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是指在组织或企业的等级制度中,人会因某种特质或特殊技能,被擢升到不能胜任的位置,即达到事业的“彼得高地”,反而变成组织的障碍物。当孩子被揠苗助长的教育一级一级地推进到完美100分时,你真的认为他们可以自信地胜任自己所处的位置了吗?
周日返校的时候,兜兜的同学明明忽然趴到妈妈怀里号啕大哭。大家都以为明明受了欺负,一问才知道,只是因为离家时走得太急,忘了带周三美术课要用的素描纸。明明妈承诺第二天给她送来,但明明不依不饶地说不行。于是,明明妈只好打电话多方协调,找了两个朋友给明明送纸,但明明还是不踏实,仍旧大哭不止。最后,无奈的明明妈只好给明明爸打电话,让他立刻把纸送过来。
明明的号啕渐渐转为了抽泣。忽然,她看了下时间,又开始痛哭流涕。明明妈面对哭了半小时、坐立难安的明明,无可奈何地问道:“不是说好了,爸爸一会儿就把纸送过来,你怎么又哭了?”
明明哽咽地说:“上学晚了,老师布置的题我怕写不完,得不了100分,就不是第一名了……”
即便哭了半个小时,耽搁了一会儿,但这时才6点40分,仍属于返校规定时段。在返校的孩子中,不是第一名,也是名列前茅。一个刚刚8岁的孩子,哭得梨花带雨、愁容不展,仅仅是因为自己做的准备不够完美,少带了一张纸,然后又因为自己等着这一张纸,影响了可能开始的小测验……这样的多米诺式连锁反应让我觉得很不解:明明对自己的要求,为什么如此苛刻呢?
明明妈一直骄傲地力荐自己的育儿心得。她认为女儿的上进心是自己最大的骄傲。
“我们每个周五放学回家后,立刻练习两小时钢琴,然后我做饭,明明做作业。吃完晚饭后,要继续练琴一小时,才能睡觉。周六上午,到语文、数学补习班学习三小时,周六下午到钢琴和声乐特长班学习两小时,晚上回家后继续做作业。周日上午学习两小时英语,下午练习一小时舞蹈,然后回家洗澡、写周记,再练两小时钢琴……”明明妈自豪地说。
我惊呆了:“这样的学习量孩子能适应吗?”
明明妈不以为然地回答:“她早就习惯了!从明明四岁半开始,我们就养成了这样规律的生活。家长嘛,就得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让她把学习和吃饭、睡觉一样,当成一种习惯。我们每个月只看一次电影,还得是英文版的,这对提高她的英语大有好处……”
“四岁半……有必要这么早就开始这么严格的学习吗?”
“非常有必要!让孩子提前接触,她才能更自信。就比如我们现在上的语文、数学辅导班吧,就能提前一周把下一周的课程都学完、考完,这样下周孩子上课时就都会了。老师一提问,她就能举手回答,这样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而且,从课堂上再学一遍,对知识的掌握就更扎实了。”
我不得不承认,明明妈的家庭教育理念非常适应当下社会的大环境。面对应试教育,明明妈完全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老师喜欢成绩优异、听话乖巧的明明,学校也非常认同明明妈的教育方式。
“明明现在上进心强,也很自律,不允许自己有一点儿不完美。就比如学钢琴这件事吧,要是周五没练熟,周末不用老师检查,一走进琴房,明明自己就啪嗒啪嗒掉泪了,根本用不着大人去批评教育,讲什么大道理,她自己就明白,应该做得更好……”
明明妈后边说了些什么,我再也听不进脑子里,心情突然很沉重,为明明如此紧张的学习节奏捏了一把汗。
这让我想起了职场中的“彼得原理”:在组织或企业的等级制度中,人会因某种特质或特殊技能,被擢升到不能胜任的位置,即达到事业的“彼得高地”,反而变成组织的障碍物。孩子的哭泣真的是因为她能够做得更好吗?或许是因为她已经尽力,但是面对父母无形的施压,无能为力吧。
“彼得原理”道破了所有阶层制度之谜。凡一切层级制度组织,如商业、工业、政治、军事、宗教、教育各界,都受“彼得原理”控制,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亦是如此。
我们要求孩子上课认真听讲,下课遵守秩序,做题迅速准确,还要细心检查,尊敬师长懂礼貌,乐于助人品质高,成绩得出类拔萃,还要精通几项特长……他们成为十全十美的孩子,被贴上“十佳”“三好”的标签作为榜样供人仰视。此后,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难达到。
“你是好孩子,怎么能出错呢?”这个“紧箍咒”在明明这类好孩子头上挥之不去 —— 每件事只能比别人好,不能让别人看笑话,不能给父母丢脸,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只能赢不能输……
从此,孩子学习的目的改变了,不再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而变成了一种攀比。当孩子被揠苗助长似的教育一级一级地推进到完美100分时,你真的认为孩子可以自信地胜任他所处的位置了吗?
这个学校、家长多方打造的完美角色,也许会让孩子更加不自信:他随时都在担心这个岌岌可危的高台被后来者抢去;担心自己稍有不慎,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出现瑕疵,会使老师和家长失望;甚至敏感地担心周围同学的风吹草动,都是针对自己的“敌意”……
社会教育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必须要适应才能顺利成长,但是盲目跟风追求成绩,把孩子推到一个他所达不到的高度,又不免草率。如何达到“彼得高地”却又不至于扭曲学习的本质目的呢?
