体,并且开始知道把物体作为“工具”来使用,比如,勺子用来吃饭,用蜡笔可以涂鸦。
2岁以后,宝宝开始学习自己系扣子、洗手、用筷子吃饭,他们还可以描画一些简单的水平线或竖直线,甚至可以搭五层甚至更高的积木等等。这是人的一生中开始使用“工具”(用具)的年龄。与动力系统理论相一致,宝宝获得了对简单运动的控制以后,他会把这些技能融入到一个日趋复杂、和谐的系统中去(Fentress & McLeod, 1986)。
宝宝的躯体和下肢动作的发展
在宝宝躯体动作的发展中,坐和爬给宝宝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坐着观看物体对于形成物体的主体像有很大好处,对宝宝视知觉的发展更为有利。因为仰卧时,只能看到屋顶,或者从侧面位置知觉物体,这时宝宝的视线与外界物体处于斜位方向;坐视物体时,宝宝的视线与物体处在相对平行的位置,有利于宝宝捕捉立体,即物体的近端和远端。
坐对宝宝听觉的发展也有类似的作用。因为当人处在直立位置时,双耳对外界物体也大体上处于对称位置,这有利于对音调的知觉。此外,坐位能使头部自由转动,声音进入双耳的时间差更有利于宝宝形成方位知觉。
宝宝的坐还可以解放宝宝的双手,这对宝宝双手的协调操作和手指的精细动作的发展极为重要。
宝宝的爬行和行走可以让宝宝的身体位置随意移动,这就扩大了宝宝的活动空间,增加了他们认识事物的机会,这比坐对宝宝心理的发展有着更为显著的意义。
宝宝每获得一项新的运动技能,他们在控制自己的身体和环境方面就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宝宝运动技能的发展对社会化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随着宝宝主动向爸妈寻求问候、拥抱和欢娱的增多,爸妈表达爱意和与宝宝玩耍的频率也在增加(Campos, Kermoian, & Zumbahlen, 1992)。某些诸如指向和拨弄玩具之类的运动技能可以与宝宝进行更为有效的交流。最后,宝宝们在展现新的运动能力时,他们表达愉悦的方式——大笑、微笑和呀呀学语等,会对其他一些对宝宝行为具有鼓励作用的因素产生启动和触发作用。这样,宝宝的运动技能、情感性和社会性能力、认知和语言等就能得到共同发展。
早期的运动技能就如心理发展中的其他智能一样,是环境和遗传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的结果。虽然遗传奠定了变化发展的主线,但是宝宝平时的经历却对技能获得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养育者,当能创造良好环境,让宝宝能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更好的运动能力,以此提高他们的肢体运动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