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 > 钢琴教程 > 钢琴家 > 正文

钢琴家:战地钢琴家

作者: PCbaby 出处:其他 2018-01-08 17:19

  部作品由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根据本国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的自传体《死亡日记》拍摄而成,而导演本身也负荷着相似的不堪回忆,于是汇合成了这一次的珠联璧合,这矛头直指的就是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有了这样一个阴霾的历史背景,影片掂量起来就不由得沉重。

  关于战争的电影,诸如《辛德勒名单》之类,不管名头有多响,我总是不愿意去看。因为这样的片子看的时候太心痛,不管过多久,回想起来总是如鲠在喉,不能释怀。天真地相信这个世界和平美好的愿望再祈祷起来就会烙上苦涩。

  本来我还以为影片就是讲一钢琴家怎么逃难的,其实远不是如此。电影借助他的双眼camera一样记录了这场人类历史上的浩劫,更由他的双手与钢琴的离合象征性地见证了精神领域的自由与桎梏之争。

  还好,导演虽然镜头真实,但还没有《耶稣受难记》那样血肉横飞惨不忍睹。在处理暴力的场景时,很有节奏感,善于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震惊。影片辗转了许多场景,从明亮温馨一步步没落到简陋灰暗直至最后的一片废墟,活生生地让人在两个钟头里体验一番整个文明的崩塌过程。

  这一切的纵恶怪谁?德国纳粹的毫无人性?这句话是远不能概括整体的。人性的好坏不应由种族或国度决定。所以纳粹犯了个极其愚蠢的错误,即使屠杀光所有的犹太人也不能够证明高卢人种就是高贵的。但奇怪的是,这样的种族论思想在人的脑袋里就是那么根深蒂固,从古至今贯穿中外岂止二战这么一个血淋淋的案例。中国的古代史从这个角度解释就是汉人和少数民族谁做主子谁做奴才的交替战,谁赢了谁昂首挺胸,谁输了谁奴颜卑膝。印度就更绝了,出了个印度教后,把一个国家的人硬生生分成四份,打上贵贱标签,这一千年来大家就再也别提人人平等这句话了。所以说南北战争打得好,这一打,美国人就狂热地迷恋上了人权与平等这样的字眼,不过拉完屎后屁股总没擦干净,歧视还是时不时发生。乃至我们今天文明的上海人,碰到谁不顺心就开口骂外地人,虽然已经降为地域歧视,但也是同根同脉的现象。

展开全部内容
制作海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温馨提示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 确定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