一、明确学习的目标,分层实施,使孩子对学习保有持久的乐趣与潜力。
“彼得原理”把员工分成三级:胜任、适度胜任以及不胜任。
我们对孩子也应该有个客观的评价,哪一些科目是孩子擅长的(胜任),哪一些是稍有难度,付出努力也可以完成的(适度胜任),还有哪些是难以企及的(不胜任)。
1.做擅长的事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因此目标的第一层级就是保有这种领先,鼓励孩子做擅长的事情。
有些家长说,兜兜的漫画已经画得很好了,不用再浪费这么多时间在擅长的事情上,应该让兜兜把这些时间利用好,省出来去学习,那肯定科科100分了。
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马太效应”认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家长应该允许孩子保有并且发扬自己最擅长的一面,这将为孩子奠定正态的心理基础,助益其他方面的培养。
2.面对稍有难度的学科,老师及家长要有耐心、有恒心,帮助孩子一起打持久战;同时,细分阶段性计划,分期给予孩子评价和奖励,不要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假想敌人。
“×××家的孩子七级都考过了,你和人家一起学的,怎么才刚过五级?”类似这种话不要讲。对孩子来说,最好的目标,是跟自己前一阶段做一个纵向对比:不是触手可得,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跳一下就能碰得到的目标,这样孩子才有欲望、有激情去争取。家长千万不要让与“别人家孩子”的横向对比成为孩子的负担。长期与同伴处于竞争关系,其实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3.遥不可及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应及时放弃。放弃短板,才能让孩子在成长路上更有方向感。没有孩子是十全十美的全才,家长必须承认这个现实。兜兜身材矮小,我能强求她在运动会短跑比赛中得第一名吗?即便是有“完美主义情节”的妈妈,又怎能要求孩子门门功课都得100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无短板?毕竟人无完人,孩子的时间和能力是有限的。
二、成功的阶梯永无止境,需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在纵向上,家长不应该要求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得第一名;在横向上,也不能强求孩子成为全才,在各领域都占一席之地。
针对“100分孩子更自信”这个观点,我举一个反例。
兜兜是一个97分孩子。上了两年学,她所有课程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都是97分。兜兜不温不火的成绩和不疾不徐的性格让老师很无语。
这次期中考试前,班主任陈老师给兜兜做动员工作:“兜兜,做完试卷后,你能细心检查一遍吗?不用考多了,就1分,考98分,你想要什么,老师就给你买什么!”
兜兜回答说:“我很想要老师的礼物,但是我做不到98分。”
陈老师问:“为什么呢?”
兜兜认真地说:“因为我不想给自己那么大压力。”
结果,考完试后,兜兜很意外地考了99分。同样意外的还有明明,这个始终100分的孩子,很意外地也只考了99分。虽然同样是99分,但“待遇”却有天壤之别:兜兜得到了想要的礼物,而明明却受到妈妈和老师的责备。
明明妈说:“你就不能细心点?考完试就不知道检查?”
老师说:“明明最近学习成绩不稳定,有些浮躁,这么简单的题不应该错。”
你觉得哪一个孩子的处境,会让他更快乐、更自信地成长呢?
曾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我国著名化学家朱清时,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在我老家,小时候种水稻不施化肥,单产四五百斤;后来实施科学耕种,开始上化肥,单产提高到五六百斤;但是几年之后,产量就不再增长,并且一些土地由于施肥过度而土壤板结,不能再种水稻了。”
孩子就像一块未开垦的田地,施肥要总体有度、循序渐进,过早对孩子施压,进入中学阶段后难免会后继无力。
三、关注孩子考试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
明明考试总是得100分,但她并不是一个“满分孩子”。
上体育课,老师组织大家接力跳绳。别人跳不过去时,明明总是轻蔑一笑;而她自己跳不过去时,却哇哇大哭找老师:“×××故意拿绳子绊我!”这是孩子推卸责任、嫉妒心强的表现。
课间十分钟,同学们都聚在一起玩。明明会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抓住一个同学的手,哭喊着要把她拖走:“你们抢走我的朋友,我去告老师!”这是孩子不能融入群体的表现。
上课回答错了问题,明明会低头恶狠狠地扫视周围同学看她的表情。如果有人在笑,她就会找机会报复——下一次这个同学回答错了,她一定变本加厉。这是孩子心理压力大,抵御挫折能力差的表现。
100分的孩子总是得到家长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呵护。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期待和负担,为了满足家长、老师、同学甚至自己的期许,容不得自己有半点闪失。相反,没有受到那么多关注的97分孩子,家庭与学校空间相对宽松。他们不害怕犯错,并且能够宽容地面对别人的错误。这些品质比100分的荣耀更加持久,也更加实用。
四、全方位检视自己,再去要求孩子。
“彼得反转原理”很有意思:下属的不胜任很多时候是由于上司的不胜任引发的。在家庭教育中,一个家长的不恰当要求与评判,势必影响孩子正常的成长轨迹。
孩子一生下来就不是一张白纸,他是带着父母遗传基因的独特个体。比如乐乐,她身手敏捷,体能、耐力都很好,每次都是运动会上的小明星。仔细一打听,才知道乐乐妈妈就是运动员。
孩子在继承父母优点的同时,也会继承我们的缺点。虽然不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那么绝对,但是遗传基因和家庭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很难抗拒,更难逆转。
很多家长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弥补自己的“短板”。可是,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孩子必须做到呢?“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愿望可以实现,但是,强多少,强在哪,还需要家长厘清现实后,做出合理的取舍。否则,一股脑儿地强加给孩子,往往适得其反。
教育孩子不是强压的过程,而是动态适应的过程。跟随孩子内在的创造力,激发孩子的潜能,将长辈的“拉动”与孩子自我的“推动”有效结合,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补充恰到好处的正能量。
回到目录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